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瑶语鼻音系统的类型学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Typolog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Nasal Systems of the Hmong-Mien Languages
  • 作者:谭晓平
  • 英文作者:TAN Xiao-ping;International College, Hun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 关键词:苗瑶语 ; 鼻音系统 ; 鼻音类型 ; 鼻音共性
  • 英文关键词:Hmong-Mien languages;;the nasal system;;the nasal patterns;;the nasal universal
  • 中文刊名:YYYJ
  • 英文刊名:Studies i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机构:湖南文理学院国际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0-15
  • 出版单位:语言研究
  • 年:2018
  • 期:v.38;No.113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苗瑶语语音的类型学研究”(16BMZ029)
  • 语种:中文;
  • 页:YYYJ201804016
  • 页数:8
  • CN:04
  • ISSN:42-1025/H
  • 分类号:114-121
摘要
文章基于40种样本语言考察苗瑶语鼻音系统的类型与共性。苗瑶语鼻音系统调音部位以三到四个为主,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双唇、齿/龈、软腭、龈腭四个调音部位的组合;鼻音调音部位数量在地理分布上呈现由北到南、从西往东逐步递减之势;鼻音系统的结构以清浊两分的格局为主,其次是一套浊鼻音的系统;鼻音音位的平均数目为9.2个,几乎是普遍共性3.33个的三倍;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双唇、齿/龈、软腭鼻音,其次是龈腭鼻音;弛化鼻音、腭化与唇化鼻音、清鼻音以及龈腭鼻音的高频出现是其显著的类型特征。
        The nasal systems of 40 language samples in the Hmong-Mien languages are investigated from the typological perspective. Patterns of 3 to 4 places of articulation are the most common ones, among which the pattern of bilabial, dental/alveolar, velar and alveolo-palatal are the most common one;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from West to Eas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numbers of places of articulation diminish gradually; The nasal patterns are mainly based on the voiceless and voiced nasals, supplemented by the pattern of a set of voiced nasals. The nasal systems contain 9.2 nasal phonemes on average, and this number is nearly 3 times the universal average number of 3.33 ones; Bilabial, dental/alveolar and velar nasals are the most frequent phonemes, followed by the less frequent alveolo-palatal nasals.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the nasal with slack voice, labialized nasal, palatalized nasal, voiceless nasal and the alveolo-palatal nasal are its distinct typological features.
引文
陈其光2013《苗瑶语文》,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黄行2007中国语言的类型,孙宏开、胡增益、黄行主编《中国的语言》,商务印书馆。
    毛宗武2004《瑶族勉语方言研究》,民族出版社。
    毛宗武、李云兵1997《巴哼语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
    毛宗武、李云兵2002《炯奈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毛宗武、李云兵2007《优诺语研究》,民族出版社。
    毛宗武、蒙朝吉、郑宗泽1986《畲语简志》,民族出版社。
    谭晓平2017苗瑶语塞音系统的类型学考察,《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1期。
    燕海雄、江荻2015论鼻音在中国语言中的类型与共性,《语言科学》第2期。
    杨再彪2004《苗语东部方言土语比较》,民族出版社。
    叶晓锋2011《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张梦翰2011民族语中清鼻音的判断方法,《民族语文》第2期。
    朱晓农2007说鼻音,《语言研究》第3期。
    Anderson, Gregory D. S.2005The Velar Nasal(?)In 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 Ed by Martin Haspelmath, et a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ockett, Charles F1955A Manual of Phonology. Waverly Press,INC.
    Maddieson, Ian1984Patterns of Sound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18种样本语言选自《苗瑶语文》。为了更全面地体现内部方言划分,参照《苗语东部方言土语比较》、《巴哼语研究》、《炯奈语研究》、《优诺语研究》、《瑶族勉语方言研究》、《中国的语言》、《畲语简志》补充了22种样本语言。苗语支代表点为:石板寨、高寨(罗泊河苗语),上坝、高坡、宗地、石门坎(川黔滇苗语),吉卫、阳孟、中心、小章(湘西苗语),凯棠、菜地湾、尧告、河坝(黔东苗语),文界、滚董、虎形山(巴哼语),七百弄、西山、瑶麓(布努语),中排(巴那语),小寨、黄落(优诺语),龙华、六巷(炯奈语)。瑶语支代表点为:江底、庙子源、罗香、长坪(勉语勉方言),梁子、滩散、览金(勉语金门方言),东山、石口、牛尾寨(勉语标敏方言),大坪、油岭(勉语藻敏方言)。畲语代表点为下水村、嶂背、陈湖。文中苗瑶语古音构拟采用陈其光(2013)的系统。
    (1)苗瑶语清鼻音包括不送气与清送气清鼻音,但两者不会出现在同一音系当中,因此在发声分类中将两者合为一类。
    (1)宗地的弛化鼻音非常复杂,阴调乙以及阳去、阳上都带弛化成分。
    (2)统计时仅计入声母系统中的弛化鼻音。如果计入处理为声调伴随特征的弛化鼻音,其发声组合类型将高达8种,更为纷繁复杂。其中排在前5位的是:m?~m(13种)>m~m?(8种)>m(7种)>m?~m~m?(5种)>m?h~m~m?(4种)。
    (1)目前世界上尚未发现有哪个语言同时有四种或以上发声态的鼻音(朱晓农2007:4)。小章实际上有?m~m?~m~m?四种鼻音,但鼻音的弛化处理为阳上调伴随特征,所以我们在统计时仍将其归入三种发声态的类型。
    (2)为了和Maddieson的统计内容保持一致,此处统计的鼻音只包括纯鼻音,腭化、唇化鼻音。统计藏缅语之时还计入了Maddieson将其归入纯鼻音的双重鼻音,如mn、n?。此处及下文中的世界语言以及藏缅语、侗台语数据是我们依据Patterns of Sounds、《中国的语言》中的资料统计而来。藏缅语包括藏语支藏语、门巴语、白马语、仓洛语,彝语支彝语、傈僳语、拉祜语、哈尼语、基诺语、纳西语、堂郎语、末昂语、桑孔语、毕苏语、卡卓语、柔若语、怒苏语、土家语、白语,景颇语支景颇语、独龙语、格曼语、达让语、阿侬语、义都语、崩尼—博嘎尔语、苏龙语、崩如语,缅语支阿昌语、载瓦语、浪速语、仙岛语、波拉语、勒期语,羌语支羌语、普米语、嘉戎语、木雅语、尔龚语、尔苏语、纳木依语、史兴语、扎坝语、贵琼语、拉坞戎语、却域语。侗台语包括壮语、布依语、傣语、临高语、标话、侗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莫语、佯僙语、拉珈语、茶洞语、黎语、村语、仡佬语、布央语、普标语、拉基语、布干语、木佬语、蔡家话。据李云兵教授告知,布干语(又称布赓语)实属南亚语系越芒语族语言。该观点已得到学界认同,因此我们统计时不计入布干语数据。
    (3)此处及下文中世界语言的齿/龈鼻音包括Maddieson著录的3种类型:齿鼻音、齿/齿龈鼻音、齿龈鼻音。
    (1)汉语吴方言中也有弛化鼻音(朱晓农2007:4),但叶晓锋的语料中没有著录。
    (2)共性14探讨了鼻冠塞音与塞音之间的蕴含关系。苗瑶语鼻冠塞音与塞音相配,因此我们将它放入塞音系统中讨论。
    (1)李云兵教授指出,黔东苗语中出现无声母?的方言点。另据Anderson(2005:42),Hmong Njua(一种青苗话)中也没有声母?。因此,m、n和?的蕴含关系尚需更大的语料库来观察。目前我们仅能归纳鼻音韵尾的蕴含关系:m?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