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被遗忘的身体:道德情感研究的思维进路之转换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turn to the Forgotten Human Body:On Physical-value-targeted Approach Shift to Moral Emotion Research
  • 作者:方德志
  • 英文作者:FANG De-zhi;
  • 关键词:道德情感 ; 身体 ; 心理学-认识论 ; 身体学-存在论 ; 现象性思维
  • 中文刊名:HDZ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机构: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6;No.242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5BZX095
  • 语种:中文;
  • 页:HDZS201904002
  • 页数:8
  • CN:04
  • ISSN:42-1020/C
  • 分类号:22-29
摘要
一切情感行为都是关于身体的行为,道德情感作为一种纯粹的目的性情感,其价值目标指向身体健康健全的存在。但在西方近代心理学-认识论的思维进路下,道德情感仅仅被理解为一种心理的行为,隐退了它与身体之间的价值指向关系。为了复原道德情感对身体的价值指向,需要转向一种身体学-存在论的思维进路,在此思维进路下,道德情感是原初地指向人的身体(包括"类"身体)健康健全的存在,对身体具有一种道德治疗意义。这种思维进路转向,实质是要能以一种(基于人的身体之感知结构的)感性/情感的现象性思维方式来阐明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现实依存关系和价值平等关系,从而修复由(基于理性心理意识的)智性思维方式所带来的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的抽象对立关系和价值等级关系以及以智性伤害为表征的一系列现代性疾病。从这个意义上讲,当代西方关怀论者,从人的现实依存关系来阐发一种关怀/关心伦理思想,一定程度上具有道德治疗和价值修复的意义,这也暗示了中国传统情感伦理思想对现代性问题的道德治疗和价值修复的意义。
        
引文
[1]弗兰西斯·哈奇森.道德哲学体系:上[M].江畅,舒红跃,宋伟,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2]惠永照.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道德情感[J].哲学动态,2018,(4).
    [3]迈克尔·L.弗雷泽.同情的启蒙:18世纪与当代的正义和道德情感[M].胡靖,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4]康德.康德著作全集:第2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M].杨云飞,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6]康德.实践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7]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8]卢梭.卢梭全集:第4卷[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9]弗林斯.舍勒思想评述[M].王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10] Junya Morita,Yukari Nagai,Tomoyuki Moritsu.Relations between Body Motion and Emotion Analysis based on Laban Movement Analysis[EB/OL].https://escholarship.org/uc/item/8sk5s61w.
    [11]庞学铨.新现象学的情感理论[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
    [12] Hermann Schmitz.Emotions outside the Box:the New Phenomenology of Feelings and Corporeality[J].Phenom Cogn Sci,2011,(10).
    [13]赫尔曼·施密茨.身体与情感[M].庞学铨,冯芳,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14]方德志.关怀伦理与儒家及马克思在感性学上的会通——基于对关怀伦理“移情”概念的追溯[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15]方德志.移情的启蒙:当代西方情感主义伦理思想述评[J].道德与文明,2016,(3).
    [16]方德志.基于“仁爱”德性的儒家伦理构成之现代阐释——以道德情感主义的视角[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17]张再林.作为“身体哲学”的中国古代哲学[J].人文杂志,2005,(2).
    [18]路德维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
    (1)关于“身体”,自现象学以来西方学界已作泛化使用,这里不作过多说明,可参阅欧阳灿灿《欧美身体研究述评》(《外国文学评论》2008年第2期)。概括来说,西方现象学家(例如胡塞尔、梅洛·庞蒂、施密茨)多从意识性(意向性)“身体”与物理性“躯体”之二分角度来剖析“身体”。本文所讲的“身体”是日常经验意义上的身体,身体本身即含有生命的意义。对“身体”的这种常识用法,也体现了伦理学源于日常“习俗”的理论渊源。
    (1)康德对道德“规则”的“敬重”之情、预设灵魂不朽和来世之神(道德公正的象征)、“德福一致”等问题的论述,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已根据“同情”原则作了论述。
    (2)在卢梭的“社会状态”里,真正的自由是一种适用于每一个人的普遍行为准则,即一种反映“自己给自己立法”的自由准则。卢梭认为,只要我们有任何一种理由去奴役他人,他人就同样有这种理由来奴役我们。卢梭的自由思想,作为一种现代人权思想,具体体现在人们之间的权利等价交换意识,权利等价交换意识即为人人平等的意识,否则“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西方人后来所讲的“人权高于主权”原则,实质也是指人进入“社会状态”后不能丧失在“自然状态”下享有的那种平等式的自由人权天性。
    (3)哲学上的“理性”和“先验”,是作为“感性”和“经验”的对立性概念使用,前者实质是后者的“异化”存在形式,是后者在其对象性活动过程中的思维产物。换言之,先验源自经验,理性源自感性。
    (1)关于这一点,可参阅笔者在《情感与存在: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方法论构建---基于一种人类情感启蒙的视角》(《道德与文明》2015年第2期)中的阐述。
    (2)关于这部分内容,国内早期从事西方现代价值哲学研究的学者有丰富的著述,这里不作赘述。可参阅江畅《现代西方价值哲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冯平《现代西方价值哲学经典:语言分析路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等书。
    (3)这种思维进路源于笛卡尔“身心二元论”开启的近代认识论哲学:在身体与心理/心灵/意识二分的情况下,只从被抽象分离出来的心理/心灵/意识世界里求证人的经验活动原则。
    (1)其实,在纯粹目的性道德情感与合目的性道德情感之间,还可以分出一种不纯粹的目的性道德情感,即经验性道德情感,如以血缘为基础的传统儒家所讲的道德情感。
    (2)以心理学-认识论的“图式”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方法,最终会损害(肢解)人的身体的原初状态,从而导致身体的“异化”存在,即人的“肉体”逐渐被机器取代。人类的自然身体器官将逐渐转为人造器官,自然人会彻底的成为“机器人”,所以按照心理学-认识论的逻辑发展,人类最终要走向人工智慧(智能),机器人(的身体)取代自然人(的身体)是历史的必然趋势。当代西方生物科学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的结合,就是对自然人受害身体的一种“硬性”物理药物治疗。
    (3)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及其后期的“语言学”转向,皆是对这种逻辑语言的拒斥和对元意识(身体性存在)语言的呼唤,所以他提倡无声的“道言”和诗性的“人言”;后期的维特根斯坦也指出,语言一旦脱离了生活语境,作形而上的使用,就会使人的智性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这就是“哲学病”产生的根源。维特根斯坦一生深受这种哲学之害,后期他看清了语言的游戏(工具)本质,决然辞去哲学教授头衔。在《哲学研究》中,他以悟道的心态,告诫世人不要脱离生活语境而作形而上学的语义攀援,否则会陷入由智性与语言所交织的恶性循环的“迷宫”之中。
    (1)现代哲学的实践转向,在马克思那里已经出现。马克思建构的以人的一般性社会劳动为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也可以说是对以往一切以“意识形态”为主要特征的“哲学病”的一种实践临床或实践治疗。
    (2)关于“感性/情感的现象性思维方式”的特征,笔者在《情感与存在:儒家德性精神现代振兴的方法论构建---基于一种人类情感启蒙的视角》(《道德与文明》2015年第2期)中已作了探析,费尔巴哈的哲学思维方式也契合了笔者的论点。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