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土聚落的未来——以广西上林鼓鸣寨国际夯土建筑设计竞赛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Future of Rammed Earth Settlement:The Case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of Rammed Earth Architectural Design at Guming Village
  • 作者:潘洌 ; 魏宏杨 ; 廖宇航 ; 雷斌
  • 英文作者:PAN Lie;WEI Hongyang;LIAO Yuhang;LEI Bin;
  • 关键词:空间需求 ; 空间核心 ; 空间领域 ; 空间边界 ; 空间路径
  • 英文关键词:space requirements;;spatial core;;spatial filed;;spatial boundary;;spatial path
  • 中文刊名:XJZJ
  • 英文刊名:New Architecture
  • 机构: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防灾减灾与工程安全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广西来宾城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2018-02-01
  • 出版单位:新建筑
  • 年:2018
  • 期:No.176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408137);; 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13LX014)
  • 语种:中文;
  • 页:XJZJ201801018
  • 页数:4
  • CN:01
  • ISSN:42-1155/TU
  • 分类号:88-91
摘要
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发展在古村落及建筑时空中如何共存,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借广西上林2015鼓鸣寨国际学生设计竞赛之契机,以多元的空间需求为出发点,从古村落及建筑的空间核心、领域、边界、路径着眼,总结提取竞赛中富创意、有远见和具可操作性的设计构思与概念,以期为传统村落及建筑在新形势下寻找新方向提供一些参考。
        It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cademic debate as how tradition and modernity,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could coexist in ancient villages. With the opportunity of the 2015 International College Student Design Competition at Guming Village of Shangling County of Guangxi Province and multifarious space requirements as the point of departure, it is intended to draw creative, far-sighted and operable design concep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core,domain, boundary and path of ancient village and building space, and providing references and new direction for traditional village and building development.
引文
[1]上林县志编纂委员会.上林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2]Metrostudio&上林鼓鸣寨旅游发展公司.未来之路·鼓鸣寨2015鼓鸣寨国际学生夯土建筑设计竞赛[EB/OL].[2016-04-05].http://www.gmzcompetition.com.
    [3]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桂建村镇[2011]21号.广西村庄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试行)[Z].2012.
    [4]吕旅.建设农民自己的村庄[J].新建筑,2016(4):11-14.
    [5]Deleuze G,Claire P.Dialogues[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
    [6]戈夫曼E.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格鲁K.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M].姚孟吟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潘洌.城市设计的时空延续探析——以广西桂林市荔蒲县旧城区城市设计为例[J].南方建筑,2012(6):36-39.
    [9]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单德启建筑学术论文自选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1)通过在村落中提供文化创意和空间,使不同身份的人和更多资本参与到农产品种植、加工、销售,农业品牌设计、推广及消费的全过程,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人的生活品质。
    (2)根据“集合理论”,一个集合是由多个互不相同的元素构成,它是一个多功能的集合,是一个多元的共生体。每个元素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互相从属的,而是具有扩散性的联系和关系。参见:卡特琳·格鲁,《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2005。
    (3)场景空间是空间功能的体现,它由实际的空间所提供,由人的心理需求所引导,由人记忆中的空间图示所认知,由人的身体姿态(体姿)所占据,由持续变化的行为和事件等体验活动所联系。参见:卡特琳·格鲁,《艺术介入空间:都会里的艺术创作》,2005。
    (4)元素的稳定相互关系被德勒兹称为领域化(Territorialisation),当这些关系被破坏或重组时,则被称为解领域(Deterriorialisation)和再领域(Reterriorialisation)。
    (5)通过引入一种自然的、艺术的触媒,为空间自身难以解决的矛盾提供化解契机。参见:尔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2008。
    (6)中国传统审美方式的“神与物游”中“游”意味着人的行为是或前或后、时此时彼地自由“悠游”,其间人的观景活动不完全是有意识的,而是处于有意无意之间的物之体验过程。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