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瑞丽公益组织的国际理念与草根精神:一个道德人类学的探索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NGO Global,Volunteerism Local:An Exploration of Moral Anthropology
  • 作者:方洪鑫
  • 英文作者:FANG Hongxin;School of Health Humanities,Peking University;
  • 关键词:道德 ; 伦理 ; 公益组织 ; 装置 ; 情动力
  • 英文关键词:morality;;ethics;;NGO;;apparatus/dispositive;;affect
  • 中文刊名:SHEH
  • 英文刊名:Chinese Journal of Sociology
  • 机构: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社会
  • 年:2019
  • 期:v.39
  • 语种:中文;
  • 页:SHEH201903002
  • 页数:36
  • CN:03
  • ISSN:31-1123/C
  • 分类号:64-99
摘要
本文是从道德的视角考察全球公益事业及其地方实践的民族志。人类学研究中常见"道德"一词,但对道德的概念内涵及用法本身的阐述并不多,在回顾近年两位人类学家提出的道德框架之后,本文尝试根据田野经验,从体验、思考道德和伦理的三个层面进行阐释:作为正常/规范的道德,作为善之实践的道德和作为情动力的生命伦理。在作为正常/规范的道德出现动荡与不确定性的境况中,当地一个公益组织响应全球人道主义的呼唤,从事一项为了善的生命道德事业,改善了边城的健康与发展状况。在实践这项道德使命的过程中,以妇女为主体的组织员工创造了一个不断进取的与国际公益理念接轨的"生命—环境",其中特别突出的是一些农村的HIV感染者妇女,她们以草根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公益事业,在奉献中体验到生命情动力本身的飞扬与实现,从而实践着一种生命伦理。通过这个道德人类学的探索,本文试图为公益组织的实践如何落到实处,以及社会变迁中人如何实践更美好的生活,提供一些经验的及理论的参照。
        This paper is an exploratory research of moral anthropology focused on the local practices of global NGOs.For over more than 10 years,Ruili Women and Children Development Center(the Center)in southwest border of China has developed itself into a NGO that adopts international practices and fosters a spirit of grassroots volunteer dedication.In this paper,two anthropologists' analytic framework of morality will be examined and the author's view on morality/ethics based on the above case study will be discussed in three aspects:morality as norm,morality as good deeds,and ethics as effect of life itself.The Center came into existence in response to the decline and uncertainty of local morality norm.Under such a condition,the Center alliances itself with the transnational global humanitarian ideas and practices to provide the much needed medical care for the sick in the region.In the process,the Center,mainly made of female members,has created a viable organization that is in tune with global NGO humanitarian concepts and practices and an army of devoted volunteers,especially among the HIV infected women,who have found new meanings and ethics in life.This study hopes to broaden our theoretical and experiential understanding of NGOs,and of how to meet the societal needs at the times of social change.
引文
阿甘本,乔.2017.什么是装置?[G]//论友爱.阿甘本,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28.
    阿伦特,汉娜.2014.反抗“平庸之恶”[M].陈联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安德森,本尼迪克特.2011.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散布与起源(增订版)[M].吴叡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德勒兹,吉尔.2006.德勒兹论福柯[M].杨凯麟,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德勒兹,吉尔.2016.德勒兹在万塞讷的斯宾诺莎课程(1978-1981)记录——1978年1月24日情动与观念[G]//生产第11辑:德勒兹与情动.汪民安、郭晓彦,主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3-22.
    德勒兹、加塔利.2010.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2):千高原[M].姜宇辉,译.上海书店出版社.
    迪尔凯姆,埃米尔.1996.自杀论[M].冯韵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方洪鑫.2018.命途与活法——全球艾滋事业下中国边城瑞丽的情动生命社会体[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傅果生.2010.失“神”的社区及其重建之道——瑞丽市帮养村景颇族毒品和艾滋病危害的成因及其对策[G]//景颇族研究(第二辑).云南省民族学会景颇族研究委员会,编.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41-153.
    福柯.1997.权力的眼睛——福柯访谈录[M].严锋,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福柯.2005.性经验史(增订版)[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福柯2010a.安全、领土与人口: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1977-1978[M].钱翰、陈晓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福柯.2010b.主体解释学: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1981-1982[M].佘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福柯.2011.生命政治的诞生:法兰西学院演讲系列,1978-1979[M].莫伟民、赵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郭景萍.2007.西方情感社会学理论的发展脉络[J].社会27(5):26-46.
    哈特.2016.情动何益?——《情动转向》前言[G]//生产第11辑:德勒兹与情动.汪民安、郭晓彦,主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00-103.
    李洲林、段一娟、排桂红、段连明、尹正留、杨忠桔.2006.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多部门合作开展艾滋病综合关怀干预模式的探索——瑞丽市对吸毒者/HIV感染者/AIDS病人综合关怀干预项目[J].卫生软科学(3):304-307.
    马苏米.2016.诞生于未来的情动现实——关于威胁的政治本体论[G]//生产(第11辑):德勒兹与情动.汪民安、郭晓彦,主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3-37.
    马瑛、李祖正、张开祥.1990.首次在我国吸毒人群中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3):184-185.
    潘航.2014.基于新城市主义的边境城市口岸区旅游空间重构研究——以瑞丽市姐告边境贸易区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邵京.2011.边疆,道德,治理:以感染性疾病的控制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12-22.
    沈海梅.2007.国际NGO项目与云南妇女发展[J].思想战线(2):116-123.
    斯宾诺莎.2009.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斯科特,詹姆斯C.2007.弱者的武器[M].郑广怀、张敏、何江穗,译,郭于华、郇建立,校.南京:译林出版社.
    王德威.2017.现代中国文论的“情·动·力”:论“兴”与“情”[R].北京大学中文系第五届“胡适人文讲座”第三讲.
    汪民安、郭晓彦,主编.2016.生产(第11辑):德勒兹与情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王名,编.2012.中国NGO口述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王鹏、侯钧生.2005.情感社会学:研究的现状与趋势[J].社会25(4):70-87.
    杨慧芳.2010.冲撞与演进:中国景颇社会百年探究[D].昆明:云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云南省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办公室,编著.2006.探索与突破——云南省中英项目艾滋病综合防治最佳实践[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张佩国、王文娟.2018.道德民族志的情境化实验[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24-132.
    Bohannan,Paul.1959.“The Impact of Money on an African Subsistence Econom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19(4):491-503.
    Comaroff,Jean and John L.Comaroff.1989.“The Colonization of Consciousness in South Africa.”Economy&Society 17(3):267-296.
    Derrida,Jacques.1992.Given Time:I.Counterfeit Money.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Ducey,Ariel.2007.“More Than a Job:Meaning,Affect,and Training Health Care Workers.”In The Affective Turn:Theorizing the Social,edited by Patricia Ticineto Clough and Jean Halley.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187-208.
    Escobar,Arturo.1995.Encountering Development: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Third World.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armer,Paul,Philippe Bourgois,Nancy Scheper-Hughes,Didier Fassin,Linda Green,H.K.Heggenhougen,Laurence Kirmayer,and Lo6c Wacquant.2004.“An Anthropology of Structural Violence.”Current Anthropology 45(3):305-325.
    Fassin,Didier.2001.“The Biopolitics of Otherness:Undocumented Foreigners and Racial Discrimination in French Public Debate.”Anthropology Today 17(1):3-7.
    Fassin,Didier.2007.“Humanitarianism as a Politics of Life.”Public Culture 19(3):499-520.
    Fassin,Didier.2011.Humanitarian Reason:A Moral History of the Present.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Fassin,Didier.2012.“Introduction:Toward a Critical Moral Anthropology.”In ACompanion to Moral Anthropology,edited by Didier Fassin.West Sussex:WilleyBlackwell:1-17.
    Foucault,Michel.1994.“Polemics,Politics,and Problematizations:An Interview with Michel Foucault.”In The Essential Works of Michel Foucault 1954-1984:Ethics,Subjectivity and Truth,edited by Paul Rabinow.New York:The New Press:111-119.
    Gsemyr,Hans J.2015.“Twenty Years of Mobilising around AIDS in China:The Main Actors and Influences behind Organisational Growth.”Asian Studies Review39(4):609-627.
    Hyde,Sandra Teresa.2007.Eating Spring Rice: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AIDS in Southwest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utz,Catherine and Geoffrey M.White.1986.“The Anthropology of Emotions.”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15):405-436.
    Maes,Kenneth.2012.“Volunteerism or Labor Exploitation?Harnessing the Volunteer Spirit to Sustain AIDS Treatment Programs in Urban Ethiopia.”Human Organization71(1):54-64.
    Quesada,James,Laurie K.Hart,and Philippe Bourgois.2011.“Structural Vulnerability and Health:Latino Migrant Laborers in the United States.”Medical Anthropology30(4):339-362.
    Robbins,Joel.2007.“Between Reproduction and Freedom:Morality,Value,and Radical Cultural Change.”Ethnos 72(3):293-314.
    Russ,Ann Julienne.2005.“Love’s Labor Paid for:Gift and Commodity at the Threshold of Death.”Cultural Anthropology 20(1):128-155.
    Sharma,Aradhana.2006.“Crossbreeding Institutions,Breeding Struggle:Women’s Empowerment,Neoliberal Governmentality,and State(Re)Formation in India.”Cultural Anthropology 21(1):60-95.
    Shih,Elena.2013.“Health and Rights at the Margins:Human Trafficking and HIV/AIDSAmongst Jingpo Ethnic Communities in Ruili City,China.”Anti-Trafficking Review(2):119-136.
    Teets,Jessica C.2015.“The Evolution of Civil Society in Yunnan Province:Contending Models of Civil Society Management in China.”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24(91):158-175.
    Thompson,Edward P.1971.“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English Crow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Past&Present(50):76-136.
    Zigon,Jarret.2009.“Within a Range of Possibilities:Morality and Ethics in Social Life.”Ethnos 74(2):251-276.
    1.这些基层社会组织的自称或他称还有“草根组织”“社区组织”“民间组织”等,在不同社会语境下有不同的语义指涉,后文有详细分析。
    2.十多年来,中心虽然曾有过个别男性员工,但一直以女性员工为主体,整个机构呈现出独特的女性意识,因此用“她们”来指称。
    3.与中心一样,小组虽曾有过个别男性成员,但一直以农村妇女为主体,因此也用“她们”。
    4.除了现中心主任、CDC主任等公众人物,以下均为化名。
    5.“李”是景颇族载瓦支常见的汉姓,对应的载瓦姓为“梅普”,载瓦姓和汉姓在当地生活中都很常用。李大哥的生命故事可参见笔者与乐施会合作提供给乐施会的个案故事材料《路一直都在》。此文被乐施会加以修改,2016年12月1日发布在其公众号上,参见:http:∥mp.weixin.qq.com/s/7GsrZrmWXSoOMG6FnNi-pw。
    6.“咩”为已生育了子女的傣族妇女常用名。本文对少数民族化名加以解说,若无特殊说明的则为汉族。
    7.景颇族一般被分成景颇、载瓦、浪速、茶山等4个支系,语言完全不同,相互之间甚至要靠汉话方言沟通。麻光是景颇族常见男子名字,“麻”是景颇名字中的常用缀词。
    8.“岩”是傣族长子取名。
    9.关于“装置”,可参考福柯(1997:181-198,2010a:5-64)、德勒兹(2006:24-45)对福柯的阐释与他自己的机器(machine)的用法(德勒兹、加塔利,2010:502-682),尤其是阿甘本(2017)对“装置”的扩大眼界的阐释与创作。
    10.在福柯看来,问题化与论辩术(polemics)相对。论辩术是用一种总体性的框架去评判对象,而问题化与之相反,总是从关注具体的社会、经济或政治过程中的要素开始,通过切身体验来展开思想的工作,并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案是怎样在具体特定的情境中被构造出来的可能性(Foucault,1994)。包括装置在内,本文对道德、伦理、情动力等概念的使用同样也是问题化的,或者说这些理论的本性就是问题化的,总在对某些特殊社会情境中的经验调查中展开。
    11.本文使用的公益圈子及学术圈子所称的全球艾滋事业、发展事业、援助事业、人道主义事业等词语中的“事业”一词可对应enterprise及undertaking,这两个词都有中世纪的基督教词源,指每日身体力行为主奉献;当然还可对应industry,这时则有现代的反思意味。
    12.本文所说的“艾滋事业”对应的英文是AIDS industry,是指在全球语境下,AIDS已经成为一个标志,一个“装置”,不只包括公共卫生的预防、治疗或治理,还有更多更复杂的社会力量和社会观念参与其中。
    13.这里的“情(动力)”与情感社会学或情感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完全不同,情感社会学将情感作为反映社会状况的对象和客体(王鹏、侯钧生,2005;郭景萍,2007),情感人类学则将情感视作一个群体的文化的相关表现项(Lutz and White,1986)。近年西方学界有一个affective turn,中文学界有人翻译成“情动转向”(哈特,2016),笔者则参照王德威(2017)的表述,将affect翻译为“情动力”,这更能体现德勒兹所阐释的斯宾诺莎的本体论。
    14.瑞丽对一些寻求另类消费和快感的人来说颇有吸引力,他们认为瑞丽是一个“法外的赌城”,同时在他们的刻板印象中当地尚未开发,当地人也不够开化,在那里可以找到渠道进行赌博、吸毒、赌石等违法的商业及消费冒险(Shih,2013:121)。
    15.瑞丽市CDC(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主任李洲林医生是中英项目在瑞丽的代理人,中英项目在瑞丽的功绩可参见基于他提供的材料而写成的“最佳实践”(云南省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办公室,2006:73-130;李洲林等,2006)。
    16.“生命-环境”指影响人的主体形成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往往可以经由情感调控,形成一种环境对主体的影响的环境权力(马苏米,2016)。
    17.中心的命名是一个颇有趣的问题,张琴主任在和笔者交流时也曾流露过苦恼,因为这个机构名称不太具有公益组织味道,反倒有几分政府单位色彩。外人很难一下子了解中心是做什么事务的机构。不过,机构或项目名称与官方风格的含混有时倒也能为其在农村开展活动提供便利(Sharma,2006)。受救助儿童会影响,妇女儿童是中心的主要项目对象但不限于此。至于“发展”(development)这个词,就更复杂了,第一世界对第三世界的发展项目、跨国发展机构的发展理念(一个批判,见Escobar,1995),与近代中国的发展观念,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话语中的发展观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当然完全不同,但也不能说没有交叉互涉之处。此中理念之辨析,以及中国政府、境外机构各自的发展实践值得继续深究。
    18.参见:http:∥www.savethechildren.org.cn/vision。
    19.关于儿童的年龄范围有不同的定义,中国的法律定义是14周岁以下,但救助儿童会参照的是国际标准,18周岁以下皆为儿童,因此,救助儿童会关注范围内的儿童包括汉语语境里的儿童和青少年。
    20.“破冰”,借助一个公益组织在给目标群体的培训活动中常见的词(其实一般的营利公司的团建活动也常见),地方公益组织首先被跨国机构破冰,然后他们又给项目对象破冰。
    21.西双版纳州妇女儿童心理法律咨询服务中心的龙思梅主任也是救助儿童会在中国地方培养的优秀公益人才,笔者曾在2016年1月跟随瑞丽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一行人前去景洪考察学习时领略过其风采,她和齐芳有类似的气质,这可能是因为都受救助儿童会的影响颇深。西双版纳的这个“中心”是在1995年世妇会后由英国救助儿童会培养创建的,是中国最早成立的六家妇女类公益组织之一(沈海梅,2007:121)。
    22.1995年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北京召开,是由联合国主办,全国妇联代表中国政府承办的政府间国际会议,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在华举办的联合国国际会议。作为世妇会平行会议的世界非政府组织妇女论坛同时举行,来自五大洲的三万多名非政府组织代表汇聚一堂,以“平等、发展、和平”为主题展开广泛讨论。中国国家主席在开幕致辞时首次提出“男女平等是社会发展的国策”。其实,这个会议能够在中国召开也经过了中国方面相当长时间的内部讨论和思想斗争的过程。为准备这次大会,北京市怀柔地区几乎完全重建了。有意思的是,在北京市政府对一般市民的动员宣传中,将非政府组织、世妇会与妓女游行、艾滋病联系在一起。大会暨论坛的成功举行,在中国公益组织发展史(尤其妇女类公益组织)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中国政府从此改变了对所谓非政府组织的态度,媒体开始使用“NGO”这个词汇,非政府组织开始进入社会公众的视野。中国妇联甚至宣称自身也是非政府组织。但这次里程碑式的会议尚未被更多研究,可参考一个对当时两位重要参与者的访谈(王名,2012:15-37),以上概述也来自该访谈。此外,也有学者做过关于中国艾滋类公益组织在21世纪最初十年来自境外项目大潮激励下的发展的回顾(Gsemyr,2015)。
    23.也因此和中心对接、交流、合作最多的中国政府部门,不仅有卫生系统,也有妇联系统。
    24.对参与式工作这个装置更多的阐述及经验分析可参见方洪鑫(2018:162-197)的相关研究。
    25.关于瑞丽的同伴小组的历史和Fernleaf在“爱之关怀”的指导下展开的实践的更多描述,参见方洪鑫(2018:138-161)的相关研究。
    26.乐施会的愿景是“无穷世界”,使命则包括综合项目手法、伙伴同行等,可参见:https:∥www.oxfam.org.hk/sc/vision.aspx。
    27.Cherish小组的实践及生命社会体的更多描述及分析可参见方洪鑫(2018:162-229)的相关研究。此外,一般的公益工作往往无法到达如此的境界,毕竟同伴之间的友爱有其独特境遇气氛,而一般的公益组织项目都深受项目制度的限制,他们需迎合项目资助方的要求,受项目规章条款的制约,所谓的参与式工作也只能在这样的框架限定下实行。
    28.马苏米(2016)的“生命-环境”通过负面情绪调控主体的低沉生命状态,因此也被本文沿用到艾滋病防治的“生命-环境”。另一方面,笔者也想创造性的运用“生命-环境”,即“生命-环境”也可以是积极的生产面向的,即一个装置(apparatus/dispositif)将一个生命捕获、生产为特定主体的环境组合。
    29.这里有一个有趣的事件是,在与昆明公益圈自及因“五一二”地震而兴起的四川北部公益圈子交流时,中心有时候会遭遇圈内的“歧视”,一些资源更多的公益组织会因性别而看不起她们,认为妇女不能成事。但更尖锐的伤害仍是艾滋歧视,比如,小组在2016年夏天带领同伴的子女去北川参加中国心夏令营,在饮食等方面遭遇了知道她们身份的主办方的区别对待。比起社会公众的不理解,这些来自公益圈内的其实更令人心寒,但中心仍能在每次交流回来后的例会上加以“吐槽”和批判反省后,继续满怀热忱地投入工作,这是人道主义理想在她们身上的浸润,是她们的值得敬佩之处。其实,这些妇女在边城瑞丽从事公益事业算是一项非常超前的工作了,正如木刀所说的,“中心是瑞丽最好的平台”,中心员工是时代的进步风暴之中的社会变迁中的中国边城的前沿探索者。就算在全国的公益圈子中,她们务实的参与式工作和她们对国际理念的体认而形成的道德氛围,要远胜于歧视、伤害她们的那些资源丰富的公益组织。
    30.随着中国大国崛起,瑞丽正是“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公益事业也要参与“一带一路”,于是现在瑞丽市妇女儿童发展中心有了不少政府项目,是去国境对面的木姐做救援、健康、发展项目,一时更有了机构的生存保障,但中心的性质不免发生了转变。从受国际组织支持而成长起来,到做中国政府的项目走出国门援助友国,其中的变迁不可不谓意味深长。
    31.木刀是一个景颇族载瓦支女性名字,具有“让她自己及姐妹健康强壮长大成人”的意思。
    32.应乐并非一个瑞丽傣族名字,而是笔者结合瑞丽傣族名字的发音特点和她本人的性格创造的一个化名。
    33.木刀的生命经验可参见方洪鑫(2018:97-133)的相关研究,尤其是她被齐芳的情志所感召而投入公益事业生成道德主体及伦理主体的部分。
    34.关于情动力的更深入具体的阐释参见方洪鑫(2018:99-107、120-124)的相关研究。
    35.与杜瑟(Ducey,2007)的研究比较后会发现,杜瑟描绘了纽约的医疗看护工成为新自由主义主体,低廉的薪资不再是她们的障碍,她们不只把工作视作一份工作(more than a job),还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培训产业(training industry)而不断获得自身的提高和充值,不断进行自我实现和自我增值。但必须注意到杜瑟描绘的纽约医疗看护工和瑞丽的草根志愿者之间的重要差异,主导那些看护工的仍然是投资的观念,他们预期在未来会得到回报,而对于草根志愿者来说,她们的价值体现在她们的生命和生活更深刻、更饱满的绽放本身。
    36.笔者在2015年11月认识她们的时候,张姐已经因身体原因离职。
    37.应乐的生命经验另见笔者与乐施会合作提供给乐施会的个案故事材料《把握生命的宽度》。
    38.如此“大道”从全球向地方的传递及实践,与过往福音使徒的传教实践(Jean Comaroff and John Comaroff,1989)颇有形式相类之处。
    39.当然,在一个作为规范/正常的道德更稳定的社会环境中,为善的道德动员仍然能够发生,如在作为规范的道德的边缘与暧昧的地带,或者由于一些原因冲突与伤害发生的情况中(如自然灾害导致的公益热潮)。更普遍的是,现代社会已经善于制造一些普遍性的紧急状况或特殊状况,比如,在前文公益组织及道德的理论阐释中曾提过的,当代公益组织呼吁整个地球都正处在一个环境崩坏的紧急状况中,所有人都应该为我们的大自然母亲而展开善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