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剑、剑解与道教身体观——“人剑合一”的知识考古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aoist Body View and Knowledge Archaeology about “Ren Jian He Yi”
  • 作者:冯渝杰
  • 英文作者:Feng Yujie;
  • 关键词:气剑 ; 内丹 ; 内经图 ; 体内铸剑 ; 人体八卦图
  • 中文刊名:RWZZ
  •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Humanities
  • 机构: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2-15 14:38
  • 出版单位:人文杂志
  • 年:2019
  • 期:No.274
  • 语种:中文;
  • 页:RWZZ201902012
  • 页数:9
  • CN:02
  • ISSN:61-1005/C
  • 分类号:90-98
摘要
《吴越春秋》中莫邪断发剪爪、投于炉中、遂以成剑的记载,折射出剑与人体在"神物之化,须人而成"以及"烁身以成物"观念基础上的紧密关联。汉晋时期道经中有关"托形剑化"的记载,乃是对此前人剑关系思想的进一步升华及宗教化表达。唐中后期以降"气剑""慧剑"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体内铸剑理论的生成,则是道教法剑信仰与内丹理论逐渐融合的结果。"气剑论"与附剑《内经图》的出世,在展现"人剑合一"身体理论完成的同时,也昭示出肇基于身体构造八卦来源说之上的人体熔炉隐喻,及其所具有的炼丹、炼剑与炼气功用。剑与人体关系的变迁史,既是中国剑文化的变容、衍生史,同时也揭櫫了中国思想文化中不为人察的独特身体理解。
        
引文
(1)典型讨论如江绍原: 《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开明书店,1928 年; [日]池田末利: 《魂魄考——その起源と发展》,《东方宗教》1953 年第 3 号,此据氏著: 《中国古代宗教史研究——制度と思想》,东海大学出版会,1981 年; Michael Loewe,Ways to Paradise: The Chinese Quest Immortality,Allen & Unwin,1979; 余英时: 《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氏著: 《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 年; [日]坂出祥伸:《〈內經圖〉とその沿革》,《中國古代科学史论·续篇》,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1991 年; Kristofer Schipper: The Taoist Body,Berkeley and 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 杜正胜: 《形体、精气与魂魄———中国传统对“人”认识的形成》,《新史学》1991 年第 3 期; Catherine Despeux,Taoisme Et Corps Humain- Le Xiuzhen Tu,Paris: Guy Trédaniel Editeur,1994; 李建民: 《尸体、骷髅与魂魄──传统灵魂观新论》,《当代》1993 年第 90 期; 林富士: 《头发、疾病与医疗──以中国汉唐之间的医学文献为主的初步探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2000 年第 1 期。
    (2)有关中国古代身体观的讨论见上。有关道教法剑信仰的典型讨论有[日]福永光司: 《道教における鏡と剣———その思想の源流》,《東方学報》1973 年第 45 号; 李丰楙: 《六朝镜剑传说与道教法术思想》,《中国古典小说研究专集 2》,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年; 张泽洪: 《论道教的法剑》,《中国道教》2002 年第 3期; [日]田中文雄: 《中世道教の法服と法具》,《道教美术の可能性》,勉誠出版,2010 年; 冯渝杰: 《道教法剑信仰衰落原因考》,《宗教学研究》2014 年第 1 期; 吴真: 《正一教权象征“天师剑”的兴起与传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 年第 3 期。
    (1)赵晔:《吴越春秋》卷2《阖闾内传第四》,丛书集成初编本,第3696册,第42-43页。
    (2)相关讨论可参郎剑锋:《烁身以成物——中山灵寿故城“人俑拜山”陶器组合的文化意义》,《民俗研究》2014年第4期。
    (3)郑玄注,孔颖达正义:《礼记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294、2167、1596页。
    (4)典型成果如江绍原《发须爪——关于它们的迷信》(1928年开明书店初版,中华书局2007年新版),高国藩《敦煌古俗与民俗流变:中国民俗探微》(1990年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
    (5)王利器:《风俗通义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第428页。
    (1)《太平御览》卷549引《礼记外传》:“人之精气曰魂,形体曰之魄,合阴阳二气而生也”;《大招》“魂魄归来”王逸注曰:“魂者,阳之精也。魄者,阴之形也。言人体含阴阳之气,失之则死,得之则生。”相关讨论参见杜正胜《形体、精气与魂魄——中国传统对“人”认识的形成》,《新史学》1991年第3期。
    (2)这种古老的信仰慢慢被人遗忘,以致三国时人竟已不晓。按陈群与曹操议复肉刑时即曾言曰:“杀人偿死,合于古制;至于伤人,或残毁其体而裁剪毛发,非其理也”《三国志》卷22《魏书·陈群传》,中华书局,1982年,第632页。相关讨论参见刘洋:《秦汉律中“髡刑”溯源——以法人类学为视角》,《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4期。
    (3)李建民:《尸体、骷髅与魂魄——传统灵魂观新论》,《当代》1993年第90期;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19页。
    (4)张君房编,李永晟点校:《云笈七签》卷47《秘要诀法》,中华书局,第1052页。
    (5)详细讨论请参见吕博:《丧礼背后的身体史:汉唐间发须爪埋葬的礼与俗》,“‘第三届古史新锐南开论坛'会议论文集”,天津,2016年11月。
    (6)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卷2《论仙》,中华书局,1985年,第20页。
    (7)《真诰》卷2《运象篇第二》;卷20《翼真检第二》。《道藏》第20册,第500、609页。
    (8)《云笈七签》卷84《尸解部》,“造剑尸解法”条,此据《道藏》第22册,第594页。
    (9)有关该部道经的断代请参《中华道藏》第1册,第76页,引文见第80页。
    (10)《中华道藏》第3册,第14页。
    (11)《云笈七签》卷84《尸解部》,《道藏》第22册,第594页。《太平御览》引陶弘景言对剑解的描述与此甚合。见《太平御览》卷665《道部7》,第2970页。
    (12)李丰楙指出:“宝剑传说,六朝初期约有三类相关的神秘说法,即剑气、变化、飞腾等,均基于变化神话、气化思想演变而成”。李丰楙:《六朝镜剑传说与道教法术思想》,《神化与变异——一个“常与非常”的文化思维》,中华书局,2010年,第241页。
    (1)《云笈七签》卷84《尸解部》,《道藏》第22册,第593页。
    (2)分见《太平御览》卷343《兵部74》,《太平御览》卷342《兵部73》,第2册,第1573页。
    (3)《云笈七签》卷84《尸解部》“太极真人石精金光藏景录像经说”条,《道藏》第22册,第593页。
    (4)《太平御览》卷344《兵部75》,第2册,第1580页。
    (5)从传世文献到出土材料,从思想文化到铸剑技术,从道门秘典至文人作品,不同性质、不同层面的史料,无不反映出中古时期道教法剑信仰中的剑,乃基本指向钢铁实体的剑器。只不过这样的道教法剑文化,由于其潜在的威胁特质以及由此带来的政府打压、佛教攻讦和被迫之自我“祛魅”,大约从唐中后期开始便逐渐发生了变化。详参[日]福永光司: 《道教における鏡と剣———その思想の源流》,《东方学报》1973 年第 45 号;冯渝杰: 《道教法剑信仰衰落原因考》,《宗教学研究》2014 年第1期; 冯渝杰: 《中古道教铸剑术小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 年第 9 期; 冯渝杰: 《道教徒诗人李白论剑及其剑术》,《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 年第 10 期。
    (6)《道藏》第1册,第769页。
    (7)Kristofer Schipper and Franciscus Verellen, eds., The Taoist Canon:A Historical Companion to the Daozan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4,p.403.
    (8)《中华道藏》第19册,第73-74页。
    (1)《中华道藏》第23册,第538页。
    (2)《中华道藏》第19册,第804-805页。
    (3)[日]三浦国雄《不老不死的欲求——三浦国雄道教论集》,王标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55-256页。
    (4)《中华道藏》第27册,第302-303页。
    (5)在南宋道经《灵宝净明院行遣式》的咒剑中,剑则被赋予斩邪戮人的儒教式功能“神剑非铁,化气于身,取彼日月,炼以丙丁。三年剑成,斩邪戮人,不杀无罪,不伐忠臣。有违此而妄用者,如师此盟”。《道藏》第11册,第341页。
    (1)《中华道藏》第46册,第454页。
    (2)三浦国雄先生特别帮助联系日本关西大学综合图书馆同意授权使用,谨致谢忱!
    (3)(5)相关描述参见戴思博:《<修真图>——道教与人体》,李国强译,齐鲁书社,2012年,第48-49页。
    (4)戴思博认为“《修真图》的身体图式继承了宋代开启的线描图式,所表现的是一个缺少四肢的椭圆形人体图。其实,如果说下肢图时常见的参悟姿势,即交叉的莲花形,那么它的形状更像是一个支撑中心椭圆人体的支垫,而不是构成人体的有机组成部分。”戴思博《<修真图>——道教与人体》,李国强译,齐鲁书社,2012年,第161-162页。
    (1)戴思博研究指出:“《修真图》中所提到的描写以及通过象征形式表现的内丹修炼方法,都属于明清时代的内丹体系。也就是说,它的术语体系明显区别于宋代拘泥于人体内部的研究特征”。是论可从,且新内经图也属于这个序列。戴思博:《<修真图>——道教与人体》,李国强译,齐鲁书社,2012年,第160页。
    (2)[日]三浦国雄:《周天法——体内之气的循环》,氏著:《不老不死的欲求》,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85-306页;戴思博:《<修真图>——道教与人体》,李国强译,齐鲁书社,2012年,第117-142页。
    (3)相关介绍及讨论请参见:《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肆)》,中西书局,2013年;李学勤:《清华简<筮法>与数字卦问题》,《文物》2013年第8期;李学勤:《关于清华简<筮法>的五点认识和五个问题》,《济南大学学报》2016年第3期。
    (4)有关学术综述及讨论请参见熊益亮等《清华战国竹简八卦人体图“坎离”探秘》,《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年第3期。
    (1)《论衡》卷20《论死篇》:“人生于天地之间,其犹冰也。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年终寿尽,死还为气。夫春水不能复为冰,死魂安能复为形?”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第877页。西安碑林博物馆藏西晋永平元年(公元291年)《徐君夫人营氏之墓碑》:“千秋万岁,何时复形?呜呼哀哉!”相关讨论请参姜生《汉帝国的遗产:汉鬼考》,科学出版社,2016年,第387-388页。
    (2)费振刚等:《全汉赋校注》,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752-753页。
    (3)刘安志:《从泰山到东海——中国中古时期民众冥世观念转变之一个侧面》,《唐研究》第13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王充在《论衡·无形》中曾批判这样的思想,反向证明了此种信仰的在世与流行“人禀元气于天,各受寿夭之命,以立长短之形,犹陶者用土为簋廉,冶者用铜为矣。器形已成,不可小大;人体已定,不可减增。用气为性,性成命定。体气与形骸相抱,生死与期节相须。形不可变化,命不可减加。以陶冶言之,人命短长,可得论也。”详细讨论请参姜生《汉墓龙虎交媾图考——<参同契>和丹田说在汉代的形成》,《历史研究》2016年第4期。
    (1)分见《元始说先天道德经批注·道篇章一千言·第一章一百九十七言》;《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序图》卷1《进经表》;《周易参同契发挥》;《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卷10“自在光明轮”;《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卷6。
    (2)相关讨论参见姜生、汤伟侠主编:《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汉魏两晋卷》,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273-276页。
    (3)有关身体之功用、隐喻的学术史梳理及新近讨论可参程乐松《身体、不死与神秘主义:道教信仰的观念史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