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翻译方法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ranslation Methodology in Buddhist Sutra Translation
  • 作者:刘朋朋 ; 蓝红军
  • 英文作者:Liu Pengpeng;Lan Hongjun;
  • 关键词:佛经翻译 ; 翻译策略 ; 立本 ; 得本
  • 英文关键词:sutra translation;;translation strategy;;Liben;;Deben
  • 中文刊名:ZWHY
  • 英文刊名: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 机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28
  • 出版单位:中国文化研究
  • 年:2019
  • 期:No.103
  • 基金: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项目号15BYY020)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WHY201901015
  • 页数:11
  • CN:01
  • ISSN:11-3306/G2
  • 分类号:138-148
摘要
佛经翻译是一种立本行为,立本的目的在于得本。但各个时期,由于参与译经人员的翻译能力、翻译诗学观以及经本的来源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翻译主体不得不采取与具体译经条件相切适的方法寻求源本主旨。有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对《出三藏记集》的文本细读发现佛经翻译时期,翻译主体在求本的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主要有约本、合本、案本,以及正本,并探索了各译经策略背后更为细致的原因。同时,本文立足于对佛经翻译时期翻译策略的整体考察,发现要实现一一得本,存在系列要素有待译者满足。最后,本文认为,佛经翻译中的译经策略对于当下翻译活动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启示。
        "Liben" mainly indicates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Buddhist sutra, which aims at "Deben", that is, the preservation of fundamental aims of Buddhist doctrines. Translation subjects in different periods, due to their translation competence, translation poetics and versions of source texts available in sutra translation, tend to adopt different but proper strategies to make sutra doctrines translated into target texts intact. By investigating Chu Sanzang Jiji, this paper finds that "Yueben", "Heben", "Anben"and "Zhengben" are four mai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sutra translation. Besides, reasons behind these strategies have been examined and discovered.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lso reveals serial requirements for sutra translators to mee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ultimate goal of "Deben". Based on the findings, the paper holds that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sutra translation may guid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today.
引文
(1)梁启超:《佛学研究十八篇》,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183页。
    (2)黄宝生:《佛经翻译文质论》,《文学遗产》1994年第6期。
    (3)汪东萍、傅勇林:《从头说起:佛经翻译“文质”概念的出处、演变和厘定》,《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第4期。
    (4)朱研、普慧:《早期佛典翻译中的“文质论”文艺思想》,《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5)[梁]释僧祐撰,苏晋仁、萧錬子点校:《出三藏集记》,第10卷,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7年,第391页。
    (6)王向远:《中国古代译学五对范畴、四种条式及其系谱构造》,《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
    (7)张佩瑶:《对中国译学理论建设的几点建议》,《中国翻译》2004年第5期。
    (8)[三国]支谦:《法句经序言》,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7卷,第273页。
    (9)道安曾于多个场合宣传其“案本思想”,其于《比丘大戒序》(公元382年)中明确提出“诸出为秦言,便约不烦者,皆葡萄酒之被水者也。”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11卷,第413页。其后,他又于《毗婆沙序》(公元383年)明确提出“案本而传”,《出三藏记集》,第10卷,第382页。
    (10)[东晋]慧远:《三法度经序》、《大智论抄序》,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10卷,第380、390—391页。
    (11)[梁]释僧祐:第10卷,第377页。
    (12)[梁]释僧祐:第10卷,第374—375页。
    (13)[梁]释僧祐:第8卷,第289—290页。
    (14)[梁]释僧祐:第7卷,第273页。
    (15)[梁]释僧祐:第7卷,第264页。
    (16)[梁]释僧祐:第11卷,第413。
    (17)[梁]释僧祐:第10卷,第391页。
    (18)[梁]释僧祐:第8卷,第290页。
    (19)[梁]释僧祐:第10卷,第391页。
    (20)[梁]释僧祐:第5卷,第217页。
    (21)[梁]释僧祐:第5卷,第217页。
    (22)[梁]释僧祐:第5卷,第217页。
    (23)[梁]释僧祐:第7卷,第265页。
    (24)[梁]释僧祐:第7卷,第279页。
    (25)[梁]释僧祐:第10卷,第387页。
    (26)[梁]释僧祐:第8卷,第296页。
    (27)[梁]释僧祐:第8卷,第296页。
    (28)罗骧:《两晋佛学中的合本研究》,《宗教学研究》2011年第3期。
    (29)[梁]释慧皎:《高僧传》(第五版),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第152页。
    (30)[梁]释慧皎:《高僧传》(第五版),第152页。
    (31)[三国]支谦:《合微密持经记第二十》,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7卷,第279页。
    (32)[东晋]支敏度:《合维摩诘经序》,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8卷,第310—311页。
    (33)[梁]释僧祐:第7卷,第270页。
    (34)朱志瑜、朱晓晨:《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0页。
    (35)[梁]释僧祐:第7卷,第270页。
    (36)[梁]释僧祐:第8卷,第310页。
    (37)[梁]释僧祐:第8卷,第310—311页。
    (38)[东晋]道安:《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8卷,第290页。
    (39)[东晋]道安:《合放光光赞略解序》,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7卷,第265—266页。
    (40)[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7卷,第266页。
    (41)[梁]慧皎(等)撰:《高僧传合集》,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第135页。
    (42)罗新璋:《翻译论集》,北京:商务印书出版社,1984年。
    (43)[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11卷,第413。
    (44)[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7卷,第279页。
    (45)[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7卷,第413页。
    (46)[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10卷,第382页。
    (47)[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7卷,第270页。
    (48)[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7卷,第266页。
    (49)[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8卷,第291页。
    (50)[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10卷,第377页。
    (51)[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10卷,第310页。
    (52)[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14卷,第534页。
    (53)[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8卷,第310页。
    (54)[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8卷,第310页。
    (55)[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8卷,第310页。
    (56)[梁]释僧睿:《大品经序》,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8卷,第293页。
    (57)[梁]释僧祐:《出三藏记集》,第7卷,第264页。
    (58)“三达——达到愚暗尽除,三事通豁五凝之智明。”参见朱志瑜、朱晓晨:《中国佛籍译论选辑评注》,第9页。
    (59)[隋]彦琮:《辨证论》,见释皎慧:《高僧传合集》,北京: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118-119页。
    (60)[宋]周敦颐:《翻译名义集》,见苏渊雷、高振晨编:《佛藏要籍选刊》之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625页。
    (61)[宋]赞宁:《宋高僧传》,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52—58页。
    (62)[宋]赞宁:《宋高僧传》,第52—5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