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研会:1949—1966年民间文艺学重构的导引与规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inese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ssociation: Guidance and Standardization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Reconstruction from 1949 to 1966
  • 作者:毛巧晖
  • 英文作者:Mao Qiao-hui;Institute of Ethnic Literatur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 关键词:“民研会”学术组织 ; 学术史 ; 民间文学
  • 英文关键词:Chinese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ssociation;;academic organization;;intellectual history;;folk literature
  • 中文刊名:ZYMD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6;No.242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神话数据库建设”(项目编号:17ZDA16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白族语叙事长诗民间手抄本搜集、整理和研究”(项目编号:16BZW185)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YMD201901034
  • 页数:9
  • CN:01
  • ISSN:11-3530/C
  • 分类号:168-176
摘要
第一次"文代会"确立了解放区文艺在全国文艺界的领导位置,延安时期"为人民大众"的文艺样式与实践活动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本文通过对"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简称"民研会")成立及其所组织的民间文艺资料搜集与整理、创办《民间文艺集刊》《民间文学》以及编辑相关丛书等学术脉络、学术沿承的梳理、总结,阐述了它对1949—1966年民间文艺"多民族格局"的建构以及民间文学基本话语"人民性""思想性"等形成的导引与规范。
        The first "literary congress" established the leading position of the literary arts in the Liberated Areas in the national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The literary practice in Yan'an period was greatly valued, and all the literary and artistic work was incorporated into the government work system.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hinese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Association"and its collection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materials, the establishment of "folk literature collection", "folk literature" and other academic journals and academics of folk literature, combs and summarizes its guidance and norm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ulti-ethnic pattern of folk literature and art from 1949 to 1966 and the basic discourse of the folk literature, "people's nature" and "ideology".
引文
[1] 钟敬文.新中国学术史上富有意义的一页——纪念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创立40周年[J].群言,1990,(8).
    [2] 钟敬文.悼念周扬同志[J].民间文学,1989,(11).
    [3] 贾芝.民间文学在春天中萌发[J].民间文学,1990,(4).
    [4] 贾芝.我是草根学者[J].新文学史料,2007,(2).
    [5]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C].北京:作家出版社,1963.
    [6] 孙剑冰.回忆演乐胡同74号[A].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编.真情呼唤共铸辉煌——庆贺贾芝百岁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
    [7] 贾芝主编.延安文艺丛书·民间文艺卷[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8.
    [8] 朱鸿昭编选.众说纷纭话延安[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9] 毛巧晖.20世纪下半叶中国民间文艺学思想史论[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10] 毛巧晖.《民间文学》与新中国民间文艺学——基于1955年至1966年《民间文学》的考察[J].民族文学研究,2013,(4).
    [11] 王平凡,白鸿编.毛星纪念文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
    [12] 李星华记录整理.白族民间传说故事集[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13] 萧甘牛.一幅僮锦[J].民间文学,1955,(4).
    [14] 曹成竹.“民歌”与“歌谣”之间的词语政治——对北大“歌谣运动”的细节思考[J].艺术探索,2012,(1).
    [15] 周扬. 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大会上的开幕词[A].周扬文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16] 刘锡诚.双重的文学——民间文学+作家文学[M].天津: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
    [17] 龚育之.首次发表的毛泽东致周扬的一封信[N].学习时报, 2002-06-10.
    [18] 郑土有.刻不容缓:搜集整理者的研究[N].中国艺术报, 2012-11-12.
    [19] 毛巧晖.越界:1958年新民歌运动的大众化之路[J].民族艺术,2017,(4).
    [20]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民歌作者谈民歌创作[C].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60.
    (1)1963年所出版的《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总结了新中国文学的四个“崭新”:“崭新的文学”“崭新的理论”“崭新的道路”“崭新的创造”。参见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十年来的新中国文学》,作家出版社,1963年版。
    (2)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成立之时发布了《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章程》(以下简称“《章程》”)和《征集民间文艺资料办法》。
    (3)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所发布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章程》刊发于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编的《民间文艺集刊》(第一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0年版。
    (4)参见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发布的《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征集资料办法》,见于《人民美术》1950年第4期;其他刊物亦有刊载,如《人民文学》1950年第4期等。
    (5)起初“民研会”的活动范围包括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民间美术等一切艺术门类,实际上除民间文学外,其他艺术门类的研究,由后来成立的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美术家协会兼管。
    (6)1937年丁玲任西北战地服务团(简称“西战团”)主任,她将这一思想在西战团和“文协”进行了宣传,西战团出发前赶排了一些话剧、歌剧、大鼓、相声,还把秧歌改成《打倒日本生平舞》,搬上舞台。“文协”下属民众剧团、西北文工团、《边区群众报》等单位亦编排了大量民众喜欢的剧目。见于朱鸿昭编选《众说纷纭话延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48—253页。
    (7)他们一直在农村演出,几乎走遍了陕北的山山坳坳,用秦腔、陕北的民歌小调、眉户(迷胡)曲调创造了不少好节目。如最早的《查路条》《十二把镰刀》等,都表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陕北人民的新生活。这些节目在舞台上演,没有舞台的地方就在广场演,深为陕北人民喜爱。见于朱鸿昭编选《众说纷纭话延安》,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9页。
    (8)在会上演出的节目什么都有,当然不好的节目除外,而且谁有天才谁有兴趣,都可自由上台表演,不受约束,不遭干扰。武将军边章武登台唱过苏三起解,文小姐丁玲唱过昆曲,上海青年们唱过“卖梨膏糖”和“莲花落”。
    (9)“使我(按指:黄炎培)最欣赏最美的是一出《兄妹开荒》的秧歌剧,表演得特别绵密而生动。据说表演的不是北方人,而方言、音调和姿态,十足道地地反映北方农村,这真是‘向老百姓学习’了。我是读过王大化关于演出《兄妹开荒》经过的报告的。他说要表现出边区人民活跃而愉快的民主自由生活,要表现出他们对生产的热情。事后,我怀疑这位主角就是王大化,可惜当时没有问。”见于黄炎培著《延安归来》,上海书店,1996年版,第386页。
    (10)“据我所知,其中有几位作家的文艺修养是可以在任何讲坛上立足的,可是在我们和他们的文艺性交谈中,他们都深自掩藏,决不提到外国某作家或某一派的文艺理论。他们所谈的,只是毛泽东先生在文艺座谈会上所谈的一番话。” “我们觉得,动不动就掮出外国名字来吓人,是可耻的”。见于赵超构著《延安一月》,上海书店,1996年版,第402页。
    (11)指江文汉、梁小初和费无生(George Fitch)三人组成的团体。
    (12)这些文献见于[德]奥托·布劳恩著,李逵六等译《延安纪事》,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423页;[苏]彼得·弗拉基米洛夫著,吕文镜等译《延安日记》,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第223—236页;[美]尼姆·威尔斯著,陶宜、徐复译《续西行漫记》,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第48—49页;等等。
    (13)如《光明日报》从1950年3月1日开办了“民间文艺”专栏,到同年9月20日停止,共27期。
    (14)此套丛书封面由古元设计,其取材于印花布的图案。第一批出版了《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陕北民歌选》《爬山歌选》《信天游选》《东蒙民歌选》《阿诗玛》等。
    (15)195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事务委员会制定了“关于少数民族地区调查研究各民族社会历史情况的初步规划”,同年8月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民研会”共同组成联合调查采风组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
    (16)“多记同一故事的不同讲法,不仅对故事会有全面的了解,便于研究和整理,同时也可以看出群众是怎样依照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看法来修改一个故事;也可以了解到民间文学跟群众生活是怎样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此记述见于李星华记录整理《白族民间传说故事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页。相关论述亦见于杨亮才、陶阳记录整理的《白族民歌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以及刘超记录整理的《纳西族的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等。毛星也对当时的搜集办法、搜集标准、异文的整理等进行了论述,见于刘锡诚所著《对中国文学模式的颠覆——纪念毛星先生》(刊于《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4期)一文。
    (17)创刊号刊载出萧甘牛搜集整理的广西僮族民间故事《一幅僮锦》,此文后又被改编为剧本,获得全国电影优秀剧本奖,据该剧本拍摄的影片获1965年卡罗兹·发利第十二届国际电影节荣誉奖,影响颇大。
    (18)其表现主要为:所搜集的民间文学作品以阶级意识显著,反映民族压迫与阶级压迫,歌颂中国共产党的歌谣、民间故事、传说等为主。
    (19)引文中的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20)周扬撰写《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一文,毛泽东回复,此事件经过见于刘锡诚著《双重的文学——民间文学+作家文学》,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
    (21)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讲话,见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2015-10-14/2017-09-19。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