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神魔小说中“帝王师”形象的文化解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Image Culture of the "Emperor's Mentor" in the Novels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 作者:孙惠欣 ; 张淼
  • 英文作者:Sun Huixin;Zhang Miao;
  • 关键词:明清神魔小说 ; “帝王师”形象 ; 文化内涵
  • 中文刊名:ZHWL
  • 英文刊名:Forum on Chinese Culture
  • 机构:大连大学;延边大学中文系;
  • 出版日期:2018-07-28
  • 出版单位:中华文化论坛
  • 年:2018
  • 期:No.147
  • 基金:201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古代朝鲜汉籍与中国汉籍文化关联研究”(项目编号:17BSS047);;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朝鲜文学与中国文化的关联研究”(项目编号:NECT-13-0992)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HWL201807013
  • 页数:6
  • CN:07
  • ISSN:51-1504/G0
  • 分类号:91-96
摘要
明清小说中的"帝王师"是指一种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具有双重身份,君臣关系融洽并具有敏锐的政治目光和超现实神奇能力。"帝王师"形象寄予了封建时代文士的政治理想,也间接地折射出儒家政治思想的嬗变。明清两朝五百余年,涌现出大量的"帝王师"形象,尤其是罗贯中《三国演义》塑造出的以"帝王师"为特点的"诸葛范型"后,出现了一批类似的人物,如《封神演义》中的姜子牙、《女仙外史》中的吕师贞、《野叟曝言》中的文素臣、《草木春秋演义》中的决明子、《孙庞演义》中的孙膑、《宋太祖三下南唐》中的苗从善、《说唐三传》中的徐茂公等,成为明清小说史上独特的风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受到儒释道思想与文化传统的影响,明清神魔小说中"帝王师"形象特点鲜明,文化内涵丰富。
        
引文
(1)李剑国,陈洪主编:《中国小说通史·明代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934页。
    (2)李悠罗:《张良故事文本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第127页。
    (1)孙琳:《略论明清小说中的军师形象及其文化意蕴》,辽宁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第8页。
    (2)“诸葛范型”是指在《三国演义》之后,中国小说史上出现了一批类似的人物形象,如《水浒》之吴用、《女仙外史》之吕师贞、《野叟曝言》之文素臣、《说唐》之徐茂公、《封神演义》之姜子牙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具有诸葛亮形象的特点,其中,吴用、文素臣的基本特点尤近于诸葛亮,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具有某种“范型”的意义。因此,我们将这种以“帝王师”为主要特点的形象,称之为“诸葛范型”。
    (3)(4)(5)好古主人著,于天池主编:《宋太祖三下南唐》,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
    (1)许仲琳著,凌霄注:《封神演义》(注释本),武汉:崇文书局,2015年,第88页。
    (2)(3)夏敬渠:《野叟曝言》,长春:长春出版社,1993年,第11页,第2页。
    (4)罗贯中著,春明校:《三国演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316页。
    (1)[英]爱德华·泰勒著,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第121页。
    (2)万晴川:《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310页。
    (3)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艺文志》,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
    (1)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第303页。
    (2)夏敬渠:《野叟曝言》,长春出版社,1993年,第10页。
    (3)纪德君:《“诸葛亮”式系列军师形象的文化意蕴》,《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4)吴门啸客:《孙庞乐田演义》,合肥:黄山书社,1985年,第155页。
    (5)吕熊:《女仙外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5年,第1077页。
    (1)许仲琳著,凌霄注:《封神演义》(注释本),2015年,第137页。
    (2)颜湘君:《三国演义与隐士文化》,《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
    (3)胡胜:《明清神魔小说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