落第再试制度的沿革与宋元明文学的流动机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ystem Evolution of Regain Qualification for Central Exam and Song-Yuan-Ming Literati Flow Mechanism
  • 作者:叶晔
  • 英文作者:YE Ye;
  • 关键词:科举制度 ; 落第再试 ; 社会流动 ; 举人阶层 ; 省城文学
  • 英文关键词: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regain qualification for the central exam;;literati flow;;candidates-who-pass-Xiangshi class;;provincial capital literature
  • 中文刊名:HNS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 机构:浙江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7-06-21 17:19
  • 出版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7
  • 期:No.228
  • 语种:中文;
  • 页:HNSB201704022
  • 页数:11
  • CN:04
  • ISSN:44-1139/C
  • 分类号:143-152+193
摘要
对于科举礼部试来说,唐宋解试是一种资格考试,而明清乡试是一种科名考试。宋元明落第再试制度的沿革,使参加礼部试的解额,从应届的考试资格变为永久的社会身份,进而改变了近世人才及文学流动的基本模式。在阶层流动上,从唐宋的循环式流动,变为明清的进阶式流动;在地理流动上,从唐宋的直线式流动,变为明清的折线式流动。由此推动了两个重大的社会变化,即举人阶层的形成和省城文化圈的兴起。它们分别从阶层和地域两个维度,促进了近世文学的转型与继续发展。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candidates took JieS hi to get the qualification for the central exam;while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candidates can directly get into bureau by XiangS hi.What is more,the candidates who passed JieS hi but failed the central exam needed to regain the qualification by taking JieS hi again if they wanted to try agai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This system got reformed in Ming dynasty,once the candidates passed XiangS hi,they got qualification for the central exam forever.This evolution brought huge changes to the basic mode of literati flow.In rank flow,literati of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began to rise step by step,not simply repeat back and forth anymore.In geographical flow,instead of directly getting to the capital from hometown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literati needed to gather at the provincial capital first and then went to the capital together i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This system reform promoted two important social changes,the formation of candidates-who-pass-Xiangshi class and the rise of provincial capital culture circles,which promoted the trans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re-modern literature from both class and region.
引文
(1)李世愉:《科举落第:一个被忽视的研究领域》,载《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3期。
    (2)有关解试、乡试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徐晓峰:《唐代州府取解制度及州府试诗》,见氏著《唐代科举与应试诗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祝尚书:《宋代科举发解制度考论》,见氏著《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大象出版社2006年版;林岩:《科举生涯的起点:北宋的解试》,见氏著《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汪维真:《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徐晓峰:《论唐代落第举子“再次取解”制度的存在及意义》,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2)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第22-24页。
    (3)《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发解一”,第553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
    (4)黄云鹤:《唐宋时期省试落第者再试权利考》,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0年第1期。
    (5)余来明:《元代科举与文学》,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林岩:《宋季元初科举存废的文学史意义:以诗歌为中心之考察》,载《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第61期,2015年;黄仁生:《论元代科举与辞赋》,载《文学评论》1995年第3期;李新宇:《元代科举考赋》,见氏著《元代辞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由于元代路一级的科举考试的情形不详,故此乡试制度的设置,到底算是增设了行省一级的考试,还是将南宋州府一级的考试提升至行省一级,尚不可知。
    (7)李治安:《元代乡试新探》,载《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8)李治安:《元代政治制度研究》,第606-607页,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他举了饶抃、张师曾、陆文圭、牛文炳等十余例多次乡试中举的个案,证明当时存在会试落第须重新参加乡试取解的规定。
    (1)唐晓峰:《唐代科举与应试诗研究》,第176页。
    (2)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第65-79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册府元龟》卷六四二《贡举部·条制第四》,第7694页,中华书局1960年版。
    (2)《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四“发解一”,第5539页。
    (3)《宋会要辑稿》选举一六“发解三”,第5569页。
    (4)《元史》卷八一《选举一》,第2026-2027页,中华书局1976年版。
    (1)汪维真:《明代乡试解额制度研究》,第87、105、120、168页;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第94-96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2)明清科举中,亦有循环式流动的上行模式,即州府一级的科考取解。但这种循环流动介于州府与省之间,无疑成本较小。故在严格意义上,明清科举的阶层流动,是循环式流动和进阶式流动并存的一种复合式流动。
    (3)“官僚阶层”,指以科举入仕者,总体而言有较通畅的仕途,能够进入政权的中上层;“地方精英”,指以门荫或其他途径入仕者,常常是沉于下僚,多在地方为小吏,成为乡绅的主力;“江湖士人”,指不入仕者,以幕士、塾师、儒商、术士、相士以至干谒者等诸种游士身份,成为游离于政权之外的重要社会力量。见侯体健:《刘克庄的文学世界》,第35-36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南宋的未第举人,享受减免徭役的特权,至少在经济上已与普通平户区别开来。参见《宋史》卷一七八《食货志上六》:“太学生及得解及经省试者,虽无限田,许募人充役。”第4 334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但缺少稳定的社会身份,在政治上尚未独立。
    (1)之所以未选择元代及明初的个案,是因为科举淤塞期的案例,不具备分析正常社会流动的典型性。当然,因为异族统治和易代战乱所造成的科举淤塞,会造成另一种形式的阶层分化,但这不在本篇的考察范围之内。参见沈松勤:《宋元之际士阶层分化与文学转型》,载《文学评论》2014年第4期。
    (2)有关冶城社之于公安、竟陵二派的拐点意义,参见何宗美:《公安派诗社考论》,第188页,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1)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第113-114、119-121、128-130页。
    (2)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第99-102、289-299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笔者根据《明贡举考》中的会试考生数和中式数来推算会试录取率,大致在7%-10%。另,吴宣德还对往届考生重复会试的比例做过推算,亦有大量数据专门讨论明代乡试竞争度的地域差异,见《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第101-102、106-109页,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钱易:《南部新书》卷二,第21-22页,中华书局2002年版。
    (2)(唐)王定保撰,姜汉椿校注:《唐摭言校注》卷一《会昌五年举格节文》,第3-4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关于北宋国子监、开封府与地方州府的取解率对比,可参见林岩:《北宋科举考试与文学》,第47-48页。南宋的取解率,可据“南宋府州解额及应试人数列表”大致推算,见林岩:《宋代科举竞争:一个区域分析的角度》,见《新宋学》,第3辑,第76-80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4)地方考试的低录取率,在宋代早已出现,比如两宋的吉州等。但北宋超大的省试规模,说明其筛选力度还是不够,吉州等只是文教发达地区的个案而已,尚不是全国范围内的普遍现象。
    (5)本篇依宋人惯例,将道之首州(安抚司的治所在地,首州知州多兼任安抚使)视为省城。
    (6)贾志扬:《宋代科举》,第290页,东大图书公司1995年版。以下宋代州县的进士数量,皆据此书。
    (7)其实,从饶州进士数量的消长,很能看出一些问题。在地理位置上,饶州位于两个省级政区的接壤处,两宋属江南东路,明代属江西布政司,不是省域之中心,反是省域之边缘。但两宋饶州的进士数量分别是329人、621人,稳居江南东路之首,甚至放在江南西路亦可夺魁;明代的240人,在江西各府中则平淡无奇。由宋及明,饶州一直处在省域之边缘,其文教成就却差距甚大,笔者以为,与宋、明科举考试不同的层级设置有很大关系。乡试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很多非省治州府的科举竞争力。
    (8)吴宣德:《明代进士的地理分布》,第262-264页。以下明代府县的进士数量,皆据此书。
    (1)现今学界尚没有关于清代进士府县分布的权威数据,浙江、江苏、福建、江西、广东五省中进士数量居首的府,见何炳棣:《明清社会史论》,第307页,联经出版公司2013年版;其他各省的情况,参见各省进士地理分布的相关论文。
    (2)《国朝献征录》卷一五《谥文襄杨公一清行状》,见《续修四库全书》,第525册,第52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3)(明)邓元锡:《皇明书》卷一八《弘治谟·杨文襄公一清》,见《续修四库全书》,第316册,第7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