巽亥合秀:明清淮安风水、水患与城市水利的文化功能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ultural Roles Geomancy,Flood and Water Conservancy Played in Huai'an in Ming and Qing
  • 作者:王聪明 ; 李德楠
  • 英文作者:WANG Cong-ming;LI De-nan;
  • 关键词:巽亥合秀 ; 淮安城 ; 黄淮水患 ; 水利功能
  • 中文刊名:LWBI
  • 英文刊名:Historical Review
  • 机构:淮阴师范学院运河与漕运文化研究中心;淮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0-01
  • 出版单位:史林
  • 年:2018
  • 期:No.176
  •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16JHQ039);;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LSC001);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LSD001)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LWBI201805007
  • 页数:10
  • CN:05
  • ISSN:31-1105/K
  • 分类号:55-63+223
摘要
淮安府位于黄、淮、运河交汇地区,这种地理环境影响了城市水系的形成与演变。明代淮安府城的水利,主要围绕市河与巽关水展开,清代文渠空间呈扩展趋势,形成与巽关水共同主导的城市水系结构。通过城市文化建筑与水利设施等的修造,巽亥合秀的风水观念逐渐定型并成为民生稳定和文风昌盛的象征。不过受黄淮水患的影响,泥沙淤积、渠道堵塞现象严重,城市水利各项功能难以正常运转,尤其是淮安士绅认为地方风水遭到破坏,以此名义积极倡议漕运总督等政府官员开展城市水利设施修复与渠道挑浚,文渠的城市文化功能随之逐渐强化。
        Huai'an was at the intersection of three huge rivers.This geographical feature influenced the birth and growth of this city's water system,which was centered on Shi River and Xunguan River.Later Wen Canal built in Qing was added into this system.Xunhai hexiu,a geomantic pattern denoting auspiciousness,was thus created and regarded as the symbol of this city's social stability and cultural prosperity.When was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malfunctioned because of floods,the local gentry would invoke the geomantic power to urge officials to rehabilitate the existing water system.
引文
(1)侯仁之:《北京都市发展过程中的水源问题》,《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55年第1期;李孝聪:《唐宋运河城市城址选择与城市形态的研究》,唐晓峰、黄义军编《历史地理学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5-339页。
    (2)程森在《清代豫西水资源环境与城市水利功能研究---以陕州广济渠为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0年第3期)一文中,对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境内广济渠的功能及其转变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广济渠原作为城市供水工程,入清以后逐渐具有改善陕州风水、振兴陕州教育的功能,并且作为城外农田的灌溉用水,由此折射出当时的豫西地区水资源环境与城市水利、地方社会的多重关系。
    (3)森田明:《清代淮安的都市水利》,郑樑生译,《清代水利社会史研究》第3章,台北“国立”编译馆1996年版,第87-114页。
    (4)肖启荣:《明清时期淮安城水道管理体制的变迁》,《历史地理》第3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7-28页。
    (1)杨大伸纂辑《淮安龙兴禅寺志》卷1《建置志》,民国二十二年汪铭生抄本。
    (2)正德《淮安府志》卷5《规制一·津梁》,方志出版社2009年版,第54页。
    (3)周孚:《楚州新城记》,《蠹斋铅刀编》卷23,《文渊阁四库全书》,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影印本,集部第93册,第655页。
    (4)郑若曾:《筹海图编》卷6《直隶事宜·江北诸郡》,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427页。
    (5)天启《淮安府志》卷3《建置志·街巷市井》,方志出版社2009年版,第131页。
    (6)乾隆《山阳县志》卷4《建置志·城池》“市河”条,清乾隆十四年刻本,第7页。
    (7)天启《淮安府志》卷3《建置志·城池》,第127页。
    (8)乾隆《淮安府志》卷5《城池》,《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影印本,第289页。
    (9)宋鼐:《淳祐州学纪事》,吴莘:《楚州重建学记》,正德《淮安府志》卷16《词翰》,第457、459页。
    (1)乾隆《淮安府志》卷5《城池》,第288页。
    (2)肖启荣:《明清时期淮安城水道管理体制的变迁》,《历史地理》第32辑,第18-19页。
    (3)乾隆《淮安府志》卷5《城池》,第286页。
    (4)乾隆《淮安府志》卷5《城池》,第289页。
    (5)《嘉庆重修一统志》卷93《淮安府》山川栏“涧河”条(《四部丛刊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84年版,史部第5册,第11页)中曰:“在府城东门外,上流自运河灌城中市河,出东门直达射阳湖。”此处即仍称城中渠道为市河。
    (6)丁晏:《壬子春重浚市河记》,《石亭记事》不分卷,清道光二十八年刻本,第38页。
    (7)光绪《淮安府志》卷6《河防二》“解阜洞”条(清光绪十年刻本,第14页)中曰“昔之故沙河,今改为市河头”,故沙河位于城外,为市河的起始河段所在,由此可以进一步明确市河由淮安新城北门外,由西向东注入马家荡等处。
    (8)段朝端:《跰余话》卷6,民国三年稿本。
    (1)丁晏:《己酉春重浚罗柳河记》,《石亭记事》不分卷,第26页。
    (2)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3《水利》,清同治十二年刻本,第8-10页。
    (3)光绪《清河县志》卷6《川渎下》,清光绪二年刻本,第20-21页。
    (4)刘超宗:《郡城风气根本图说》,段朝端等纂《山阳艺文志》卷3,民国十年刻本,第39页。
    (5)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5《职官一》,第17页。
    (6)丁晏:《重建龙光阁记》,《石亭纪事》不分卷,第6页。
    (7)丁晏:《山阳诗征》卷8《明》“吴交泰”条,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5页。
    (8)张养重:《登龙光阁》,段朝端等纂《山阳艺文志》卷7,第58页。
    (9)乾隆《淮安府志》卷19《名宦·镇抚大吏》,第1708页。
    (10)王永吉:《龙光闸记》,吉元、何庆芬:《淮郡文渠志》卷上《碑记》,《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17-18页。
    (11)任瑗:《巽关说》,曹镳:《信今录》卷7《艺文》,清道光十一年刻本,第4页。
    (1)曹镳:《信今录》卷10《道古编》(第7页)中记曰:“龙光阁建自崇祯十二三年,颓于康熙二十年间,其得力全在顺治朝及康熙初年。”“得力”即指科举人才辈出。
    (2)杨大伸纂辑《淮安龙兴禅寺志》卷3《德众志》“僧伽大士”条,又见范以煦:《龙兴寺塔缘起》,《淮壖小记》卷1,清咸丰五年刻本,第33页。
    (3)龚裕:《重修文通塔记》,淮安市楚州区历史文化研究会等编《淮安楚州金石录》,第42页。
    (4)曹镳:《信今录》卷9《香火志》,第12页。
    (5)丁晏:《己酉春重浚罗柳河记》,《石亭纪事》不分卷,第26页。
    (6)李元庚:《梓里待征录》卷3《建置记》“解阜洞、回澜洞”条,清宣统二年抄本。
    (1)乾隆《淮安府志》卷6《河防》,第447页。
    (2)潘季驯:《河议辨惑》,《河防一览》卷2,台北学生书局1965年版,第197-198页。
    (3)邹逸麟:《淮河下游南北运口变迁和城镇兴衰》,《历史地理》第6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64页。
    (4)傅泽洪:《行水金鉴》卷44《河水》,台北商务印书馆1968年版,第629页。
    (5)满志敏:《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26页。
    (6)曹镳:《信今录》卷5《纪事上》“甲午水厄”条,第8-9页。
    (7)李元庚:《梓里待征录》卷1《灾异记》“老坝水灾”条。
    (8)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21《杂记二》,第29页。
    (9)曹镳:《信今录》卷6《纪事下》“丙子大挑市河”条,第9-10页。
    (10)马麟修、杜琳等重修,李如枚等续修《续纂淮关统志》卷3《川原》,方志出版社2006年版,第60页。
    (11)乾隆《淮安府志》卷5《城池》,第280页。
    (12)马麟修、杜琳等重修、李如枚等续修《续纂淮关统志》卷3《川原》,第64页。
    (13)丁晏:《山阳诗征》卷8《明》“张世才”条,第248页。
    (14)曹镳:《信今录》卷6《纪事下》“己卯重建文渠闸”条,第910页。
    (1)万历《淮安府志》卷10《循吏传》,《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续编》,上海书店1990年影印本,第581页。
    (2)吴承恩:《吴承恩诗文集笺校》卷1《七言古诗·忆昔行赠汪云岚分教巴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9页。
    (3)胡应恩:《淮南水利考》卷下,《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影印本,史部第851册,第301页。
    (4)任瑗在描述巽关风水功能时说到:“昔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如明代郡乘之言巽关也,张太史之图说也,潘中丞之楮记室,邱孝廉之五言诗也。”说明潘埙、张鸿烈等人均有对于淮安城巽关风水的论断。参见任瑗:《巽关说》,曹镳:《信今录》卷7《艺文》,第5页。
    (5)吴玉搢:《山阳志遗》卷1《遗迹》,第28页。
    (6)铁保:《重开巽关河道碑记》,曹镳:《信今录》卷7《艺文》,第22页。
    (7)邱闻衣:《山阳县学旧制说》,段朝端等纂《山阳艺文志》卷3,第92页。
    (8)曹镳:《信今录》卷10《道古编》,第7页。
    (1)叶舟:《繁华与喧嚣:清代常州城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26页。
    (2)天启《淮安府志》卷2《舆地志二·山川》,第87页。
    (3)曹镳:《信今录》卷4《纪传下·名宦传》,第20页。
    (4)毓奇:《重修文渠闸记》(原碑无题),吉元、何庆芬:《淮郡文渠志》卷上《碑记》,第24页。
    (5)肖启荣:《明清时期淮安城水道管理体制的变迁》,《历史地理》第32辑,第23页。
    (6)铁保:《重开巽关河道碑记》,曹镳:《信今录》卷7《艺文》,第23-24页。
    (7)同治《重修山阳县志》卷3《水利》,第10页。
    (8)李元庚:《梓里待征录》卷3《建置记》“罗柳河”条。
    (9)铁保:《新开举河并濬罗柳河碑记》,曹镳:《信今录》卷7《艺文》,第26页。
    (10)丁晏:《己酉春重浚罗柳河记》,《石亭记事》不分卷,第26页。
    (11)丁一鹏:《丁柘唐先生历年纪略》,《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版,第611页。
    (1)丁一鹏:《丁柘唐先生历年纪略》,《北京图书馆藏珍本年谱丛刊》,第613、615页。
    (2)何大益纂修《迁淮何氏家谱》,2001年打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3)光绪《淮安府志》卷29《山阳县人物二》,第56页。
    (4)张之万:《兴造淮郡闸洞渠河记》,吉元、何庆芬:《淮郡文渠志》卷上《碑记》,第47页。
    (5)何其杰:《重建龙光闸并浚文渠洞河附记》,吉元、何庆芬:《淮郡文渠志》卷上《碑记》,第53-54页。
    (6)吉元、何庆芬:《郡尊酌定挑渠条规告示》,吉元、何庆芬:《淮郡文渠志》卷下,第7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