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的维度与限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imensions and Limitations of “Community”
  • 作者:彭兆荣 ; 张进
  • 英文作者:PENG Zhaorong;ZHANG Jin;
  • 关键词:“社区” ; 村社 ; “共同体” ; 维度 ; 限度
  • 英文关键词:Community;;village;;living in a particular area;;dimensions and limitations
  • 中文刊名:SXZX
  • 英文刊名:Thinking
  • 机构:厦门大学人类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思想战线
  • 年:2019
  • 期:v.45;No.271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类)重点项目“中国特色艺术学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17AA001)
  • 语种:中文;
  • 页:SXZX201901013
  • 页数:7
  • CN:01
  • ISSN:53-1002/C
  • 分类号:112-118
摘要
当今"社区"("共同体")概念在我国长驱直入,大有替代我国传统的诸如村庄、乡社、邻里、街坊、城邑之趋势。任何一种人群"共同体"单位形制,都是经历长时段形成的,并被赋予特定、特别的内涵。厘清这些"共同体"的内涵和外延,对中国乡土社会的认识大有裨益。"社区"是一个近代舶来概念,有其维度与限度,不可完全替代和超越我国传统的概念。
        The concept of"community"has been gaining such momentum in China that it seems to be set to take the place of such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s of living units as village,commune,neighborhood,street,city and town. All living units have come into being as a result of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have connotations of their own. It will be of great help in better understanding native Chinese society if the connotations and denotations of those living units are clarified. As a modern foreign concept, "community " has its dimensions and limitations and is unlikely to replace and transcend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s completely.
引文
(1)参见[英]班纳迪克·安德森《想像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睿人译,台北:时报文化出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
    (2)Rapport,N.and J.Overing.,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Key Concept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2000,p.60.
    (1)James,P.Nadarajah,Y.Haive,K.Stead,V..Sustainable Communities,Sustainable Development:Other Paths for Papua New Guinea,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2012,p.14.
    (2)[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53~54页。
    (3)童星,赵夕荣:《“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辨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G.A,Hllery,“Defnitions of Community”,Rural Sociology,no.20,1995,pp.111~123.
    (5)有关“社区”的知识考古,参见孙九霞《社区参与》,载彭兆荣《文化遗产关键词》第4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8年。
    (6)Rapport,N.and Overing J.,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Key Concepts,New York:Routledge,2000,pp.61~62.
    (7)Redfield,R.,The Little Community,and Peasant Society and Culture,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1960,p.4.
    (8)Williams,R.,Key Words:A Vocabulary of Culture and Societ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3,p.75.
    (9)何肇发,黎熙元:《社区概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页。
    (10)吴文藻“导言”,载王同惠,费孝通《花蓝瑶社会组织》,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页。
    (11)Rapport,N.and Overing J.,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The Key Concepts,New York:Routledge,2000,p.62.
    (12)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5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8年,第530页。
    (13)参见肖林《“社区”研究与“社区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1)费孝通:《当前城市社区建设一些思考》,《群言》2000年第8期。
    (2)彭大鹏,廖继超:《社区概念的变化及其在中西历史经验上的差异》,《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
    (3)李亚娟,陈田等:《国内外民族社区研究综述》,《地理科学进展》2013年第10期。
    (4)将“community”翻译成“社群”的也不少,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有二者兼用的情形。台湾、香港也有一些学者使用社群。
    (5)王铭铭:《小地方与大社会---中国社会的社区观察》,《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
    (6)王铭铭:《社区的历程:溪村汉人家族的个案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页。
    (7)陈立:《白虎通疏证·上》,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第83页。
    (1)参见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499~501页。
    (2)徐中舒:《甲骨文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6年,第1453~1454页。
    (3)参见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45~47页。
    (4)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页。
    (5)参见郑玄注,贾公彦疏《周礼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58页。
    (6)《礼记》,张树国点注,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年,第202页。
    (7)《诗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03页。
    (8)《诗经》,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90页。
    (9)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01页。
    (10)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69~170页。
    (11)丁山:《中国古代宗教与神话考》,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第157页。
    (12)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306页。
    (13)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88页。
    (14)于省吾:《甲骨文字释林》,“释工”,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第232~242页。
    (15)“疆理”指商周时代以井田为根据划分的边界。参见李根蟠《中国古代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2页。
    (1)参见彭兆荣《城与国:中国特色的城市遗产》,《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2)[美]约翰·布林克霍夫·杰克逊:《发现乡土景观》,俞孔坚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第101~103页。
    (3)参见夏建中《城市新型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实证研究》,《学海》2005年第3期。
    (1)肖林:《“社区”研究与“社区研究”---近年来我国城市社区研究述评》,《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4期。
    (2)参见桂勇,黄荣贵《城市社区:共同体还是“互不相关的邻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3)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290页。
    (4)参见彭兆荣《邑,城在乡土中---中国城镇化的自我逻辑》,《学术界》2018年第3期。
    (5)刘沛林:《家园的景观与基因:传统聚落景观基因图谱的深层解读》,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第70~71页。
    (6)参见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
    (7)《礼记》,张树国点注,青岛:青岛出版社,2009年,第60页。
    (8)参见吴良镛《中国人居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年,第71~73页。
    (9)参见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页。
    (10)参见王玉德,王锐《宅经》,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2页。
    (1)吕思勉:《中国文化史》,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6年,第70~71页。
    (2)参见赵捧未等《虚报社区研究综述》,《情报理论与实践》2013年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