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官方海洋知识的生成与书写——以唐宋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Generation and Writing of Official Marine Knowledge in Ancient China——Tak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s Center
  • 作者:黄纯艳
  • 英文作者:Huang Chunyan;
  • 关键词:中国古代 ; 官方海洋知识 ; 生成 ; 书写
  • 英文关键词:ancient China;;official marine knowledge;;be produced;;writing on subjective purpose
  • 中文刊名:XSYK
  • 英文刊名:Academic Monthly
  • 机构: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1-20
  • 出版单位:学术月刊
  • 年:2018
  • 期:v.50;No.584
  • 语种:中文;
  • 页:XSYK201801017
  • 页数:10
  • CN:01
  • ISSN:31-1096/C
  • 分类号:177-186
摘要
今天的海洋知识体系以西方的海洋认知和近代科学为阐释工具。中国古代有着基于自身的理论和逻辑而生成的海洋知识体系及其解释话语,而且存在着官方和民间两套海洋知识体系。官方海洋知识是指官方有意选择、构建和书写后呈现于世、体现官方目的和意图的海洋知识,概括而言就是官方对海洋的解释体系,注重于"天下"秩序和华夷观念的解说。民间海洋知识是指民间在海洋实践中获得和总结的海洋知识,注重于为航海实践服务的实用知识。官方海洋知识的生成途径既有"天下"秩序下的想象,也有官民海洋实践。官方并不原样呈现从多个途径获得的丰富的海洋知识。官方编撰公之于世的史籍时要对所获得的丰富的海洋知识根据华夷观念阴阳五行学说进行选择和书写。
        The interpretive tools of marine knowledge system are Western ocean cognition and modern science nowadays. The marine knowledge systems in ancient China were produced on basis of its own theory and logic, and there were different marine knowledge systems: official knowledge and folk marine knowledge. The generation pathway of official marine knowledge was not only the imagination under the order of "Tianxia"("天下",the world), but also the official and folk nautical practice. Officials do not present the abundant marine knowledge obtained from many ways without any change. When the authorities compiled historical books would be made public to the world, they would extract marine knowledge and write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Hua Yi,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theory.
引文
(1)《史记》卷74《孟子荀卿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2433页。
    (1)张华撰、张根林等校点:《博物志》卷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9页。
    (2)王子今:《上古地理意识中的“中原”与“四海”》,《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1期。
    (3)徐坚:《初学记》卷6《地部中》,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14页。
    (4)顾颉刚、童书业:《汉代以前中国人的世界观与域外交通的故事》,《禹贡半月刊》第5卷第3、4合期。
    (5)《初学记》卷2《天部下》,第28页。
    (6)《春秋左传注疏》僖公四年、襄公十三年,台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1990年,第144册,第75、143册,第256页。
    (7)《孟子集注》卷7《离娄章句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5页。
    (8)《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上》,北京:中华书局,1964年,第1588页。
    (9)《释名》卷1《释州国第七》,台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1990年,第221册,第392页。
    (10)《汉书》卷95《闽粤王传》,第3859页。
    (11)《汉书》卷2《惠帝本纪》,第89页。
    (12)《淳熙三山志》卷1《地理类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7792页。
    (13)(14)《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第1630、1671页。
    (15)《新唐书》卷43下《地理志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1146页。
    (1)秦蕙田:《五礼通考》卷202《嘉礼七十五》,台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1990年,第140册,第36页。
    (2)《史记》卷6《秦始皇本纪》,第260页。
    (3)《后汉书》卷85《倭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820页。
    (4)《隋书》卷81《倭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1825页。
    (5)真人元开著、汪向荣校注:《唐大和尚东征传》,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67页。鉴真第五次东渡遇风,从舟山漂至海南岛崖县。
    (6)(8)《文献通考》卷83《郊社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560—2561、2559页。
    (7)洪迈撰、孔凡礼点校:《容斋随笔》卷3《四海一也》,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1页。
    (9)《唐会要》卷47《封诸岳渎》,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977页《;旧唐书》卷24《礼仪志四》,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934页。
    (10)《宋史》卷102《礼志五》,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2485页。
    (11)《宋史》卷136《乐志十一》,第3202页。
    (12)《宋会要辑稿·礼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525页。
    (1)《金史》卷34《礼志七》,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810页;《大金集礼》卷34《岳镇海渎》,台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1990年,第648册,第259页。
    (2)《文献通考》卷83《郊社考十六》,第2560页;罗浚:《宝庆四明志》卷19《定海县志第二·神庙》,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239页。
    (3)《文献通考》卷83《郊社考十六》,第2551、2556页。
    (4)(6)《宋史》卷102《礼志五》,第2485、2488页。
    (5)罗浚:《宝庆四明志》卷19《定海县志第二·神庙》,第5239页;《宋会要辑稿》礼二一,第1085页。
    (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14绍兴七年九月戊子,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第2141页。
    (8)周必大:《文忠集》卷117《郊祀大礼礼毕祭谢五岳四海四渎祝文》,台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1990年,第1148册,第298页。
    (9)《元史》卷76《祭祀志五》,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第1900页。
    (10)《元史》卷4《世祖纪一》,第75页。
    (11)《元史》卷76《祭祀志五》,第1900页。
    (12)陈垣编纂、陈智超等校补:《道家金石略》,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670页。
    (13)王子今:《秦汉时期的近海航运》,《福建论坛》1991年第5期。
    (1)《史记》卷28《封禅书》,第1369、1370、1385、1386页。
    (2)《隋书》卷81《倭国传》、卷82《赤土传》,第1827—1828、1385—1386页。
    (3)杨良瑶航海出使黑衣大食事因1984年《杨良瑶神道碑》出土而发现,最早由张世民撰《杨良瑶:中国最早航海下西洋的外交使节》(《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荣新江对碑文和史事作了进一步考证,参见荣新江:《唐朝与黑衣大食关系史新证》,《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91—95页。
    (4)《宋会要辑稿·职官四四》,第4204页。
    (5)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原序”,郑州:大象出版社,2008年,第3编第8册,第7、8页。
    (6)《汉书》卷28下《地理志下》,第1658页。
    (7)《后汉书》卷85《倭传》,第2820页。
    (8)《南齐书》卷58《扶南国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1016页。
    (9)《隋书》卷81《倭国传》,第1826页。
    (1)《新唐书》卷46《百官志一》,第1198页。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0“天圣九年正月庚申”条,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2552页。
    (3)《宋史》卷163《职官志三》,第3854页。
    (4)《宋会要辑稿·蕃夷七》,第9951页。
    (5)《续资治通鉴长编》卷441“元祐五年四月丙辰”条载“转运”为“安抚”,第9962页。
    (6)《宋会要辑稿·蕃夷四》,第9814页。
    (7)《南齐书》卷58《扶南国传》,第1013、1018页。
    (8)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3页。
    (9)《唐大诏令集》卷10《太和八年疾愈德音》,台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1990年,第426册,第99页。
    (10)徐兢撰、虞云国等整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34《海道一》至卷39《海道六》,第129—149页。
    (1)赵汝适撰、杨博文校释:《诸蕃志校释》赵汝适序,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1页。
    (2)赵汝适撰、韩振华注补:《诸蕃志注补》卷上《三佛齐国》,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0年,第46—47页。
    (3)徐兢撰、虞云国等整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卷34《海道一》,第127—128页《;咸淳临安志》卷31《山川十》,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644—3645页;《淳祐临安志》卷10《江潮》,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3315—3316页。
    (4)(5)《开庆四明续志》卷5《九寨巡检》,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第5989页,第5989、5990页。
    (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54“绍兴二年五月癸未”条,第1116页。
    (7)《开庆四明续志》卷5《新建诸寨》《探望》,第5989—590页。
    (8)《元史》卷93《海运志》,第2364页。
    (9)《后汉书》卷85《倭传》,第1820—2821页。
    (10)《旧唐书》卷2《太宗纪上》,第33页。
    (1)黄纯艳:《宋代海洋知识的传播与海洋意象的构建》,《学术月刊》2015年第11期。
    (2)庞元英《:文昌杂录》卷1,另如《宋史·三佛齐国传》中“三佛齐国,盖南蛮之别种,与占城为邻”一句也出自《文昌杂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9页。
    (3)胡我琨:《钱通》卷7《杂品》,台北: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1990年,第662页,第481页。
    (4)《文献通考》卷332《四裔考九·阇婆》,第9149页。
    (5)《南齐书》卷58《扶南国传》,第1015、1016页。
    (6)《梁书》卷54《东夷传》,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第804页。
    (7)《梁书》卷54《海南诸国传》,第794、796页。
    (8)《南齐书》卷58《东南夷传》,第1018页;《隋书》卷81《东夷传》,第1828、1829、1838页。
    (1)《旧唐书》卷199上《日本传》,第5339—5341页。
    (2)《新唐书》卷220《日本传》,第6207—6209页。
    (3)《新唐书》卷222下《南蛮传下》,第6297—6306页。
    (4)《梁书》卷54《海南诸国传》,第783页。
    (5)《宋史》卷489《外国传五》,第14098页。
    (6)《宋会要辑稿》蕃夷七,第9953页。
    (7)周煇:《清波杂志》卷6《外国表章》,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250页。
    (8)黄纯艳:《多样形态与通用话语:宋朝在朝贡活动中对“四夷怀服”的营造》,《思想战线》2013年第5期。
    (9)《太平广记》卷197《贾耽》,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480页。
    (10)(11)《旧唐书》卷138《贾耽传》,第3784页。
    (12)《全唐诗》卷716曹松《观华夷图》,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8225页。
    (13)汪圣铎点校:《宋史全文》卷24“下乾道元年五月癸丑”条,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第2024页。
    (1)税安礼:《历代地理指掌图》,《续修四库全书》第58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73—474页。
    (2)黄纯艳:《宋代海洋知识的传播与海洋意向的构建》,《学术月刊》2015年第1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