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理念与语言对比研究中的话语策略——兼议潘文国的语言对比思想及其启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ultural Confidence Idea and Discourse Strategy in Contrastive Stud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 作者:尚新 ; 李芳
  • 英文作者:SHANG Xin;LI Fang;
  • 关键词:文化自信 ; 语言对比 ; 话语策略 ; 话语体系
  • 中文刊名:KJYY
  • 机构:上海海事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1-28
  • 出版单位:当代外语研究
  • 年:2019
  • 期:No.439
  •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汉英事件报告句的句法-语义比较与翻译研究”(编号2013BYY006)的部分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KJYY201901002
  • 页数:13
  • CN:01
  • ISSN:31-2039/H
  • 分类号:7-18+131
摘要
近代以降,西方语言理论在"普世价值"和"科学主义"的话语策略下,通过"西学东渐"路径,实现了西方语言研究话语体系在中国的本土化,造成了中国语言对比研究长期"跟着转"的被动局面。而要突破这一西方"藩篱",中国语言对比学界的首要任务在于,重塑中国文化自信理念。本文以梳理潘文国的语言对比研究思想为依托,阐述其在继承中国传统,展示中国形象,推动中国语言学、翻译学和文化身份建构的同时,也积极诠释和呈现了根植于其学术思想深处的中国文化自信理念。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新时代中国语言对比研究跳出西方语言话语体系的话语策略,即走"中国特色理论"之路,行"人文科学"之道,其中又包括六项具体方略,并指出该话语策略既有其针对性,也有其历史阶段性。
        
引文
Taylor,C.2016.The Language Animal:The Full Shape of the Human Linguistic Capacity[M].The Belknap Press.
    陈平.2017.汉语的形式、意义与功能[M].北京:商务印书馆.
    戴浩一.1990.以认知为基础的汉语功能语法刍议(上)[J].国外语言学(4):21-27.
    费孝通.1997.反思·对话·文化自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15-22.
    费孝通.2000.重建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回顾与体会[J].中国社会科学(1):37-51.
    冯鹏志.2016.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论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构[J/OL].[2018-12-0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707/c49150-28532466.html.
    高曜.2016.语言如何塑造世界[N].文汇报[04-08]:15.
    江枫.2009.论文学翻译及汉语汉字[M].北京:华文出版社.
    鲁川.2000.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M].北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1987.中国语法学史稿·序[A].中国语法学史稿(龚千炎著)[M].北京:语文出版社.
    潘文国.1996.关于对比语言学理论建设和学科体系的几点意见[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3):87-90.
    潘文国.1997a.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潘文国.1997b.换一种眼光何如?---关于汉英对比研究的宏观思考[J].外语研究(1):1-11,15.
    潘文国.2000.汉语研究:世纪之交的思考[J].语言研究(1):1-27.
    潘文国.2001a.“字”与“word”的对应性[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3):42-51,74.
    潘文国.2001b.语言的定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7-112.
    潘文国.2002a.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J].世界汉语教学(1):60-86.
    潘文国.2002b.字本位与汉语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潘文国.2002c.“本位”研究的方法论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6):58-64.
    潘文国.2002d.当代西方的翻译学研究---兼谈“翻译学”的学科性问题[J].中国翻译(3):18-22.
    潘文国.2004.译入与译出---谈中国译者从事汉籍英译的意义[J].中国翻译(2):42-45.
    潘文国.2006a.哲学语言学---振兴中国语言学的首要之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6):111-117.
    潘文国.2006b.“字本位”理论的哲学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3):36-45.
    潘文国.2006c.对比语言学的目标和范围[J].外语与外语教学(1):25-31.
    潘文国.2007a.英汉语篇对比与中国的文章之学[J].外语教学(5):1-5.
    潘文国.2007b.关于外国语言学研究的几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4):1-7.
    潘文国.2009a.反思:振兴中国语言学的必由之路---从江枫先生的语言文字观谈起[J].汉字文化(6):87-91.
    潘文国.2009b.汉字是汉语之魂---语言与文字关系的再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75-80,93.
    潘文国.2010.“道可道,非常道”新解---关于治学方法论的思考[J].中国外语(2):80-84,92.
    潘文国.2012a.中国译论与中国话语[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1-7.
    潘文国.2012b.寻找自己家里的“竹夫人”---论中西语言学接轨的另一条路径兼谈文章学[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3):93-99.
    潘文国.2016.文化自信与学术范式转型[J].疯狂英语(理论版)(1):3-9.
    潘文国.2017a.中译外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J/OL].语言文字政策研究.[2017-08-22].http://mp.weixin.qq.com/s/aEkrmCc2dk-P-SYAUbvDwg
    潘文国.2017b.外语教学的发展呼唤强化对比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5):1-8,19.
    潘文国、谭慧敏.2006.对比语言学:历史与哲学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潘文国、杨自俭.2008.新时期汉英对比的历史检阅---理论与方法上的突破[J].外国语(6):86-91.
    彭泽润、潘文国.2010.“词本位”还是“字本位”有利于汉语语言学?[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9):6-11,23.
    索绪尔.1980.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
    徐通锵.1994a.“字”与汉语研究的方法论---兼评汉语研究中的印欧语的眼光[J].世界汉语教学(3):1-14.
    徐通锵.1994b.“字”和汉语的句法结构[J].世界汉语教学(2):1-9.
    杨元刚.2007.描写与解释并重:中国英汉对比语言学的发展和追求[J].湖北大学学报(5):76-82.
    张友谊.2017.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11-29]:11.
    赵国月、周领顺.2017.认清现状,树立中国本位的对外译介观---潘文国教授访谈录[J].翻译学研究(3):4-8.
    朱德熙.1985.语法答问[M].北京:商务印书馆.
    (1)在“‘字本位’理论的哲学思考”一文中,潘文国主张“字本位理论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潘文国2006b)。
    (2)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最早将语言按孤立语、黏着语、屈折语进行划分,并认为屈折语最高级,尤为推崇梵语,而把以汉语为代表的孤立语看作处于原始阶段。他认为所有语言都是从低级(孤立)逐渐向高级(屈折)阶段进化。把达尔文学说引入语言学而创立语言谱系学说的施莱歇尔(August Schleicher)也持有类似的观点,也认为语言是从孤立语到屈折语三段式发展的。
    (3)乔姆斯基(Chomsky)的普遍语法认为,了解语言共性的最好方法是对一种语言(实际上是英语)作详尽的研究(参见潘文国2000)。
    (4)“文化自觉”的概念是当代社会学家费孝通提出来的。他将“文化自觉”定义为“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的‘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参见费孝通1997,2000)。
    (5)这“八大趋势”包括:(1)学科的自觉意识越来越强;(2)学科的理论自觉意识越来越高;(3)从微观走向宏观;(4)微观研究的深入化;(5)积极引进和运用国外的理论和研究方法;(6)理论与方法的多元化;(7)对研究者的知识结构的关注;(8)汉语主体意识的觉醒。
    (6)根据潘文国(2002b)的研究,提出“字本位”主张的学者包括王艾录、徐通锵、王洪君、潘文国、汪平、鲁川等。潘文国则明确提出了“字本位”的汉语研究方法论。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