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来朝鲜战争起因中的美国因素研究综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李斐斐 ; 李潇
  • 关键词:朝鲜战争 ; 美国因素 ; 研究综述
  • 中文刊名:XDSM
  • 英文刊名:Modern Business Trade Industry
  • 机构: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安徽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09
  • 出版单位:现代商贸工业
  • 年:2019
  • 期:v.40
  • 语种:中文;
  • 页:XDSM201924083
  • 页数:2
  • CN:24
  • ISSN:42-1687/T
  • 分类号:159-160
摘要
总结了过去十年研究朝鲜战争起源的美国,苏联和中国学者的著作:首先,美国只是支持李承晚军队,没有参与战争的筹划和实施;其次,在美国的干预下,朝鲜内战演变成一个地区的多国战争;第三,美国参战主要受冷战背景下美国的全球战略,情报误判、决策集团内部党派斗争、决策者政治心理因素以及偶然因素的影响。
        
引文
[1] 孟照辉.朝鲜战争是怎样打起来的——对朝鲜战争起因、性质、责任的探讨[J].军事历史,2000,(6):21-25.
    [2] Bruce Cumings.The Origins of the Korean war The Roaring of the Cataract1947-1950[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44.
    [3] 沈志华.朝鲜战争揭秘[M].香港: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5.
    [4] 安·安·葛罗米柯,鲍·尼·波诺马廖夫.苏联对外政策史:下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M].张岱云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6] Ю.В.瓦宁,陈鹤.俄罗斯学者关于朝鲜战争历史的研究[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18(02):103-112.
    [7] 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8] 赵学功.朝鲜战争中的美国与中国[M].太原: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5.
    [9] 陈新明.三八线的较量:朝鲜战争与中苏美互动关系[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10]布鲁斯·卡明斯.朝鲜战争[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7.
    [11]陶文钊.美国在朝鲜战争中的三次重要决策研究[J].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09):86.
    [12]张小明.朝鲜战争背后的美苏推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6-29(003).
    [13]祝曙光.朝鲜战争与中美的相互理解[J].探索与争鸣,2010,(11):76-80.
    [14]大卫·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15]和田春树.朝鲜战争全史[M].北京:岩波书店,2009.
    [16]阿兰·R.米勒特著.极度深寒朝鲜战争(1950-1951)[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17]沈志华.1950:朝鲜战争是如何发生的[J].同舟共进,2010,(09):37-42.
    [18]郭德君.关于朝鲜战争中几个问题的澄清[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26(03):76-80.
    [19]汤姆·吉杰尔登.60周年反思:朝鲜战争的美国困惑[N].社会科学报,2010-07-22(007).
    [20]张文超.从冷战背景看朝鲜战争时期的美国军事战略[J].军事历史研究,2011,25(03):203-204.
    [21]张晓旭.浅析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原因[J].工会博览:理论研究,2011,(1):240-240.
    [22]孟涛.朝鲜战争若干问题再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4.
    [23]蒋飞,郭继荣.跨文化视角下美国情报失误实证研究[J].情报杂志,2015,34(09):9-12+25.
    [24]闻竞.朝鲜战争决策双方的知觉与抉择:一种政治心理的分析框架[J].黑河学院学报,2016,7(01):30-34.
    [25]石庆环.论朝鲜战争决策中美国高层的政见分歧与权力斗争[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06):154-160.
    [26]金俊斌.朝鲜战争若干问题再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