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伞式社会”与洋务运动时期现代企业的产生及发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Umbrella Society”and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Modern Enterprise in China in the Westernisation Movement
  • 作者:张继焦 ; 杨林
  • 英文作者:ZHANG Ji-jiao;YANG Lin;Institute of Ethnology & Anthropology,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College of History & Cultur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 关键词:伞式社会 ; 伞式关系 ; 洋务运动 ; 现代企业 ; 资源配置
  • 英文关键词:umbrella society;;umbrella relationship;;Westernisation Movement;;modern enterprise;;resource allocation
  • 中文刊名:XBS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7-12-11 09:45
  • 出版单位: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55;No.257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 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21世纪初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调查”子项目“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问题研究”(2017MZSCX-DC005)
  • 语种:中文;
  • 页:XBSD201801013
  • 页数:6
  • CN:01
  • ISSN:62-1086/C
  • 分类号:117-122
摘要
"伞式社会"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伞式"关系既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种主要社会关系,也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洋务运动时期,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父爱式庇护"、"亲戚式庇护"和"朋友式庇护"关系,分别推动了官办企业、官督商办企业和商办企业等现代企业的产生,同时又通过不同的资源配置推动了它们的发展,但由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伞式"关系并未厘清,从而导致洋务运动时期中国人在创办现代企业的实践上远未成功。
        "Umbrella Society"is one of the basic features of social structure in China.The "Umbrella"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is not only a major social relationship,but also an important method of resource allocation.During the Westernisation Movement,various resources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relation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like "paternal protection", "kinship protection"and "friend protection",correspondingly,three kinds of modern enterprises such as"government enterprises", "private enterprises supervised by government"and "independent private enterprises"were born and developed.However,they were far from successful in establishing modern enterprise during the Westernisation Movement becaus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were not clarified.
引文
[1]李培林.另一只看不见的手:社会结构转型[J].中国社会科学,1992,(5).
    [2]李培林.再论“另一只看不见的手”[J].社会学研究,1994,(1).
    [3]李培林.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对资源配置方式的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1995,(1).
    [4]张继焦.“伞式社会”---观察中国经济社会结构转型的一个新概念[J].思想战线,2014,(4).
    [5]严亚明.洋务运动时期企业创办方式与企业制度建设[J].天府新论,2007,(3).
    [6]王晓燕.评洋务运动的企业体制[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
    [7][美]陈锦江.清末现代企业与官商关系[M].王笛、张箭译,虞和平校.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8]朱荫贵.从1885年盛宣怀入主招商局看晚清新式工商企业中的官商关系[J].史林,2008,(3).
    [9]张继焦.人类学民族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差序格局”到“社会结构转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10]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美]芮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M].房德邻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2][美]费维恺.中国早期工业化:盛宣怀(1844-1916)和官督商办企业[M].虞和平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3]朱英.近世中国商人发展历程的新探索---评唐力行著《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J].历史研究,1994,(6).
    [14][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M].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5]章开沅等.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16]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对洋务运动的一种重新评价[D].天津:南开大学,2010.
    [17]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8]胡滨.论晚清的江南制造总局[J].山东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19]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奏稿,卷20)[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20]沈葆桢奏美国旗昌公司并归招商局折[A].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7,奏议七)[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1]复何筱宋制军(同治十一年十月初十日)[A].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30,信函二)[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22]刘志强,赵凤莲.徐润年谱长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3]李志英.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多重考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24]中国科学院上海经济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恒丰纱厂的发生发展与改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
    [25]吴敬琏,厉以宁.供给侧改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26]姜铎.论江南制造局[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3,(4).
    [27]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8]胡政.招商局史稿(外大事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29]交通铁道部交通史编纂委员会.交通史·航政编(第1册)[M].上海:民智书局,1931.
    [30]接录轮船招商局第七年帐略[N].申报,1880-10-01(3).
    [31]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等.洋务运动(第6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32]致总署论维持招商局(光绪三年九月二十九日)[A].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32,信函四)[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3]海运官物统归商局片(光绪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A].顾廷龙,戴逸.李鸿章全集(7,奏议七)[C].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34]荣孟源.中国近代史资料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54.
    [35]聂宝璋.中国近代航运史资料·第一辑(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36]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7]轮船招商局第五年帐略[N].申报,1878-10-03(3).
    [38]陈玉庆.国民政府清查整理招商局委员会报告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39]汪敬虞.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不发展---中国近代经济史中心线索问题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