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国青铜器及其历史地理论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金荣权
  • 关键词:番国 ; 番国青铜器 ; 潘姓 ; 固始县 ; 侯古堆
  • 中文刊名:XYS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ya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信阳师范学院淮河文明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3-01-10
  • 出版单位: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3
  • 期:v.33;No.148
  • 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项目:先秦时期淮河流域族群的迁移与文化生态研究(2012-JD-028)
  • 语种:中文;
  • 页:XYSZ201301030
  • 页数:6
  • CN:01
  • ISSN:41-1030/C
  • 分类号:138-143
摘要
番国,为祝融八姓中己姓的一支,春秋以前在中原北部立国,至春秋前期南迁至淮河上游的信阳市平桥区一带,或称"鄱"、"潘"。后世出土为数较多的番国青铜器,铜器铭文多自称"番君"、"番伯"、"番子"等。番国在春秋时期较早归于楚国,从信阳市的平桥区向东迁移至固始县。公元前504年吴人伐楚,获潘子臣,取番地,番国最终灭亡。番国贵族在春秋中期便入楚王室为官,如潘崇、潘尫、潘党等。尤其是潘崇,在春秋时期楚国历史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番国文化呈现出中原文化、淮河流域文化与楚文化的融合特征。
        
引文
[1]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2]郭沫若.金文丛考[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3]董作宾.西周年历谱[M]//董作宾先生全集.甲编.第一册.台北:艺文印书馆,1977.
    [4]张懋镕.宰兽簋王年试说[J].文博,2002,(9):32-35.
    [5]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
    [6]国语[M].上海:上海书店,1987.
    [7]周增光.发现番匊生鼎[J].文物春秋,2007,(6):66-67.
    [8]施建中,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文物博物馆藏品选[C].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O].上海醉六堂石印本,清光绪23年:7.21.
    [10]刘体智.善斋吉金录[O].1934年石印本.
    [11]信阳地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信阳地区志[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92.
    [12]信阳地区文管会.河南信阳发现两批春秋铜器[J].文物,1980,(1):42-45.
    [13]郑杰祥,张亚夫.河南潢川县发现一批青铜器[J].文物,1979,(9):91-93.
    [14]河南省文物所.淅川下寺春秋楚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15]罗振玉.三代吉金文存[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6]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17]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固始侯古堆一号墓[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1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19]卢德.湖北当阳县出土春秋战国之际的铭文铜戈[J].文物,1980,(1):95.
    [20]徐文靖.竹书纪年统笺(二十二子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1]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2]司马迁.史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23]魏宜辉.再谈番国青铜器及相关问题[J].东南文化,1997,(2):115-119.
    [24]固始县志[O].明嘉靖本.
    [25]周到.河南省志.文物志[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6]罗泌.路史.国名纪(四库全书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27]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