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现代性转向与西方音乐的现代性转型刍议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Reorientation of Aesthetic Modernity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rnity of Western Music
  • 作者:袁利军
  • 英文作者:YUAN Lijun;
  • 关键词:现代性 ; 审美现代性 ; 现代主义 ; 反传统 ; 先锋派
  • 英文关键词:Modernity;;aesthetic modernity;;modernism;;anti-traditional;;the avant-garde
  • 中文刊名:XHYY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ghai Conservatory of Music
  • 机构:中央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 出版日期:2018-04-10
  • 出版单位: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年:2018
  • 期:No.151
  • 语种:中文;
  • 页:XHYY201802005
  • 页数:11
  • CN:02
  • ISSN:44-1132/J
  • 分类号:36-46
摘要
"现代"和"现代性"的概念其实并非20世纪的专利。19世纪中叶之后,审美现代性从隐性走向显性,对启蒙现代性形成对抗和批判,也在艺术领域掀起了现代主义文化运动的浪潮,具体表现为艺术的自律、转向自我以及对创作和实验中独创性的推崇等三个方面。而音乐也在这一浪潮下发生"现代性"转型,遗弃了传统西方哲学文化中的美和善,而注重对"真"的探寻。与此同时,审美现代性在20世纪的进程中还激发了现代主义、先锋派和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出现,进而使"现代性"这一概念展现出充满矛盾又内在关联的"多幅面孔"。
        The concepts of "modern"and "modernity"are not an invention of the 20~(th) century. After the middle 19~(th) century,the aesthetic modernity became dominant from receding and formed antagonism and criticism to the enlightenment modernity. It also launched a modernist cultural movement in arts,embodying the three aspects of self-discipline,turning to selfness,and preferring the creativeness in creation and experiment,and music transformed into"modernity"along this trend,abandoning the beautifulness and kindness in traditional wester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and focusing on the exploration of "truth". Meanwhile,the process of aesthetic modernity in the 20~(th) century also inspired the modernism,post-modernism,and avant-garde ideas and made the concept of "modernity"full of contradictions with various faces related internally.
引文
[1][德]彼得·比格尔:《先锋派理论》,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
    [2]李晓冬:《审美现代性视野中的西方音乐进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
    (1)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页。
    (2)[美]罗伯特·皮平:《作为哲学问题的现代主义---论对欧洲高雅文化的不满》,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0页。
    (1)[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47-48页。
    (2)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5页。
    (3)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页。
    (4)[美]罗伯特·摩根:《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陈鸿铎等译,杨燕迪等校,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第11页。
    (1)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页。
    (2)赵一凡:《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译本绪言,载[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4页。
    (3)[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30页。
    (4)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页。
    (5)赵一凡:《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译本绪言,载[美]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11页。
    (6)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8页。
    (7)[俄]斯茨勃尔斯基:《阿多诺的新音乐学哲学》,王才勇译,《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1989年第3期,第17页。
    (1)[德]W·沃林格:《抽象与移情---对艺术风格的心理学研究》“译者前言”,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15页。
    (2)顾丽霞:《现代西方哲学与现代主义艺术》,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68-69页。
    (1)[德]W.沃林格:《抽象与移情---对艺术风格的心理学研究》,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译者前言”,第5页。
    (2)[德]W.沃林格:《抽象与移情---对艺术风格的心理学研究》,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译者前言”,第9页。
    (3)[德]W.沃林格:《抽象与移情---对艺术风格的心理学研究》,王才勇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译者前言”,第9-10页。
    (4)参见[俄]康定斯基:《艺术中的精神》罗世平所作“序言”,李政文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页。
    (5)[奥]阿诺德·勋伯格:《音乐思想及其表现中的逻辑、技巧和艺术》,刘舒、金平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5年,第XIII页。
    (6)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50-51页。
    (1)[美]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李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2)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性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5-20页。
    (3)[美]罗伯特·摩根:《二十世纪音乐:现代欧美音乐风格史》,陈鸿铎等译,杨燕迪等校,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年,第20页。
    (1)英国理论家威廉·德拉伯金(William Drabkin)对泛调性的界定能够十分清晰地反映出这样的倾向:“依据于音程、旋律线、和声等因素中所蕴涵的调关系所建立起的广义的调中心感”,参见何宽钊:《20世纪西方现代和声审美的现代性》,《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年第4期,第34页。
    (2)何宽钊:《弥散的星丛与否定的表现---勋伯格无调性音乐中音高关系的哲学-美学运思》,《音乐探索》2013年第1期,第111-122页。
    (3)周宪:《文化表征与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80页。
    (4)[美]布里安·K·艾特:《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西方音乐文化与秩序的形而上学》,李晓冬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58页。
    (5)[美]布里安·K·艾特:《从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西方音乐文化与秩序的形而上学》,李晓冬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2年,第6页、第73页。
    (6)[德]阿多诺:《新音乐的哲学》,曹俊峰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年,第41-42页。
    (1)Adorno,Theodor:Quasi Una Fantasia:Essays on Modern Music.London:Verso books,1994,p.265.
    (2)Schoenberg,Arnold:Theory of Harmony.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8,p.10.
    (3)于润洋:《西方现代音乐哲学导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431页。
    (4)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4页。
    (5)杨燕迪:《音乐的“现代性”转型---“现代性”在20世纪前期中西音乐文化中的体现及其反思》,《音乐艺术》2006年第1期。
    (6)转引自陈鸿铎:《利盖蒂的结构思维特征、表现形式及其意义》,《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4期,第123页。
    (1)参见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286页。
    (2)参见[英]史蒂夫·吉尔斯:《先锋派、现代主义、现代性:理论综述》,载周韵主编:《先锋派理论读本》,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304页。
    (3)沈语冰:《现代艺术研究中的范畴性区分:现代主义、前卫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百家》2006年第4期,第35页。
    (4)[美]马泰·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幅面孔》,顾爱彬、李瑞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103页。
    (5)周宪:《审美现代性批判》,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293-294页。
    (1)[美]卡尔·休斯克:《世纪末的维也纳》,李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