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南方——余华小说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Back to the South:On Yu Hua’s Novels
  • 作者:韩松刚
  • 英文作者:Han Songgang;
  • 中文刊名:DDZP
  •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Writers Review
  • 机构:江苏省作家协会创研室;
  • 出版日期:2019-05-25
  • 出版单位:当代作家评论
  • 年:2019
  • 期:No.213
  • 基金: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江南文化与当代小说”(18FZW060)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DDZP201903020
  • 页数:7
  • CN:03
  • ISSN:21-1046/I
  • 分类号:134-140
摘要
<正>南方有故事。所以余华说,回到南方。"我非常怀念过去的世界,因为它把我的童年带走了。我儿时的很多记忆都让我感到痛惜和遗憾。虽然我现在生活在北京,可是我知道自己属于中国的南方,当我坐到写字桌前,我就明白自己要回到南方去了。只有在我不写作的时候,我才能意识到北京是存在的。"余华在"阳光明媚"的北京对于"阴雨绵绵"的南方的这番真情表白,想必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更不是一次毫无意义的文学做秀,而是试图在历史的颤音中完成一次盛大的青春葬礼。余华的
        
引文
(1)王侃、余华:《我想写出一个国家的疼痛》,《东吴学术》2010年创刊号。
    (2)刘豪兴:《社会学概论》,第177-178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余华:《十八岁出门远行》,《世事如烟》,第9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4)②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第2、266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5)余华:《现实一种》,第1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6)余华:《在细雨中呼喊》韩文版自序,第7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7)陈晓明:《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第70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8)余华:《我叙述中的障碍物》,《扬子江评论》2018年第1期。
    (9)陈世骧:《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第6页,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
    (10)③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第211-212、212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余华:《三十岁后读鲁迅》,《青年作家》2007年第1期。
    (12)聂石樵:《楚辞新注》,第92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13)张清华:《文学的减法——论余华》,《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
    (14)余华:《死亡叙述》,《世事如烟》,第16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15)余华:《我想这就是人类的道德》,《扬子江评论》2018年第2期。
    (16)林语堂:《吾国与吾民》,第51页,郑陀译,台北,德华出版社,1980。
    (17)孟繁华:《我们的文学传统与世界性》,《扬子江评论》2018年第1期。
    (18)阎连科:《20世纪文学写作:地域守根——现代写作中的母地性复古》,《扬子江评论》2017年第6期。
    (19)洪治纲、余华:《回到现实,回到存在——关于长篇小说〈兄弟〉的对话》,《南方文坛》2016年第3期。
    (20)余华:《余华作品集》第3卷,第836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1)[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剖析》,第8页,金雯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
    (22)陈晓明:《众妙之门——重建文本细读的批评方法》,第75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3)余华:《活着》,第184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
    (24)钱理群:《心灵的探寻》,第253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