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方喀斯特石漠化治理进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摘要
南方喀斯特是我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石漠化问题是该区域突出的环境问题。从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恢复的角度,以地理-生态过程为主线,从石漠化治理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2个方面总结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研究进展,指出基础理论研究在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结构与过程空间尺度耦合研究中的不足,须要进一步发掘技术集成与模式提炼方面的应用研究,工程实施中存在工程落地难、成果巩固难、产业形成难的问题。最后对未来的石漠化治理研究方向提出建议。
        
引文
[1]袁道先.西南岩溶石山地区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及对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2]中国科学院地学部.西南岩溶石山地区持续发展与科技脱贫咨询建议[J].地球科学进展,1995,10(2):113-115.
    [3]杨明德.贵州高原喀斯特地貌的结构及演化规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
    [4]熊康宁.新构造运动对贵州锥状喀斯特发育的影响[J].贵州地质,1996,13(2):181-186.
    [5]Yuan D X. Rock desertification in the subtropical karst of South China[J]. Zeitschrift fur Geomorphologie,1997,108:81-90.
    [6]杨汉奎.喀斯特荒漠化是一种地质-生态灾难[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5,15(3):137-147
    [7]袁道先.中国岩溶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8]屠玉麟.贵州土地石漠化现状及成因分析[M]//李箐.石灰岩地区开发与治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 58-70.
    [9]王世杰.喀斯特石漠化概念演绎及其科学内涵的探讨[J].中国岩溶,2002,21(2):101-105.
    [10]李阳兵,王世杰,容丽.关于喀斯特石漠和石漠化概念的讨论[J].中国沙漠,2004,24(6):29-35.
    [11]熊康宁,黎平,周忠发,等.喀斯特石漠化的遥感-GIS典型研究——以贵州省为例[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2.
    [12]李阳兵.西南岩溶山地生态环境研究进展与若干问题[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6,18(2):61-65.
    [13]李森,董玉祥,王金华.土地石漠化概念与分级问题再探讨[J].中国岩溶,2007,26(4):279-284.
    [14]李廷勇,李红春,向晓晶,等.碳同位素(δ13C)在重庆岩溶地区植被-土壤-基岩-洞穴系统运移特征研究[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42(4):526-535.
    [15]张会领,姜光辉,林玉石,等.洞穴石笋形成过程中的溶蚀作用研究[J].地质论评,2012,58(6):1091-1100.
    [16]杨勋林,张平中,袁道先,等.黄龙洞年轻石笋的210 Pb测年研究[J].地质论评,2010,56(4):543-548.
    [17]李玲珑,刘再华.洞穴滴水-Ca CO3体系氧碳同位素组成的气候意义研究现状和问题[J].地球与环境,2015,43(2):223-232.
    [18]熊康宁,朱大运,彭韬,等.喀斯特高原石漠化综合治理生态产业技术与示范研究[J].生态学报,2016,36(22):7109-7113.
    [19]曹建华,邓艳,杨慧,等.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演变及治理技术与示范[J].生态学报,2016,36(22):7103-7108.
    [20]王克林,岳跃民,马祖陆,等.喀斯特峰丛洼地石漠化治理与生态服务提升技术研究[J].生态学报,2016,36(22):7098-7102.
    [21]蒋勇军,刘秀明,何师意,等.喀斯特槽谷区土地石漠化与综合治理技术研发[J].生态学报,2016,36(22):7092-7097.
    [22]Alexander C. The timeless way of building[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9:5-8.
    [23]龙健,李娟,江新荣,等.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恢复和重建措施对土壤质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6,17(4):615-619.
    [24]吴孔运,蒋忠诚,罗为群.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重建技术及其成果的价值评估——以广西平果县果化示范区为例[J].地球与环境,2007,35(2):159-165.
    [25]郭柯,刘长成,董鸣.我国西南喀斯特植物生态适应性与石漠化治理[J].植物生态学报,2011,35(10):991-999.
    [26]郭红艳,万龙,唐夫凯,等.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重建技术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16(3):34-37.
    [27]高渐飞,熊康宁,苏孝良,等.喀斯特小流域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研究——以贵州省毕节市石桥小流域为例[J].水土保持通报,2011,31(2):117-121,127.
    [28]高渐飞,熊康宁,吴克华.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小流域小型农田水利配套技术与模式[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2(8):16-19,23.
    [29]Jiang Z C,Lian Y Q,Qin X Q.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Southwest China:impacts,causes,and restoration[J]. Earth-Science Reviews,2014,132:1-12.
    [30]傅伯杰,赵文武,陈利顶.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地理学报,2006,61(11):1123-1131.
    [31]傅伯杰.地理学综合研究的途径与方法:格局与过程耦合[J].地理学报,2014,69(8):1052-1059.
    [32]张信宝,王世杰,贺秀斌,等.碳酸盐岩风化壳中的土壤蠕滑与岩溶坡地的土壤地下漏失[J].地球与环境,2007,35(3):202-206.
    [33]李阳兵,白晓永,邱兴春,等.喀斯特石漠化与土地利用相关性研究[J].资源科学,2006,28(2):67-7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