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立诚”说的内在逻辑蕴涵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Wang Yangming’s Discussion on Li Cheng
  • 作者:王磊
  • 英文作者:Wang Lei;
  • 关键词:王阳明 ; 立诚 ; 致良知
  • 中文刊名:ZZXS
  • 英文刊名: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
  • 机构:大连理工大学哲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1-25
  • 出版单位:中国哲学史
  • 年:2019
  • 期:No.105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传统价值观变迁史”(14ZDB003);;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王阳明的格物新诠及其思想历程”(15YJC720024);; 辽宁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王阳明的良知思想及其当代价值”(L16CZX001)
  • 语种:中文;
  • 页:ZZXS201901020
  • 页数:7
  • CN:01
  • ISSN:11-3042/B
  • 分类号:96-102
摘要
在"致良知"话头之前,王阳明一度试图推"立诚"为学问头脑。基于"诚"字的诚切、真切、笃实等义,"立诚"说被赋予了成逻辑体系的思想蕴涵:其一,诚其必为圣贤之志向,以此确立人生方向和为学动力;其二,立其纯乎实理之诚体,此是圣人之为圣人的核心因素;其三,诚其好善恶恶之情感,此是为善去恶而恢复纯乎实理之诚体的直接动力;其四,实其为善去恶之行为,此是恢复纯乎实理之诚体而成就圣人人格的落实下手处。"立诚"说几乎将王阳明当时的学术理论和修养功夫尽数收摄在内。不过,"立诚"说不能直接表述知善知恶之明这个维度,因此,王阳明后来放弃了"立诚"话头,而转向了"致良知"头脑。
        
引文
① 本文中所标年份,均以《王阳明全集》所注年份为依据。偶有例外,则必在注释中详加说明。
    ② 王阳明:《文录》一,《王阳明全集》卷四,浙江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65页。凡以下引用均据该版本。
    (1)此书写作年代于通行本《王阳明全集》中并没有标示,但在明代施邦曜所编《阳明先生集要》一书中则标注为甲申年,即嘉靖三年。
    (2)朱熹:《四书集注》,岳麓书社,2004年,第119页。
    (3)杨伯峻、杨逢彬:《孟子译注》,岳麓书社,2009年,第213页。
    (4)钱穆先生认为王阳明乃“别出之儒”,而“别出之儒”“多喜凭一本或两本书,或凭一句或两句话作为宗主,或学的。”此一评论对于阳明而言可谓入木三分。见余英时:《钱穆与中国学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7页。
    (5)其实,王阳明的“立诚”说中也有曲折隐晦的知善知恶之明。他说:“心之于是非也,与圣人同。其有昧焉者,其心之于道,不能如口之于味、目之于色之诚切也,然后私得而蔽之”,即认为没有诚切的向道之志,私欲就容易遮蔽“与圣人同”的天然是非之心。相反,若向道之志诚切,则私欲无得而弊之,故“此志常立,神气精明,义理昭著。一有私欲,即便知觉,自然容住不得矣。”可见,王阳明本人并非不想在“立诚”说中容纳知善知恶之明的内涵,但他的思路也未免太过曲折了。而且,并不是诚切之志本身有知善知恶的功能,而是诚切之志使得是非之心不会受到遮蔽。那么,知善知恶的依然是是非之心本身,而“诚”在表达是非之心这一维度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因此,“立诚”说在涵摄知善知恶之明这一维度,确有天然缺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