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廊道视角下的苗疆边墙体系保护与发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吴必虎 ; 程静
  • 关键词:苗疆边墙 ; 遗产廊道 ; 旅游发展
  • 中文刊名:KFYJ
  • 英文刊名:Research on Development
  • 机构: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北京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学院;
  • 出版日期:2015-08-20
  • 出版单位:开发研究
  • 年:2015
  • 期:No.179
  • 语种:中文;
  • 页:KFYJ201504008
  • 页数:5
  • CN:04
  • ISSN:62-1005/C
  • 分类号:39-43
摘要
苗疆边墙体系是明清政府为防御并管辖腊尔山苗民而在湘黔边境地区构筑起的一套建筑体系。苗疆边墙体系不仅见证了苗汉人民斗争与融合的历史,也反映了当时的军事制度、风水理念及建筑技艺,具有较高的价值。作为跨区域的线性遗产,苗疆边墙体系的保护与旅游发展面临诸多问题。通过构建遗产廊道,能够有效保护遗产和进行旅游开发。遗产廊道主要分为三个系统:保护系统、旅游系统及支持系统。三个系统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苗疆边墙遗产保护与旅游发展框架。
        
引文
[1]严如熤.苗防备览[M]//王有立.中华文史丛书:第九辑.台北:华文书局,1969.
    [2]伍新福.清代湘黔边“苗防”考略[J].贵州民族研究,2001(4):110-117.
    [3]张应强.边墙兴废与明清苗疆社会[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74-81.
    [4]张振兴.从哨堡到边墙:明代对湘西苗疆治策演递——兼论明代治苗与土司制度的关系[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17-124.
    [5]凤凰区域性防御体系[J].世界遗产,2014(Z1):86-90.
    [6]但湘良.湖南苗防屯政考[M]//茅海建.清代兵事典籍档册汇览.北京:学苑出版社,2005.
    [7]道光·凤凰厅志[M]//中国地方志集成.湖南府县志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8]石邦彦.清代湘西苗区军事建筑设施考[J].民族论坛,1990(1):70-74.
    [9]刘珊珊.明长城居庸关防区军事聚落防御性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10]李小波.中国古代风水模式的文化地理视野[J].人文地理,2001(6):64-68.
    [11]王丽萍.遗产廊道视域中滇藏茶马古道价值认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34-38.
    [12]陈耀华,杨柳,颜思琦.分散型村落遗产的保护利用——以开平碉楼与村落为例[J].地理研究,2013(2):369-379.
    [13]俞孔坚,李伟,李迪华,等.快速城市化地区遗产廊道适宜性分析方法探讨——以台州市为例[J].地理研究,2005(1):69-76.
    [14]王志芳,孙鹏.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J].中国园林,2001(5):86-89.
    [15]吴其付.藏彝走廊与遗产廊道构建[J].贵州民族研究,2007(4):48-53.
    [16]王敏,王龙.遗产廊道旅游竞合模式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137-141.
    [17]王家宁.浚县文化遗产保护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3.
    [18]余青,吴必虎.生态博物馆:一种民族文化持续旅游发展模式[J].人文地理,2001(6):40-43.
    [19]向轼.“文化生态保护区”视野下的“湘西苗疆”历史与现实研究述评[J].贵州民族研究,2013(2):70-73.
    [20]李创新,马耀峰,李振亭,等.遗产廊道型资源旅游合作开发模式研究——以“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9):841-844
    [21]袁姝丽.构建藏彝走廊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文化遗产廊道的可行性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21-25.
    [22]杨宏烈,夏建国.珠江古炮台遗产廊道旅游景观的系统保护与开发[J].中国园林,2012(7):58-6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