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泼泼地”发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杨少涵
  • 关键词:活泼泼地 ; 活鱍鱍地 ; 俗语 ; 理学 ; 禅宗
  • 中文刊名:ZZXS
  • 英文刊名: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机构: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 出版日期:2016-08-25
  • 出版单位:中国哲学史
  • 年:2016
  • 期:No.95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庸》学文献集成与研究”(13CZX035)
  • 语种:中文;
  • 页:ZZXS201603014
  • 页数:8
  • CN:03
  • ISSN:11-3042/B
  • 分类号:79-86
摘要
"活泼泼地"是宋代以降的理学家与禅师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语。在禅宗语中,与之相同的还有"活鱍鱍地"一语。此语本是宋代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俗语,理学与禅宗都是直接将其从俗语引入释经,而两家之间则没有直接的承袭关系。理学家只使用"活泼泼地",几乎从不使用"活鱍鱍地";两宋以前的禅师多用"活鱍鱍地",很少使用"活泼泼地",两宋以后则两语并用。理学家所使用的"活泼泼地"具有自然灵活、广布充满、秩序层次等三点含义,而禅师所使用的"活泼泼地"或"活鱍鱍地"则只有自然灵活一义,这是儒、佛两家在使用此语时的根本不同。
        
引文
(1)[宋]程颢、程颐:《程氏遗书》卷三,《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59页。《程氏遗书》没有注明这句话是程颢说的还是程颐说的。根据程门高弟尹焞的记忆,应是程颐所说。(《和靖集》卷七《师说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6册,第48-49页)但也有人认为是程颢所说。(杨祖汉《中庸义理疏解》,台北:鹅湖出版社,2002年,第146页)之所以认为是程颢所说,可能是因为这句话所表达的义理与程颢《识仁篇》有某种契合。《识仁篇》曰:“‘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力,此其存之之道。”(《程氏遗书》卷二上,《二程集》,第17页)明儒刘宗周曰:“《识仁》一篇,总只是状仁体合下来如此,当下认取,活泼泼地,不须着纤毫气力,所谓‘我固有之’也。”(《宋元学案》卷十三《明道学案》上,《黄宗羲全集》第3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658页。刘宗周此语又见《圣学示要》,但词语有很大不同。见《刘宗周全集》第2册,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236页)。
    (1)章太炎:《国学概论》,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第72-73页。
    (2)马持盈:《诗经今注今译》,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412页。
    (3)[宋]黎靖德辑、郑明等校点:《朱子语类》卷六十三,《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70页。
    (4)[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3页。
    (5)[清]陆陇其:《三鱼堂文集》卷十“活泼泼斋记”,《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325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70-171页。
    (6)尹焞:《和靖集》卷七《师说下》,《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36册,第48-49页。
    (7)[清]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卷八七,《续修四库全书》第102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28页。
    (1)钱穆:《朱子新学案》第一册,《钱宾四先生全集》第11册,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98年,第19页。
    (2)关于陆九渊对待佛教的态度,可参阅:刘立夫《陆九渊的佛教观》,http://www.liaotuo.org/fjrw/jsrw/qtjs/115658.html;李承贵:《陆九渊佛教观考论》,《现代哲学》2004年第4期;鲍希福《试论陆九渊的儒释道三教会通思想》,《江汉论坛》2010年第3期;周叶君:《论陆九渊对佛教哲学的融摄》,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周薇《陆九渊援禅入儒的几个问题》,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李承贵、觉醒、赖永海《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第5章,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7年。
    (3)陈逢源:《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征引之研究》,台湾“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补助专题研究计划成果报告,2005年,第Ⅲ页,注4。
    (4)关于郑可学师事朱熹的相关介绍,参见陈荣捷《朱子门人》,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第340页。
    (5)[宋]朱熹:《中庸或问》,《朱子全书》第6册,第571-572页。
    (6)[清]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撰:《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35,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第462页。
    (7)刘立夫:《朱熹的儒佛之辨》,《哲学研究》2008年第11期,第34页。
    (1)[明]杨慎:《丹铅余录·续录》卷七,《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5册,第199页。
    (2)[宋]陈善:《扪虱新话》卷十“儒释迭为盛衰”条,《续修四库全书》第1122册,第138-139页。
    (3)关于宋儒尤其是二程语录与禅宗语录的关系,可参阅官贵羊《语录体的几种形态及作用---以诸子语录、禅宗语录、宋儒语录为立足点》,《安徽文学》2011年第12期;赵振《二程语录与禅宗语录关系述论》,《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4)[清]钱大昕:《恒言录》卷六,《续修四库全书》第194册,第272页。
    (5)[清]袁枚(1716-1797)《随园随笔》卷二十七杂记类“宋儒习气语”条曰:“陈见复先生《咫闻录》常摘宋儒习气语数则,为后学之戒。如曰心常惺惺,曰活泼泼地,曰大惊小怪,曰七颠八倒,曰翻来覆去,曰藏头亢脑,曰尧舜事业,一点浮云过太虚。”(《续修四库全书》第1148页,第387页)“习气语”即习惯用语。当习惯成为流习陋习,“宋儒习气语”就成了“腐儒习气语”。正如袁枚所批评宋儒之“道统”一语曰:“‘道统’二字,是腐儒习气语,古圣无此言,亦从无以此二字公然自任者。”(《小仓山房尺牍》(章荣译注本),卷六《答是仲明》,上海:世界书局,1936年,第308页)
    (1)[明]杨慎:《丹铅余录·续录》卷七“活泼泼地”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55册,第199页。
    (2)比如李光地《榕村语录》卷七曰:“鸢飞鱼跃,注中引‘活泼泼地’语,便是谢氏所记,这本是禅语。”(《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725册,第105页)
    (3)比如杭世骏《续礼记集说》卷八十七引王复礼《四书集注补》曰:“《章句》引程子曰:‘此节子思吃为人处,活泼泼地。’按此本松溪无垢子《心经注》云:‘既不着有,又不滞空,活泼泼地。’”(《续修四库全书》第102册,第528页)按:松溪无垢子即元末明初全真道士何道全(1319-1399年),其注《心经》“亦无老死尽”曰:“既不着有,亦不滞空,活鱍鱍地,转辘辘地,圆陀陀地,光烁烁地,岂有尽耶?”(《般若心经注解》,CBETA,X26,n0574,p0959,c8-9)王复礼的说法有两点疑问:第一,何道全为元明道士,二程何以会本之以为说?第二,何道全《心经注》原为“活鱍鱍地”,而非“活泼泼地”。
    (1)[明]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卷二,《船山全书》第6册,长沙:岳麓书社,1991年,第495页。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95年,第1750页。
    (3)另外,“泼泼”与“鱍鱍”在上古原亦相通。《诗经·硕人》曰“鳣鲔发发”,其中“发发”,《鲁诗》作“泼泼”,《韩诗》作“鱍鱍”,《齐诗》作“鲅鲅”,都是摹声迭字。(孙玉太语)也就是说,“泼泼”“鱍鱍”等都是一个拟声词,意思是“鲤鱼尾巴摆得鲅鲅地响”(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648页)在这一点上,两个词是可以互通的。
    (4)[清]陆陇其:《四书讲义困勉录》卷二,《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209册,第82页。
    (1)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俗语佛源》,北京:中西书局,2013年,第185页。
    (2)吴汝钧:《佛教思想大辞典》,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350页。
    (3)[唐]慧然集:《镇州临济慧照禅师语录》,CBETA,T47,n1985,p0498,c08-10。
    (4)[宋]颐藏主集:《古尊宿语录》卷四,CBETA,X68,n1315,p0025,b13。
    (5)[宋]悟明集:《联灯会要》卷九,CBETA,X79,n1557,p0084,c09。
    (6)[宋]道原纂:《景德传灯录》卷四,CBETA,T51,n2076,p0235,a02-06。
    (7)[宋]蕴闻编:《大慧普觉禅师语录》卷十九,CBETA,T47,n1985A,p0892,b15-19。
    (1)《朱子语类》卷六十三曰:“鸢飞鱼跃,只是言其发见耳。释氏亦言发见,但渠言发见,却一切混乱。至吾儒须辨其定分,君臣父子皆定分也。鸢必戾于天,鱼必跃于渊。”(《朱子全书》第16册,第207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