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释多样性成因补说——以受众的影响为中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冯一下
  • 中文刊名:ZLSJ
  • 英文刊名:History Teaching in Middle Schools
  • 机构:成都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中学历史教学
  • 年:2019
  • 期:No.399
  • 语种:中文;
  • 页:ZLSJ201905023
  • 页数:3
  • CN:05
  • ISSN:44-1142/G4
  • 分类号:66-68
摘要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程标准(2017年版)》将"历史解释"列为学生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并在说明其内容要点时指出,学生应"知道同一历史事物会有不同的解释"。基于此,在近年发表和交流的阐述历史解释的文章中,不少作者都论及历史解释多样性的成因问题。目前较流行的说法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作为历史解释客体(对象)的历史事物及其与之关联的史料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变异性。二是历史解释主体(包括历史教师)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如有的老师写道:
        
引文
[1]刘波:《历史教学中多元解释的三种面相--由2018年全国卷I第34题引发的教学思考》,《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8年第11期。
    [2]冯一下:《要注入新的观念--“都江堰”教学反思》,《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6年第8期,收入氏著:《改革中的历史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3]左玉河:《寻求意义:深度解释与社会文化史研究的深化》,《河北学刊》2017年第2期。
    [4]冯一下:《试论历史解释的基本方式--“历史解释与历史教学”专题研究之三》,《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7年第4期。
    [5]孟鸥、王丰:《小议历史教学中的理性认知》,《历史教学》2018年第11期。
    [6]戴加平:《跟着葛兆光学习历史解释--兼论历史解释不可惑缺的三要素》,《历史教学》2018年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