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约束下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与动力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the Source and Driving Forc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und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Constraints
  • 作者:余利丰
  • 英文作者:YU Lifeng;
  • 关键词:资源环境约束 ; 全要素生产率 ; 要素投入 ; 增长源泉 ; 增长动力
  • 中文刊名:WJXB
  • 英文刊名:Jianghan Academic
  • 机构: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3-25 11:50
  • 出版单位:江汉学术
  • 年:2019
  • 期:v.38;No.222
  • 基金: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金融发展与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基于随机前沿分析的视角”(2018034);; 江汉大学武汉研究院开放性课题委托项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的武汉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研究”(IWHS2016217)
  • 语种:中文;
  • 页:WJXB201902011
  • 页数:9
  • CN:02
  • ISSN:42-1843/C
  • 分类号:83-91
摘要
在资源环境约束的增长核算框架下,测算了全要素生产率、要素投入和生态消耗三大经济增长源泉的贡献度,按照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高到低依次是资本、能源、劳动,而全要素生产率、CO2排放量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负。这也表明,我国现行的经济增长仍然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亟待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转换经济增长动力。通过对影响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技术进步因素显著地促进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而制度因素则阻碍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因此,要加大教育投入和R&D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和研发水平,以技术创新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另外,要通过优化环境管制政策,健全环境标准,引导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引文
[1]伍格致,游达明.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机制:基于财政分权的调节作用[J].管理工程学报,2019(1):37-51.
    [2]李占风,张建.资源环境约束下中国工业环境技术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动态演变[J].统计研究,2018(11):1-11.
    [3]王兵,黄人杰.中国区域绿色发展效率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2000-2010——基于参数共同边界的实证研究[J].产经评论,2014(1):16-35.
    [4]张培丽.经济增长的能源支撑状况及其强化途径文献综述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4(12):143-149.
    [5]张建刚.论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动力之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3):21-29.
    [6]刘长松,徐华清.对气候安全问题的初步分析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研究,2018(2):49-55.
    [7]周云亨,方恺,叶瑞克.能源安全观演进与中国能源转型[J].东北亚论坛,2018(6):80-91.
    [8]白俊红,聂亮.能源效率、环境污染与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金融研究,2018(10):1-18.
    [9]查建平,李志勇.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影响因素[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6):1-14.
    [10]刘瑞翔.探寻中国经济增长源泉:要素投入、生产率与环境消耗[J].世界经济,2013(10):123-141.
    [11]余泳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时空特征[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2):19-34.
    [12]陈诗一.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与中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J].经济研究,2009(4):41-55.
    [13]查建平,李志勇.资源环境约束下的中国经济增长模式及影响因素[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7(6):1-14.
    [14]涂正革,肖耿.环境约束下的中国工业增长模式研究[J].世界经济,2009(11):41-54.
    [15]汪锋,解晋.中国分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5(2):53-62.
    [16]蔡昉.中国经济增长如何转向全要素生产率驱动型[J].中国社会科学,2013(1):56-71.
    [17]袁晓玲,班斓.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转换与区域差异——基于包含资源、环境的非参数核算框架的经济增长分解[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48-59.
    [18]杨万平,杜行.中国经济增长源泉:要素投入、效率提升还是生态损耗?[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3-31.
    [19]杨振兵,邵帅,杨莉莉.中国绿色工业变革的最优路径选择——基于技术进步要素偏向视角的经验考察[J].经济学动态,2016(1):76-89.
    [20]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21]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10):17-31.
    [22]王一鸣.中国经济新一轮动力转换与路径选择[J].管理世界,2017(2):1-14.
    [23]高波.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逻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6(3):31-42.
    [24]郑江淮,宋建,张玉昌,等.中国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的进展评估[J].中国工业经济,2018(6):24-42.
    [25]刘英基.制度质量、知识资本与工业绿色生产效率提升[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11):77-83.
    [26]李强,魏巍.二重开放与我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2018(6):23-34.
    [27]孙婷,余东华,李捷.基于FRIT框架的制造业国际竞争力评价研究——兼析环境规制的非线性效应[J].经济问题探索,2017(9):153-162.
    [28]张智楠.经济增长与能耗及污染脱钩了吗?——基于Tapio法的测算与时空分异分析[J].江汉学术,2018(5):85-9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