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年”时期的古代文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民族化关系再探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y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Nationalization of Marxist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y in the “Seventeen Years” Period
  • 作者:马勤勤
  • 英文作者:Ma Qinqin;
  • 中文刊名:WAVE
  • 英文刊名: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9-01-24
  • 出版单位:文艺理论与批评
  • 年:2019
  • 期:No.195
  •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工程”项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民族化问题的源流”[编号:2018mgchq002]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AVE201901006
  • 页数:13
  • CN:01
  • ISSN:11-1581/J
  • 分类号:41-53
摘要
<正>在当代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民族化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关联。然而,这一关联是如何生成的?何以成为学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怎样理解这一关联的内在逻辑及该逻辑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发生的转变?这些亟待清理的问题不仅是梳理古代文论研究史需要面对的重要话题,更是探讨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民族化问题必不可少的一环。
        
引文
1李春青等:《20世纪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509页。
    2张海明:《回顾与反思--古代文论研究七十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7页。
    3除了李春青、张海明各自主持的文论研究史之外,黄念然:《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文论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周兴陆:《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总论卷》(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刘敬圻主编:《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2年)等持论大体相近。
    4郭绍虞:《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华书局,1962年;黄海章编著:《中国文学批评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另外,1961年,郭绍虞1955年修订过的《中国文学批评史》重印;1964年,刘大杰主编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在中华书局出版。
    5杨明照校注拾遗:《文心雕龙校注》,中华书局,1959年;刘永济校译:《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1962年;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1962年;陆侃如、牟世金译注:《文心雕龙选译(上)》,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年。
    6张兵:《建国后古代文论研究述评》,《齐鲁学刊》,1985年第1期。
    7董丁诚:《古代文论研究的崛兴》,《西北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此类说法被广泛沿用或引申,如罗宗强、卢盛江:《四十年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的反思》(《文学遗产》,1989年第4期)、蒋述卓:《论当代文论与中国古代文论的融合》(《文学评论》,1997年第5期)。
    8《周扬文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33、38-40页。
    9黎之:《文坛风云录》,河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56-157页。另可参看担任此次讲座助教的胡经之的回忆《同窗四载读“副博”》,《胡经之文集》第4卷,海天出版社,2015年,第758-759页。关于周扬这次讲座的时间有1958年8月或12月两种说法。在仔细辨析相关材料后,笔者倾向8月。
    10参看《本刊召开编委会议》(《文学评论》,1959年第3期)与《百家争鸣保证质量--关于本刊编委会议的报导》(《文学遗产》,第261期,1959年5月24日)。
    11一般认为,最早提出古代文论遗产“当是建树我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的是应杰、安伦的《整理和研究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遗产》(《新建设》,1957年第8期)。但这是个人主张,未能引起反响。而何其芳的文章带有官方色彩,影响力不可同日而语。
    12何其芳:《文学艺术的春天》,《文艺报》,1959年第18期。
    13景卯:《关于〈文赋〉一些问题的商榷》、商又今:《风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王达津:《试谈刘勰论风骨》,《文学遗产》,第278期,1959年9月13日;景卯:《关于〈文心雕龙〉一些问题的商榷》,《文学遗产》,第280期,1959年9月27日。
    14《文学遗产》第290期,1959年12月6日。
    15王平凡:《忆何其芳同志如何领导科研工作》,《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1期。可补充的是,时任《文学遗产》编辑劳洪的回忆也说:“有的重点文章,在主编终审后还送何其芳同志审批。”见《〈文学遗产〉和陈翔鹤同志》,中华书局编辑部编:《学林漫录》(五集),中华书局,1982年,第47页。
    16黎之:《文坛风云录》,第200-202页。
    17当时对何其芳的“全面否定”主要是认为他文章中的观点与表现出的倾向已经形成了修正主义的体系。见王平凡口述、王素蓉整理:《文学所往事》,金城出版社,2013年,第307页。
    18 1957年12月10-27日,文学研究所就方针任务问题展开了历时17天的多次辩论会,出现了许多分歧意见,概括地说可分为三类:有的强调长远性的系统研究,有的要求着重从当前的社会主义革命这一实际出发,有的主张二者并重。有关1957年的这次辩论,可详参1958年第1期《文学评论》所载《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关于方针任务问题的辩论》。1960-61年文学研究所方针任务的调整与确定,都与周扬有密切关系。详见王平凡口述、王素蓉整理:《文学所往事》,第307-311页。
    19周扬:《我国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道路》,《人民日报》,1960年9月4日。
    20内含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学遗产》编辑部所编《文学遗产增刊》八、九、十、十一这四个专辑的15篇。
    21洪子诚:《材料与注释:张光年谈周扬》,《文学评论》,2014年第4期。
    22洪子诚:《材料与注释:张光年谈周扬》。
    23张光年:《研究古代文论为现代服务--在〈文心雕龙〉学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文史哲》,1983年第6期。
    24《文艺报》《文汇报》上的相关文章目录可参见中山大学中文系编《1949-1980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但仍有部分遗漏。
    25即载于1959年第4期的罗根泽:《现实主义在中国古典文学及理论批评中的发生和发展》。
    26即1961年第1期陆侃如:《陆机〈文赋〉二例》,第2期李嘉言:《试谈萧统的文学批评》、范宁:《略谈〈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丛书〉和〈后记〉中的一些问题》,第4期郭绍虞:《论陆机〈文赋〉中之所谓“意”》。
    27相关讨论见《文学评论》1959年第3期《本刊召开编委会议》的报道。
    28包括1962年第1期廖仲安与刘国盈:《释“风骨”》、钱锺书:《通感》、夏承焘:《词论十评》,以及第2期牟世金:《钟嵘的诗歌评论》、陆侃如:《〈文心雕龙〉术语用法举例》。
    29随着现实环境的变化,关于古代文论功能的表述也有微妙调整。如何其芳《文学艺术的春天》1959年初刊时说“用它们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至1964年收入同名文集时,“发展”遭删落。
    30“编者按“,《文艺报》1961年第5期。据相关资料推断,它有可能出自主编张光年之手。
    31王瑶:《谈传统批评习语的含义辨析》(《文艺报》,1961年第5期)、王季思:《从“暗与理合”谈起》(《文艺报》,1961年第11期)。
    32汪浙成:《看到想到:谈谈发掘和整理古典文学理论的一些问题》(《文学遗产》,第301期,1960年2月21日)、凡夫:《总结我国文学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特点》(《文学遗产》,第366期)、贾文昭:《漫谈“意”》(《文学遗产》,第376期,1961年8月13日)、黄展人:《〈知音〉初探:〈文心雕龙〉札记》(《文学遗产增刊》,第11辑)。
    33《文学遗产》,第366期,1961年6月4日。
    34周扬:《为创造更多的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而奋斗》,《人民日报》,1953年10月9日。
    35《发刊词》,《文学遗产》第1期,1954年3月1日。
    36邓绍基:《建国以来关于继承文学遗产的一些问题》,《文学遗产》,1980年第1期。
    37周扬:《〈何其芳文集〉序》,《人民日报》,1982年3月3日。
    38《对编写〈文学概论〉的意见》,《周扬文集》第三卷,第231-232页。
    39《对编写〈文学概论〉的意见》,第227-272页。
    40白烨:《全国高等学校文艺理论研究会第三届学术讨论会纪要》,《文艺理论研究》,1982年第3期。
    41《中国古代文论研究和建立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问题(座谈纪要)》,《文史哲》,1983年第1期。
    42《杨晦同志追悼会悼词》,《新文学史料》,1983年第3期。
    43北京大学中文系文艺理论教研室编:《中国新文论的拓荒与探索--杨晦先生纪念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81-382页。对这份《文艺理论考试复习题》的部分解答,见毛庆耆整理:《杨晦讲学录(提要)》,《中国新文论的拓荒与探索--杨晦先生纪念集》,第319-380页。
    44杨晦:《关于中国早期文艺思想的几个问题》,《杨晦文学论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445-448页。
    45参看杨晦:《自传》(吴泰昌编:《杨晦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529-534页)以及《中国新文论的拓荒与探索》中冯至、吕德申、敏泽、胡经之等人所撰的纪念文章。
    46毛庆耆整理:《杨晦讲学录(提要)》,第323页。
    47同上。
    48参看《中国新文论的拓荒与探索》中张少康、郁源的纪念文章。
    49杨镰:《回忆我的父亲杨晦》,《中国新文论的拓荒与探索--杨晦先生纪念集》,第295页。
    50陈翔鹤:《几点感想》,《文艺报》,1961年第7期。
    51卢兴基:《60年了,〈文学遗产〉那些事》,《中华读书报》,2014年9月17日。
    52《致读者》,《文学遗产》,第46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