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时期的亲责任、权利与研究路径——国内父职社会学研究述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Fathers' Responsibility,Right and Research Path in Transformation Period
  • 作者:王向贤
  • 英文作者:Wang Xiangxian;
  • 关键词:父职 ; 孝道 ; 育幼 ; 养老 ; 男性气质
  • 英文关键词:Fatherly Duty;;Filial Piety;;Child-rearing;;Elderly Care;;Masculinity
  • 中文刊名:QNYJ
  • 英文刊名:Youth Studies
  • 机构: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社会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青年研究
  • 年:2019
  • 期:No.424
  • 语种:中文;
  • 页:QNYJ201901008
  • 页数:11
  • CN:01
  • ISSN:11-3280/C
  • 分类号:88-97+100
摘要
转型时期的父职正在延续与变迁。对于未成年子女,亲普遍在日常照顾方面缺席,被期待以经济支持为首要责任。积极为孩子提供日常照顾的关爱父职正在萌芽,但新旧父职话语相互收编。对于成年子女,代责任强化且性别微调,权利减少。整体而言,虽然目前国内社会学界对子女未成年时期的父职构建与功能已有初步研究,但父职视角的缺失使其对转型期亲的责权变化失于详察,特别是对子女成年时期的父职。促进父职范畴独立,将儒家父职与社会主义父职结合起来进行历史社会学考察,推动这两项中国本土父职机制与性别、阶层和城乡交叉,明确地将父职研究置于社会群体、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中,将有效促进父职研究的学术产出,深化对转型时期亲责权的理解。
        In transformation period,the fatherly duty is continuing and changing. For minor children,the fathers are commonly absent for daily care,they are expected to treat economic support as first duty. The caring fatherly duty which could positively provide daily care for children is emerging,but the discourses regarding new fatherly duty and old fatherly duty is mutually incorporated. For grown up children,the fathers' responsibility has reinforced and the gender division is slightly changed, their rights have reduced. On the whole,the current sociological circle in China has conducted some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construction and function of fatherly duty when the children are in the minor period; but due to the lack of perspective from fatherly duty,we haven't conducted detailed exploration on the change of fathers'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in transformation period,especially on the fatherly duty when the children are in the grown-up period. We should improve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category of fatherly duty,combine Confucian fatherly duty and socialist fatherly duty together and carry out the exploration of historical sociology,promote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 mechanisms for these two indigenous fatherly duties in China with gender,class,the urban and rural areas,and clearly embed the study of fatherly duty in social group,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institution. Hence,we could efficiently improve the academic output regarding the study of fatherly duty,and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fathers' responsibilities and rights in transformation period.
引文
陈安琪、谢卧龙,2009,《从隐向静默到众声喧哗:论子亲密关系之跨世代影响》,《应用心理研究》夏季号。
    陈皆明,1998,《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邓峰、丁小浩,2012,《人力资本、劳动力市场分割与性别收入差距》,《社会学研究》第5期。
    董典,2017,《“奶爸”的男性气质解读——基于近五年“奶爸”话题》,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费孝通,1985,《费孝通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费孝通,1998,《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傅冰燕,2016,《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亲参与育儿研究——基于龙岩市的实证分析》,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桂昕翔,2013,《〈爸爸去哪儿〉:文化的权力隐喻及其传播》,《创作与评论》第24期。
    国家统计局社会科科技统计司,2007,《中国社会中的女人和男人——事实和数据(2007)》,非正式出版物。
    郭于华,2001,《代际关系中的公平逻辑及其变迁——对河北农村养老事件的分析》,《中国学术》第4期。
    韩婴,1980,《韩诗外传集释》,许维遹校释,北京:中华书局。
    金一虹,2010,《流动的权:流动农民家庭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第4期。
    康岚,2012,《反馈模式的变迁:转型期城市亲子关系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李代、张春泥,2016,《外出还是留守?——农村夫妻外出安排的经验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
    刘爱玉、佟新、付伟,2015,《双薪家庭的家务性别分工:经济依赖、性别观念或情感表达》,《社会》第2期。
    刘汶蓉,2013,《当代家庭代际支持观念与群体差异》,《当代青年研究》第3期。
    刘汶蓉,2015,《青年白领的育儿压力与教养期望》,《当代青年研究》第3期。
    刘汶蓉,2016,《转型期的家庭代际情感与团结——基于上海两类“啃老”家庭的比较》,《社会学研究》第4期。
    刘秀红,201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劳工社会保障制度研究(1927-1937)》,扬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穆峥、谢宇,2014,《生育对母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学研究》第6期。
    沈奕斐,2013,《个体家庭iFamily:中国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家庭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
    石金群,2016,《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流变:机制、逻辑与张力》,《社会学研究》第6期。
    宋璐、李亮、李树茁,2015,《老年人照料孙子女对农村家庭代际矛盾的影响研究》,《心理科学》第5期。
    宋璐、李树茁,2010,《照料留守孙子女对农村老年人养老支持的影响研究》,《人口学刊》第2期。
    宋璐、李树茁,2017,《农村老年人家庭代际关系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性别视角的潜在类别分析》,《人口与经济》第6期。
    唐灿、马春华、石金群,2009,《女儿赡养的伦理与公平——浙东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性别考察》,《社会学研究》第6期。
    陶艳兰,2015,《流行育儿杂志中的母再现》,《妇女研究论丛》第3期。
    王世军,2001,《谈谈城市单亲家庭的贫困问题》,《社会》第4期。
    王舒芸、余汉余,1997,《奶爸难为——双薪家庭之父职角色初探》,《妇女与两性学刊》第8期。
    王天夫、王飞、唐有财等,2015,《土地集体化与农村传统大家庭的结构转型》,《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王向贤,2014,《社会政策如何构建父职?——对瑞典、美国和中国的比较》,《妇女研究论丛》第2期。
    王向贤,2017,《承前启后:1929-1933年劳动法对现代母父职的构建》,《社会学研究》第6期。
    王星,2014,《技能形成的社会建构:中国工厂师徒制变迁历程的社会学分析》,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跃生,2006,《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王跃生,2016,《中国家庭代际功能关系及其新变动》,《人口研究》第5期。
    吴柳财,2018,《日常生活的结构与意义》,《社会》第1期。
    吴小英,2014,《主妇化的兴衰——来自个体化视角的阐释》,《南京社会科学》第2期。
    吴晓愈、王鹏、杜思佳,2018,《变迁中的中国家庭结构与青少年发展》,《中国社会科学》第2期。
    夏晓虹,2016,《晚清文人妇女观》(增订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肖群忠,2001,《孝与中国文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肖索未,2014,《“严母慈祖”:儿童抚育中的代际合作与权力关系》,《社会学研究》第6期。
    熊秉真,2000,《童年忆往——中国孩子的历史》,台北:麦田出版社。
    徐安琪,2003,《单亲弱势群体的社会援助》,《江苏社会学科学》第3期。
    徐安琪,2010,《男孩危机:一个危言耸听的伪命题》,《青年研究》第1期。
    徐安琪、刘汶蓉、张亮、薛亚利,2013,《转型期的中国家庭价值观研究》,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徐安琪、张亮,2005,《孩子效用:转型期的特征与结构变化》,《青年研究》第12期。
    徐安琪、张亮,2007,《亲参与:和谐家庭建设中的上海城乡比较》,《青年研究》第6期。
    徐安琪、张亮,2008,《父职参与对孩子的效用:一个生态系统论的视角》,《青年研究》第9期。
    徐安琪、张亮,2009a,《亲育儿投入的影响因素——本土经验资料的解释》,《青年研究》第4期。
    徐安琪、张亮,2009b,《亲育儿假:国际经验的启示和借鉴》,《当代青年研究》第3期。
    徐复观,2004,《中国思想史论集》,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阎婧,2009,《幼儿亲角色知觉认知》,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杨华,2012,《隐藏的世界——农村妇女的人生归属与生命意义》,北京:中国政汉大学出版社。
    杨菊华,2014,《传续与策略:1990-2010年中国家务分工的性别差异》,《学术研究》第2期。
    杨菊华,2017,《生育政策与中国家庭的变迁》,《开放时代》第3期。
    杨善华、贺常梅,2004,《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叶光辉、杨国枢,2009,《中国人的孝道——心理学的分析》,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于珊,2016,《中国亲子综艺节目的符号解读》,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张国刚,2013,《中国家庭史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
    张亮,2014,《推动男性家庭角色的改变——欧洲就业性别平等政策的新路径及对中国的启示》,《妇女研究论丛》第5期。
    张亮、徐安琪,2009,《父职参与水平:夫妻配对资料的共识和歧见》,《社会科学》第1期。
    赵园,2015,《家人子——由人伦探讨明清之际士大夫的生活世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郑真真,2015,《从家庭和妇女的视角看生育和计划生育》,《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周穗明,2008,《20世纪末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北京:学习出版社。
    朱勇、成亚平,1996,《冲突与统一——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亲情义务与法律义务》,《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邹盛奇、伍新春、刘畅,2016,《母亲守门员效应——概念结构、理论解释与研究展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左际平,2005,《20世纪50年代的妇女解放和男女义务平等:中国城市夫妻的经历与感受》,《社会》第1期。
    左际平、蒋永萍,2009,《社会转型中的城镇妇女的工作和家庭》,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
    Johansson, Thomas & Roger Klinth 2008, “Caring Fathers: The Ideology of Gender Equality and Masculine Positions.” Men & Masculinities 11(1).
    Lamb,Michael E. 2000,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Father Involvement: An Overview.”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29(2-3).
    Sylvester, Kathleen & Kathleen Reich 2002, “Making fathers counts: Assessing the Progress of Responsible Fatherhood Efforts.” Social Policy Action Network & Annie E. Casey Foundation, http://www.aecf.org/resources/making-fathers-count/.
    (1)如杨华(2012)关于农村妇女的人生归属和吴柳财(2018)关于《礼记·曲礼》等的考察,均显示出哀悼权失落、希望通过回返儒家原典来挽救世风的倾向。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