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犯正当性研究——从自然犯与法定犯比较的角度展开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on the Justifiability of Criminalizing Malum Prohibitum——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parison between Malum in Se and Malum Prohibitum
  • 作者:白建军
  • 英文作者:Bai Jianjun;
  • 关键词:法定犯正当性 ; 犯罪定义学 ; 法定犯衍生理论 ; 刑事一体化
  • 英文关键词:The Justifiability of Criminalizing Malum Prohibitum;;The Theory of Crime Definition;;The Derivation Theory of Malum Prohibitum;;Criminal Integration
  • 中文刊名:ZHEN
  • 英文刊名: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 机构:北京大学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6-05
  • 出版单位:政治与法律
  • 年:2018
  • 期:No.277
  • 语种:中文;
  • 页:ZHEN201806002
  • 页数:11
  • CN:06
  • ISSN:31-1106/D
  • 分类号:4-14
摘要
引入犯罪学的分析框架,对自然犯与法定犯两组样本进行比较研究和实证检验,研究法定犯入刑正当性问题,结果发现,在是否偷窃犯罪、欺骗犯罪、定量构成方面,法定犯与自然犯之间未见显著差异,在是否暴力犯罪、私权犯罪、身份滥用方面,法定犯与自然犯之间的确差异显著。否认或夸大两者的差异,都没有事实依据。据此可以提出,法定犯是自然犯的衍生形式,并由此导出法定犯在立法上的正当性排除和司法上的出罪解释机制。
        By introducing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criminology to explore the justifiability of criminalizing Malum Prohibitum based on a comparative and empirical research into samples of Malum in Se and Malum Prohibitum crimes,it is found that though similar in involvement of theft or deception and quantitative composition,Malum in Se and Malum Prohibitum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terms of violent crimes,crimes against private rights and abuse of identity.There is no factual basis for denying or exaggerating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m.Thus,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Malum Prohibitum crimes are derivative forms of Malum in Se crimes.Based on this conclusion,the mechanism excluding the justifiability of criminalizing Malum Prohibitum in legislation and the interpretation mechanism for non-conviction are established.
引文
(1)[意]加罗法洛:《犯罪学》,王新等译,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2)同上注,加罗法洛书,第53页。
    (3)[美]道格拉斯·胡萨克:《过罪化及刑法的限制》,姜敏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163页。
    (4)参见张明楷:《刑法学》(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93页。
    (5)参见张文、杜宇:《自然犯、法定犯分类的理论反思---以正当性为基点的展开》,《法学评论》2002年第6期。
    (6)有学者指出,或许出乎加罗法洛的意料,这种自然犯和法定犯的区分方式,很容易产生一种误导,即让人们误以为法定犯罪真的不具有本质上恶的性质。参见赵宝成:《法定犯时代的犯罪对策》,《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第5期。
    (7)参见前注(5),张文、杜宇文。
    (8)参见前注(3),道格拉斯·胡萨克书,第163页。
    (9)参见孙万怀:《违法相对性理论的崩溃---对刑法前置化立法倾向的一种批评》,《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3期。
    (10)参见何荣功:《社会治理“过度刑法化”的法哲学批判》,《中外法学》2015年第2期。
    (11)白建军:《关系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参见皮艺军:《犯罪学研究论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4-65页;王牧:《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载肖剑鸣、皮艺军主编:《罪之鉴:世纪之交中国犯罪学基础理论研究(上)》,群众出版社2000年版,第319-320页。
    (13)[意]恩里科·菲利:《实证派犯罪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8-159页。
    (14)[美]杰克·D·道格拉斯、弗兰西斯·C·瓦克斯勒:《越轨社会学概论》,张宁等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55页。
    (15)培根认为,在认识上人的心智受感觉影响,感觉因物质事物而起。参见[美]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第294页。孔德指出,观察优于想象,在以被观察到的事实为基础的知识以外,没有真实的知识。孔德一再强调,想象服从观察,观念服从事实。这是孔德知识论中唯物主义因素的总概括。参见欧力同:《孔德及其实证主义》,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44-46页。
    (16)参见吴宗宪:《西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184页。
    (17)最早的行政犯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法关于自体恶(mala in se)和禁止恶(mala prohabita)的犯罪分类。古罗马法将古希腊伦理学中的恶性理论适用于对犯罪的理解,确立了自体恶与禁止恶两种不同的犯罪类型。自体恶是指本质上违反社会伦理道德的违法行为,这种行为因侵害了公共秩序、善良风俗而为一般社会正义所不容。参见游伟、肖晚祥:《论行政犯的相对性及其立法问题》,《法学家》2008年第6期。
    (18)参见孙国祥:《行政犯违法性判断的从属性和独立性研究》,《法学家》2017年第1期。
    (19)一个人实施了刑法禁止的行为,却没有认识到自己行为的违法性,这在刑法理论上被称为违法性认识错误,又被称作法律认识错误或者禁止错误。参见车浩:《法定犯时代的违法性认识错误》,《清华法学》2015年第4期。
    (20)同前注(3),道格拉斯·胡萨克书,第172页。
    (21)杜小丽:《抽象危险犯形态法定犯的出罪机制---以生产销售假药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为切入》,《政治与法律》2016年第1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