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依赖视角下中国一流大学收入来源的困境研究——基于3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数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the dilemma of the income source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source dependence: based on the data of 32 world-class construction universities
  • 作者:毛建青 ; 陈文博
  • 英文作者:MAO Jianqing;CHEN Wenbo;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Research Center of Modern University System,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关键词:一流大学 ; 收入来源 ; 资源依赖 ; 多元化
  • 英文关键词:first-class universities;;income sources;;resource dependence;;diversification
  • 中文刊名:ZJSK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 机构: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5-07 10:11
  • 出版单位:高校教育管理
  • 年:2019
  • 期:v.13;No.75
  •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71804164)
  • 语种:中文;
  • 页:ZJSK201903011
  • 页数:9
  • CN:03
  • ISSN:32-1774/G4
  • 分类号:76-84
摘要
3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3—2018年的公开预算数据显示,我国一流大学的收入总量逐年增长,各项收入变化不一,收入来源呈现二元化结构,收入结构地区间差异较小。同美国一流公立大学与一流私立大学的收入来源结构进行对比后发现,我国一流大学收入来源过度依赖政府和学生两大主体而忽视其他主体,尤其是对政府资源存在绝对依赖,其主要原因是教育管理体制高度集中,大学自身办学能力不足,社会教育投入氛围不浓等。为改变资源依赖,政府应赋予大学办学自主权,大学需提高自身办学能力,社会各界要主动提供经费和资源支持。
        According to the public budget data of 32 world-class construction universities from 2013 to 2018, the total income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s been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the change of income is different, the structure of income sources is dualistic,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the income structure are small. Compared with the income structure of first-class public universities and private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income sources of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in China are over-reliant on governments and students, of which the government source is dominant. The main reasons are that the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s highly concentrated, the school-running ability of universities is insufficient, and the social education investment atmosphere is not strong. In order to change resource dependence, the government should endow universities with the autonomy to run schools; universities need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run schools; all sectors of society must provide funds and resources.
引文
[1]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8-07-19)[2018-11-05].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1807/t20180719_343508.html.
    [2]约翰斯通.高等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M].沈红,李红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7.
    [3]李文利.国家助学贷款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2004(2):43-46.
    [4]ALLEN A W.Resource acquisition and revenue stream diversification:aqualitative study of a research extensive university[D].Raleigh: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2011:22.
    [5]FOMINA O I.The peculiarities of the U.S.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the context of current conditions[J].Образованue uнаука,2015(10):118-130.
    [6]陈良焜.中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分析[J].教育研究,1994(4):46-51.
    [7]张燕燕,胡光宇.我国高水平大学教育经费构成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33(1):117-120.
    [8]耿同劲.从欧美大学经费来源格局的历史演变看我国大学的经费筹措[J].教育财会研究,2007(1):46-49.
    [9]郭德侠,杨绮雯.2001-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来源结构及其变动分析[J].高等理科教育,2012(1):68-75.
    [10]马迎贤.资源依赖理论的发展和贡献评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5(1):116-119+130.
    [11]李红宇.探析“985工程”建设中政府与大学的关系---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J].教育探索,2010(11):6-9.
    [12]马凤岐.对高等学校的第二轮放权: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0):37-48.
    [13]李从浩.资源依赖下的大学行为选择[J].高教探索,2017(4):29-36.
    [14]王鹏.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一流本科教育:创建动因、问题及路径[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6(4):1-7.
    [15]王顶明.我国高校办学经费来源分析与思考---基于资源依赖理论[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2(3):34-43.
    [16]张平,刘天佐.经费供给制度变迁对高校办学行为的影响阐释[J].教育探索,2012(6):16-19.
    [17]教育部直属高校信息公开专栏[EB/OL].(2015-11-13)[2018-11-05].http:∥www.moe.edu.cn/jyb_xxgk/xxg-k_gxgk/gxgk_zsgxgk/201410/t20141021_176278.html.
    [18]王善迈.公共财政框架下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291.
    [19]杰弗里·菲佛,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组织的外部控制---对组织资源依赖的分析[M].闫蕊,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20]顾笑然.民间资本投资高等教育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2008:10.
    [21]吴开俊,范先佐.高校学费依据教育培育成本收取的悖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6-30.
    [22]由由,吴红斌,闵维方.高校经费水平、结构与科研产出---基于美国20所世界一流大学数据的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6,37(4):31-40.
    [23]约翰斯通.高等教育的政治学---关于高等教育财政的普遍误解[J].管蕾,译.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11(2):36-45+188.
    [24]JOHNSTONE D B.Tuition fees,student loans,and other manifestations of cost sharing:variations and misconceptions[J].The forefront of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2014(42):239-248.
    (1)32所高校分别为北京大学(代号为“P”,下同)、清华大学(Q)、中国人民大学(R)、北京师范大学(BN)、中国农业大学(A)、南开大学(K)、天津大学(T)、大连理工大学(DG)、东北大学(B)、吉林大学(J)、复旦大学(F)、上海交通大学(SJ)、同济大学(TJ)、华东师范大学(EN)、南京大学(N)、东南大学(D)、浙江大学(Z)、厦门大学(M)、山东大学(S)、中国海洋大学(O)、武汉大学(W)、华中科技大学(HK)、中南大学(ZN)、湖南大学(H)、中山大学(Y)、华南理工大学(G)、重庆大学(CQ)、四川大学(C)、电子科技大学(E)、西安交通大学(X)、西北农林科技大学(AF)、兰州大学(L)。鉴于简洁性,下文图1用字母代表高校名称。
    (2)北京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中南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
    (3)根据《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以及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我国经济区域可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地区。
    (4)十所美国公立大学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乔治亚理工学院、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十所美国私立大学为加州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十所中国大学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