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汉英笔译对分课堂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PAD Class of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Course Integrated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lassics
  • 作者:唐绪华
  • 英文作者:TANG Xuhua;
  • 关键词:汉英笔译教学 ;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 对分课堂
  • 中文刊名:XQJI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 机构: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28
  • 出版单位: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2;No.158
  • 基金:四川外国语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汉英笔译教学探索”(JY164603)
  • 语种:中文;
  • 页:XQJI201901022
  • 页数:5
  • CN:01
  • ISSN:50-1209/G4
  • 分类号:116-120
摘要
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汉英笔译对分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翻译技能的内化吸收,促进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有效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翻译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对翻译活动的认知能力及实践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其译文质量的目的。以教学实例探讨英语专业本科汉英笔译教学中对教学材料和教学模式的改革试验,即在汉英笔译对分课堂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汉英对照阅读、分析和讨论。
        
引文
[1]潘文国.大变局下的语言与翻译研究[J].外语界,2016(1):6-11.
    [2]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6.
    [3]张春柏,陈舒.汉英对比的翻译教学方法[J].国外外语教学,2007(4):33-40.
    [4]邵志洪,余继英.汉英语言心理对比与翻译——TEM8(2005)汉译英试卷评析[J].中国翻译,2006(1):78-81.
    [5]宋达.汉英对比及英汉对比与翻译[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9-12.
    [6]许明武,葛瑞红.翻译与文化自觉[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02-105.
    [7]包通法.文化自主意识观照下的汉典籍外译哲学思辨——论汉古典籍的哲学伦理思想跨文化哲学对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5):60-63.
    [8]罗选民,杨文地.文化自觉与典籍英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2(5):63-66.
    [9]谢恩容.典籍翻译教学与文化自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5):116-117.
    [10]赵秀芳.对分课堂: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模式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1):108-111.
    [11]廉洁.对分课堂模式在大学英语翻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与反思[J].戏剧之家,2018(8):150-151.
    [12]贾云红.论翻译教学的新方法——混合式对分课堂”[J].校园英语,2018(9):16-16.
    [13]费孝通.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14]张震久,孙建民.英汉互译简明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15]潘文国.换一种眼光何如?——关于汉英对比研究的宏观思考[J].外语研究,1997(1):1-11.
    [16]朱文振.翻译与语言环境[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87.
    [17]孙有中.突出思辨能力培养,将英语专业教学改革引向深入[J].中国外语,2011(3):49-58.
    [18]胡文仲.胡文仲英语教育自选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9]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5-10.
    [20]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5):74-81.
    [21]陈瑞丰.对分课堂:生成性课堂教学模式探索[J].上海教育科研,2016(3):71-74.
    [22]Fan Chung-yen. Yuehyang Pavilion[J]. Yang Xianyi&Gladys Yang.(trs.)Chinese Literature,1961(10):52-5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