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直隶省城市火神庙空间分布探析——基于明清地方志为中心的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Explorations and Analysis of Space Distribution of Fire God Temples in Cities of Zhili Province in Qing Dynasty—A Survey Centered Around Local Record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 作者:杜凯月
  • 英文作者:Du Kaiyue;
  • 关键词:火神庙 ; 分布规律 ; 五行风水 ; 实用主义 ; 清代直隶省
  • 中文刊名:ZDFZ
  • 英文刊名:China Local Records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25
  • 出版单位:中国地方志
  • 年:2019
  • 期:No.312
  • 语种:中文;
  • 页:ZDFZ201901011
  • 页数:20
  • CN:01
  • ISSN:11-1395/K
  • 分类号:78-96+128
摘要
火神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一个重要神灵,火神庙遍布全国各地,但其分布却并非杂乱无章、毫无规律可循。城市火神庙广泛存于明清笔记文集和方志。以清代直隶省为例,我们发现在大的空间布局上,火神庙多沿河流道路分布;在具体的方位选址上,则多呈现出偏东偏西而建的规律。之所以如此,与传统民间信仰的功利性直接相关,是传统中国的阴阳五行与风水观念及中西文化的交流融合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通过分析火神庙的空间分布和方位选址,可以对其背后丰富的文化信息有一清晰了解与认识。
        Fire God is an important deity in Chinese popular beliefs. Fire God temples can be found all over China,but their distribution are not chaotic and totally ruleless. City Fire God temples were extensively recorded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 notes collections and local records. Taking Qing Dynasty's Zhili Province as an example,we discovered that in terms of overall space distribution,Fire God temples were mostly distributed along rivers and roads. In terms of specific site selection,the rule of being built either to the east or to the west often presented itself. The reasons behind this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utilitarianism of traditional popular beliefs,and results of comprehensive interactions of factors such a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yin and yang,five elements,and Feng Shui concepts,and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Through the Fire God temple space distribution and site selection issue,we can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and knowledge of the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behind.
引文
(1)万民英著,李非释:《三命通会》,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97页。
    (2)按,乾隆《宣化府志》记载赤城县火神庙一座,核查乾隆《赤城县志》及同治《赤城县续志》增补。
    (3)《明会典》卷4《雩祀》,中华书局,1989年,第486页。
    (4)夏子鎏:光绪《玉田县志》卷11《建置志·坛庙》,光绪十年(1884)刻本。
    (5)刘昆:嘉庆《束鹿县志》卷3《建置志》,民国26年(1937)束鹿五志合刊本。
    (6)寅康、杨笃:同治《西宁新志》卷2《建置志·庙宇》,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7)潘昌:康熙《固安县志》卷8《建置志·坛庙》,康熙五十三年(1714)刻本。
    (8)俞汝楫等撰:《礼部志稿》卷84,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第48—49页。
    (9)吴长元:《宸垣识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35页。
    (10)参见肖东发主编,孙鹏飞编著:《祭祀庙宇:香火旺盛的各地神庙》,现代出版社,2015年,第147页。
    (11)参见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年,第644页。
    (12)参见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第162页。
    (13)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54,北京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874页。
    (14)吴长元:《宸垣识略》卷8,第150页。
    (15)震钧:《天咫偶闻》卷10,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216页。
    (16)参见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第237页。
    (17)参见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第644页。
    (18)参见贺业钜:《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第644页。
    (19)胡淦:乾隆《沧州志》卷4《祠祀·祠庙》,乾隆八年(1743)刊本。
    (20)冯庆杨:光绪《吴桥县志》卷1《舆地志》,光绪元年(1875)刊本。
    (21)参见李孝聪:《中国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71页。
    (22)李兰增:康熙《文安县志》卷2《庙寺》,康熙四十二年(1703)刻本。
    (23)孙振宗:康熙《霸州志》卷3《建置志·祠祀》,康熙十三年刻本。
    (24)参见孙振宗:康熙《霸州志》卷首,康熙十三年刻本。
    (25)胡淦:乾隆《沧州志》卷15《艺文·记》,乾隆八年刊本。
    (26)参见高海珑:《“三位一体”的火神——生活世界中的神话记忆模式研究》,《民俗研究》2013年第5期。
    (27)邹汉勋:《学艺斋文存》卷6,光绪八年(1882)刻邹叔子遗书本。
    (28)周斯亿修,董涛纂:光绪《重修曲阳县志》卷9,光绪三十年刻本。
    (29)蒋光祖修,夏兆丰纂:乾隆《武安县志》卷8,乾隆四年(1739)刊本。
    (30)陆福宜撰:雍正《阜城县志》卷9,光绪三十四年铅字重印本。
    (31)存禄修,刘自立纂:同治《曲周县志》,同治八年(1869)刻本。
    (32)王金英:康熙《永平府志》卷3《灾祥》,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
    (33)多时珍:雍正《阜城县志》卷4《城池》,光绪三十四年(1908)铅字重印本。
    (34)游智开修,史梦兰纂:光绪《永平府志》卷38,光绪五年刻本。
    (35)[日]福井康顺、山崎宏、木村英一等:《道教》第1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01页。
    (36)寅康:同治《西宁新志》卷2《建置志·庙宇》,同治十二年(1873)刊本。
    (37)陈洪书:乾隆《望都县新志》卷6《艺文志·火神庙记》,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本。
    (38)刘侗:《帝京景物略》,北京古籍出版社,1963年,第41页。
    (39)存禄:顺治《曲周县志》卷1《地理志》,顺治十三年(1656)刻本。
    (40)刘伯缙:万历《杭州府志》卷97《寺观一》,万历七年(1579)刻本。
    (41)向日红:崇祯《广昌县志》(不分卷)卷上《地理志》,崇祯五年(1632)刻本。
    (42)袁学谟撰,《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居易堂浙中新集》卷2《修庙》,《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39页。
    (43)恩成修,刘德铨纂:《夔州府志·序》,光绪十七年(1891)刻本。
    (44)刘泽民主编:《三晋石刻大全》,三晋出版社,2012年,第367页。
    (45)参见张伟然:《历史与现代的对接》,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136页。
    (46)参见刘翼、刘琴:《云南昆明明清时期寺庙部分园林艺术分析研究》,《江西农业学报》2013年第10期。
    (47)鄂尔泰:《八旗通志》,吉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29页。
    (48)董逌:《广川画跋》卷4,中华书局,1985年,第40页。
    (49)《摩诃止观》卷3上,《中国大藏经》,中华书局,1995年,第94册,第722页。
    (50)参见饶宗颐:《穆护歌考》,《饶宗颐史学论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423页。
    (51)参见张小贵:《祆教史考论与述评》,兰州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48页。
    (52)今中亚卡菲尔尼干河。参见冯承钧:《西域地名》,中华书局,1980年,第78页。
    (53)段成式:《酉阳杂俎》卷10《物异》,四部丛刊景明本。
    (54)参见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三联书店,1982年,第84页。
    (55)马文军:《试论唐代河北地区胡化与汉化的两种趋向》,《洛阳师专学报》1996年第6期。
    (56)傅乐成:《唐代夷夏观念之演变》,《汉唐史论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7年,第219页。
    (57)参见李爱红:《祆教在古代山西的传布及影响》,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6页。
    (58)参见张小贵:《祆教史考论与述评》,第71页。
    (59)参见张小贵:《祆教史考论与述评》,第104页。
    (60)参见滕磊:《关于在华祆祠的几点认识》,《敦煌研究》2006年第5期。
    (61)该图表参考引用并改编自滕磊《关于在华祆祠的几点认识》。
    (62)孟元老撰,王云五主编:《东京梦华录》,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56页。
    (63)参见滕磊:《关于在华祆祠的几点认识》,《敦煌研究》2006年第5期。
    (64)姚崇新:《“火神庙”非祆庙辨》,《世界宗教研究》2009年第3期。
    (65)参见李爱红:《祆教在古代山西的传布及影响》,第13页。
    (66)参见陈垣:《火祆教入中国考》,《陈垣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1集,第327—328页。
    (67)参见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第21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