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基本结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Basic Structure of Social Memory Reproduction
  • 作者:丁华东
  • 英文作者:DING Huadong;
  • 关键词:社会记忆 ; 再生产 ; 记忆事项 ; 结构分析
  • 英文关键词:social memory;;reproduction;;memory events;;structure analysis
  • 中文刊名:SXZX
  • 英文刊名:Thinking
  • 机构:上海大学图书情报档案系;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思想战线
  • 年:2019
  • 期:v.45;No.272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城乡档案记忆工程推进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14ATQ009)
  • 语种:中文;
  • 页:SXZX201902015
  • 页数:8
  • CN:02
  • ISSN:53-1002/C
  • 分类号:127-134
摘要
社会记忆再生产是对社会记忆进行一系列施加影响的行为、过程和结果。从再生产角度开展社会记忆研究,可以深化社会记忆资源、再生产过程、再生产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思考,建构整体性分析框架,同时有助于分析社会记忆的生产、加工、分配和消费行为。社会记忆再生产的基本结构,可以解析为形式再生产、内容再生产、意义再生产。其中,形式再生产是对记忆事项存在形式的再次转化,内容再生产是对记忆事项内容的重新叙述,意义再生产是对记忆事项意义的时代阐释。它们各具特点,并由此呈现出诸多复杂的社会记忆研究问题。
        Social memory reproduction is a series of behaviors, processes and results that affect the extraction,activation,coding,reconstruction,presentation,communication,control and utilization of social memory. Social memory research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production may deepen the correlative thinking about social memory resources(materials),reproduction process and reproduction results;it may also help construct a holistic analysis framework and analyze the production,processing and distribution(sharing) and consumer behavior of social memory. The basic structure of social memory reproduction can be broken down into form reproduction,content reproduction and meaning reproduction.Form reproduction is the re-transformation of the existence form of the memory events;content reproduction is a re-narration of the content of the memory events; meaning reproduction is an up-to-d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mory events. Each of the three aspects 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thus presents various complex social memory research issues.
引文
(1)[美]马歇尔·萨林斯:《文化与实践理性》,赵丙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30页。
    (2)王汉生,刘亚秋:《社会记忆及其建构--一项关于知青集体记忆的研究》,《社会》2006年第3期。
    (3)[美]刘易斯·科瑟:《莫里斯·哈布瓦赫》,载[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导论》第43页。
    (4)蔡政良:《记忆作为一种资本:都兰阿美人的社会记忆再生产案例》,道客巴巴:http://www.doc88.com/p-3426129623045.html,2018年7月31日。
    (1)廖英:《论报纸的社会记忆再生产》,《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7期。
    (2)[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4页。
    (3)[美]刘易斯·科瑟:《导论:莫里斯·哈布瓦赫》,载[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60页。
    (4)[美]沃尔夫·坎斯特纳:《寻找记忆中的意义:对集体记忆研究一种方法论上的批评》,张智译,载李宏图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166页。
    (5)[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51页。
    (1)孙德忠:《社会记忆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
    (2)[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335页。
    (3)[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0页。
    (4)[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0页。
    (5)[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季斌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社会记忆(代序)》第6页。
    (1)陈蕴茜:《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60页。
    (2)[美]沃尔夫·坎斯特纳:《寻找记忆中的意义:对集体记忆研究一种方法论上的批评》,张智译,载李宏图编《表象的叙述--新社会文化史》,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第165页。
    (3)[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201页。
    (1)[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73页。
    (2)[德]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87页。
    (3)龙迪勇:《空间叙事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5年,第320页。
    (4)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60页。
    (1)[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405页。
    (2)[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48~149页。
    (3)[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45~146页。
    (4)[法]皮埃尔·诺拉:《历史与记忆之间:记忆场》,冯亚琳,[德]阿斯特莉特·埃尔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7页。
    (5)[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44~145页。
    (1)刘亚秋:《从集体记忆到个体记忆--对社会记忆研究的一个反思》,《社会》2010年第5期。
    (2)葛兆光:《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1期。
    (3)[法]皮埃尔·诺拉:《历史与记忆之间:记忆场》,冯亚琳,[德]阿斯特莉特·埃尔编《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12页。
    (4)[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293页。
    (5)[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导论》第3页。
    (6)葛兆光:《历史记忆、思想资源与重新诠释》,《中国哲学史》2001年第1期。
    (7)[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48~149页。
    (8)在我们看到的相关文献中,有许多都存在这样的预设,并由此展开批判性的论述。
    (1)[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导论》第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