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姿态与见证历史:现代汉诗史书写的海外视野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Marginal Attitude and Eyewitness History:the Overseas Perspective of History Writing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
  • 作者:苏文健
  • 英文作者:SU Wen-jian;
  • 关键词:边缘姿态 ; 见证历史 ; 重写诗歌史 ; 华语语系文学 ; 海外视野
  • 英文关键词:marginal attitude;;eyewitness history;;rewriting poetry history;;sinophone literature;;overseas perspective
  • 中文刊名:HQD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华侨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7-06-20
  • 出版单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7
  • 期:No.120
  • 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代际视野下海外华人学者的新诗批评研究”(FJ2016C186);; 华侨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14SKBS301)
  • 语种:中文;
  • 页:HQDX201703013
  • 页数:12
  • CN:03
  • ISSN:35-1049/C
  • 分类号:154-165
摘要
文学史的书写纠结着来自内部与外部、中心与边缘等多种相互较量的力量。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下,大陆的新诗史书写与革命、启蒙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华语语系文学"观念的激荡下,当代美国华人学者自觉站在意识形态的另一边,以边缘的视角重新观照新诗的发展流变。他们以边缘的身份,注重历史细节的呈现,强调见证历史的历史性与开放性,以此对抗政治一体化的宏大叙事。他们自觉重划现代汉诗史的版图,营造众声喧哗的局面,彰显出现代汉诗史书写及其批评实践的海外视野
        The writing of literary history is mingled with a lot of mutual argument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central and marginal and so 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mainstream ideology,the writing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history in mainland is closely linked r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Under the concept of"sinophone literature",the contemporary American Chinese scholars consciously stand on the other side of ideology and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 from marginal perspective. On the basis of their marginal identity,they pay attention to the presentation of historical details,and emphasize the historicity and openness of eyewitness history,so as to counter the grand narrative of political integration. They consciously redraw the map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poetry,and create a heteroglossia,which shows an overseas perspective in historical writing and critical practice in modern Chinese poetry.
引文
(1)[美]本·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戴燕:《文学史的权力》,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页。
    (3)戴燕:《文学史的权力》,第2-3页。
    (4)冯光廉、谭桂林:《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概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8-21页。
    (5)为了行文方便,本文所谓的“现代汉诗史”与“新诗史”概念可以互换,特此说明。20世纪90年代初以前,作为严格意义上的分体新诗史还没有在大陆学界出现,新诗发展历史只能寓于文学史中占据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因此,检视相关的文学史书写不失为理解新诗史书写的一条重要路径。
    (1)参见谢冕等:《回顾一次写作:<新诗发展概况>的前前后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2)钱理群:《返观与重构: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36页。
    (3)霍俊明:《变动、修辞与想象:中国当代新诗史写作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203、206页。
    (1)王光明:《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见谢冕的序言及后续大量的评述。
    (2)其实,“另一类的历史叙事”,它除了本文论述的“见证历史”理路外,还应该包括旅美学者奚密提出的“从边缘出发”的研究视角。对此,笔者已有另文加以集中论述。
    (1)王宏志:《历史的偶然》,第68页。
    (2)刘禾编:《持灯的使者》,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1年。此书作为牛津大学出版社“今天文学丛书”之一,其他的还有《空白的练习曲:今天诗选1990-1999》(张枣、宋琳编)、《左边:毛泽东时代的抒情诗人》(柏桦著)、《在废墟上:今天小说选1978-1980》(万之编)、《危机中的阐释:“重写”文学史的今天意义》(李陀编)、《另一种声音:今天小说选1990-1998》(李陀编)。
    (3)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年。使用的这些文章是:第一编《今天》包括:齐简《诗的往事》、田晓青《十三路沿线》、徐晓《<今天>与我》、郑先《未完成的篇章》、多多《1970-1978北京的地下诗坛》、北岛《彭刚》、宋海泉《白洋淀琐忆》、舒婷《生活、书籍与诗》、阿城《昨天今天或今天昨天》、何京颉《心中的郭路生》、戈小丽《郭路生在杏花村》、崔卫平《郭路生》、徐晓《永远的五月》。第二编《今天说昨天》包括:《北岛访谈录》《芒克访谈录》《彭刚、芒克访谈录》《鄂复明访谈录》《李南访谈录》《马佳访谈录》《林莽访谈录》《王捷访谈录》。附录:《今天编辑部活动大事记》。有些文章仅在篇章题目上略有差异。
    (4)王宏志:《历史的偶然》,第2页。
    (5)洪子诚:《当代诗歌史的书写问题---以<持灯的使者>、<沉沦的圣殿>为例》,《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6)[美]刘禾:《编者的话》,《持灯的使者》,第xvi-xvii页。
    (1)[美]刘禾:《编者的话》,《持灯的使者》,第xvii页。
    (2)[美]刘禾:《编者的话》,《持灯的使者》,第xix页。关于《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撰过程及其文学史意义,刘禾另在《跨语际实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八章“《中国新文学大系》的制作”有更为详细的论述,可参考。
    (1)洪子诚:《当代诗歌史的书写问题---以<持灯的使者>、<沉沦的圣殿>为例》。
    (2)[美]刘禾:《编者的话》,《持灯的使者》,第x-xi页。
    (3)[美]刘禾:《编者的话》,《持灯的使者》,第xvi页。
    (4)洪子诚:《当代诗歌史的书写问题---以<持灯的使者>、<沉沦的圣殿>为例》。
    (1)[美]刘禾:《编者的话》,《持灯的使者》,第xi页。
    (2)李宪瑜:《食指:朦胧诗人的“一个小小的传统”》,《诗探索》1998年第1辑。
    (3)关于食指诗歌的经典化建构分析,参见程光炜的《一个被“发掘”的诗人》、张桃洲的《驳杂与共生:“地下诗歌”的限度---以食指为例》,均见《新诗评论》2005年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4)[美]刘禾:《编者的话》,《持灯的使者》,第xiii-xiv页。
    (1)李凤亮:《海外华人学者批评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2006年第3期。
    (2)[法]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6页。
    (3)[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张万娟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27页。
    (4)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诗歌史》(修订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179页。
    (1)廖亦武主编:《沉沦的圣殿:中国20世纪70年代地下诗歌遗照》,第55、53页。
    (2)[法]福柯:《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严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31页。
    (1)其实,在《持灯的使者》出版前后,国内出版的具有“见证历史”性质的“新诗史”除前面说到还有:钟鸣《旁观者》三卷(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敬文东《指引与注视》(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年)、芒克《瞧,这些人》(时代文艺出版社,2003年)、杨黎《灿烂:第三代人的写作与生活》(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徐晓《半生为人》(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年)、秦晓宇《七零诗话》(敦煌文艺出版社,2006年)、孙文涛《大地访诗人》(金陵书社图书出版公司,2007年)、刘春《一个人的诗歌史》三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013年)等等。
    (2)杨宗翰:《台湾现代诗史:批判性的阅读》,台北:巨流图书公司,2002年,第347页。
    (3)陈东东:《片面的看法》,《标准》1996年第1期。
    (4)何言宏:《重写诗歌史:诗歌研究与诗歌批评》,《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