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德潜诗学的文化品格及历史定位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Cultural Style and Historical Status of Shen Deqian's Poetry
  • 作者:蒋寅
  • 英文作者:Jiang Yin;
  • 关键词:沈德潜 ; 诗学 ; 新古典主义 ; 温柔敦厚
  • 中文刊名:WXYC
  • 英文刊名:Literary Heritage
  • 机构: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5-15
  • 出版单位:文学遗产
  • 年:2018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乾隆朝诗学的历史展开研究”(项目编号12BZW051)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XYC201803017
  • 页数:10
  • CN:03
  • ISSN:11-1009/I
  • 分类号:140-149
摘要
沈德潜诗学自近代以来一直被命名为"格调派",但就其包融和综合的性格及以独创性为指归的理论倾向来说,已与明代格调派相去甚远。沈德潜借助于格调派的理论框架,融入王渔洋神韵说的精髓,并通过一系列选本建构起一个具有包容性的诗歌理想及相应的经典序列,可称为"新格调派"。它同时具有伦理品格之善和艺术趣味之正这两种古典主义的基本品格,相对于明代格调派的古典主义,具有新古典主义的色彩。在重新建构其格调诗学观念的同时,沈德潜通过对诗教的重申和强调,将《毛诗序》所代表的政教观念纳入"温柔敦厚"的诗教中,形成"诗道"与"诗教"的互文,实现了儒家传统诗学话语的整合,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他的诗学带来一定的保守色彩。
        
引文
(1)专著有胡幼峰《沈德潜诗论探研》,学海出版社1986年版;朱自力《说诗晬语论历代诗》,台湾里仁书局1994年版;王宏林《沈德潜诗学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王炜《〈清诗别裁集〉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王顺贵《清代格调论诗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陈岸峰《沈德潜诗学研究》,齐鲁书社2011年版。学位论文有吴瑞泉《沈德潜及其格调说》(台湾东吴大学1981年硕士论文)、王玉媛《清代格调派研究》(苏州大学2011年博士论文)等六种。期刊论文则更多。有关沈德潜诗学研究的综述,参见王顺贵《沈德潜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
    (2)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一七《答沈大宗伯论诗书》,袁枚著,王英志主编《袁枚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2册,第283页。
    (1)[美]雷纳·韦勒克著,杨岂深、杨自伍译《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卷,第23页。
    (2)沈德潜《说诗晬语》卷上,沈德潜著,潘务正、李言校点《沈德潜诗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册,第1911页。
    (3)参见拙文《“正宗”的气象与蕴涵——沈德潜新格调诗学的理论品位》,《文艺研究》2016年第10期。
    (4)沈德潜《归愚文钞》卷一二《李玉洲太史诗序》,《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326页。又见清乾隆十一年刻本李重华《贞一斋集》卷首,无“主法者有方虚谷”句及下文言法之语,当为初稿。
    (1)《说诗晬语》卷上,《沈德潜诗文集》,第4册,第1908页。
    (2)《归愚文钞》卷一三《乔慕韩诗序》,《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346页。
    (3)沈德潜《归愚文钞余集》卷八《顾缓堂传》,《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710页。
    (4)《归愚文钞》卷七《道统》,《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224页。
    (5)这部选集首先是王兵注意到的。参见王兵《清人选清诗与清代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1—163页。
    (6)宋荦辑《吴风》卷上,《历代地方诗文总集汇编》编委会编《历代地方诗文总集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6年版,第59册,第223—224页。
    (7)沈德潜《一一斋诗》卷二《言诗》,《沈德潜诗文集》,第2册,第662页。按:此诗作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
    (1)黄之隽《詹言》卷下,《昭代丛书》己集广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2册,第1302页。
    (2)参见拙著《王渔洋与康熙诗坛》,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23—48页。
    (3)沈德潜《竹啸轩诗钞》卷一三《遣兴》(其六),《沈德潜诗文集》,第2册,第823页。
    (4)《归愚文钞》卷一一《〈明诗别裁集〉序》,《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303页。
    (5)关于沈德潜格调说与明代格调派的关系,参见《“正宗”的气象与蕴涵——沈德潜新格调诗学的理论品位》。
    (6)(11)参见《归愚文钞》卷一三《〈周钦莱诗集〉序》,《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342页。
    (7)参见《归愚文钞》卷一三《乔慕韩诗序》,《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346页。
    (8)《归愚文钞》卷一一《〈吴不官遗诗〉序》,《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311页。
    (9)陈子龙《仿佛楼诗稿序》,《陈忠裕公全集》卷二五,清嘉庆八年(1803)簳山草堂刻本,第26b页。
    (10)《归愚文钞》卷一二《侯秉衡诗序》,《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328页。
    (12)《归愚文钞》卷一三《尤在京诗序》,《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341页。
    (13)《归愚文钞》卷一二《王东溆〈柳南诗草〉序》,《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329页。
    (1)《归愚文钞》卷一三《〈宪副魏念庭诗文集〉序》,《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336页。
    (2)《归愚文钞》卷一三《〈南园唱和诗〉序》,《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352页。
    (3)《归愚文钞》卷一二《缪少司寇诗序》,《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318页。
    (4)参见袁枚著,王英志校点《随园诗话》卷一,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5)李梦阳《空同集》卷五一《梅月先生诗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版,第1262册,第471页。
    (6)徐祯卿《谈艺录》,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下册,第765页。
    (7)蔡毅编著《中国古典戏曲序跋汇编》,齐鲁书社1989年版,第2册,第855页。
    (8)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12页。
    (9)王礼《麟原后集》卷二《长留天地间集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220册,第467页。
    (1)《归愚文钞》卷一一《〈唐诗别裁集〉序》,《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301页。
    (2)沈德潜《明诗别裁集序》,沈德潜、周准编《明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3)《归愚文钞》卷一一《〈唐诗别裁集〉序》,《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302页。
    (4)钱陈群《赠太子太师大宗伯沈文悫公神道碑》,《沈德潜诗文集》,第4册,第2071页。
    (5)袁枚《小仓山房文集》卷三《太子太师礼部尚书沈文悫公神道碑》,《袁枚全集》,第2册,第52页。
    (6)《归愚文钞》卷七《湖北乡试策问四道》(其四),《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234页。
    (7)沈德潜《〈四焉斋诗集〉序》,《沈德潜诗文集》,第4册,第2009页。
    (1)沈德潜《〈午梦堂集〉序》,《沈德潜诗文集》,第4册,第1996页。
    (2)《说诗晬语》卷上,《沈德潜诗文集》,第4册,第1914页。
    (3)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凡例》,《清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上册,第1页。《停云集序》亦称编《国朝诗别裁集》“惟取合乎温柔敦厚之旨”(《沈德潜诗文集》,第4册,第2014页)。
    (4)参见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519页;刘奕《生成情境与诗学意涵——以沈德潜“温柔敦厚”说为核心的考察》,《中华文史论丛》2014年第2期。
    (5)沈德潜《归愚文钞》卷一一《施觉庵考功诗序》,《沈德潜诗文集》,第3册,第1314页。
    (6)严沆《溯洄集序》,魏裔介辑《溯洄集》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版,集部第386册,第512页。
    (7)先著《国朝诗的序》,转引自谢正光、佘汝丰编著《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
    (8)汪观辑《清诗大雅·凡例》,转引自《清初人选清初诗汇考》,第322页。
    (9)《桐城张公药斋诗集序》,《沈德潜诗文集》,第4册,第1766页。
    (10)关于此书的研究,参见袁志彬《沈德潜及其杜诗论》(上、续),《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第3—4期;徐国能《沈德潜格调说论杜评议》,《淡江中文学报》2004年总第11期。
    (11)潘承松《杜诗偶评凡例》,沈德潜《杜诗偶评》卷首,清乾隆十二年(1747)赋闲草堂刻本。下引沈德潜评语,均据此本。
    (1)盛璋《杜诗补选序》,转引自张廷银《族谱所见文学批评资料整理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63页。
    (2)法式善著,张寅彭、强迪艺编校《梧门诗话合校》卷九,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第280页。
    (3)李宪乔《与袁子才论诗教》(乾隆五十九年,1794),《山东文献集成》编纂委员会编《山东文献集成》(第3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册,第181页。
    (4)《小仓山房文集》卷一七《答沈大宗伯论诗书》,《袁枚全集》,第2册,第283页。
    (5)《说诗晬语》卷下,《沈德潜诗文集》,第4册,第1972页。
    (1)参见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下册,第668—707页。
    (2)崔旭《念堂诗话》卷一:“翁覃溪《石洲诗话》前五卷论唐、宋、金、元诸家,有明一代等诸自桧,持论精凿,皆从深心探索而出,不似《说诗晬语》多公家言。”(张寅彭主编,吴忱、杨焄点校《清诗话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6册,第4394页)
    (3)洪亮吉《读雪山房唐诗序例序》,郭绍虞辑《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3册,第1540页。
    (4)参见吴兆路《沈德潜“温柔敦厚”说新解》,《文学遗产》1997年第4期;贺严《沈德潜在“诗教”原则下对唐诗的历史定位》,《文史哲》2007年第4期;刘奕《生成情境与诗学意涵——以沈德潜“温柔敦厚”说为中心的考察》。
    (5)王元文《北溪诗集》卷三《呈沈归愚师三首》(其二),《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77册,第655页。
    (6)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30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