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教育的边界意识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the Boundary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Education
  • 作者:王乐
  • 英文作者:Wang Le;
  • 关键词:社会教育 ; 边界 ; 边界意识
  • 英文关键词:social education;;boundary;;boundary consciousness
  • 中文刊名:NJSH
  • 英文刊名: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机构: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南京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379
  •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一般项目“西部城市边缘区失地农民的生存压力与教育支持研究”(17SZYB22);; 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招标课题“振兴乡村战略中的农村教育现代化研究”(VHA180004)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NJSH201905020
  • 页数:7
  • CN:05
  • ISSN:32-1302/C
  • 分类号:155-161
摘要
当社会行动者以特定方式塑造边界时,社会实体才得以出现。社会教育发展迟缓的根本原因在于边界意识缺乏引发的"失界"困境,即理论层面的"无界"和实践层面的"越界"。边界是一个系统终止以及该系统所处的环境开始的地方。它能够保证社会教育拥有稳定的"中心—边缘"结构,使社会教育保持差异化的教育特色。根据贺来的"人的解放"哲学观,社会教育的边界意识包括领域分化、有限性与相对性、自成目的性和自我限制性四重规定。基于此,社会教育的边界意识可以通过三个方面得以表达与呈现,即物理边界上构建社会教育的"场域分殊体系"、心理边界上建立社会教育的"身份自觉"以及社会边界上加强社会教育的"跨界合作"。
        Social entities can only emerge when actors in the society shape boundaries in specific manners. The essential reason for the developmental delay of social education lies in the dilemma of"lack of boundaries"caused by the lack of boundary consciousness,that is,"unbounded"in theory and "crossing boundaries"in practice. A boundary is a place where a system terminates and where the environment accommodating the system starts. A boundary can ensure that social education has a stable "center-edge"structure,and maintain the differentiated educational features of social education meanwhile. According to He Lai's philosophy of "emancipation of human being",the boundary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education includes four stipulations: domain analysis,limitation and relativity,auto-delicity and self-limitation. Finally,the boundary consciousness of social education can be expressed and presented in three aspects,they are,to construct the "field differentiation system"of social education on the physical boundary,to establish the "identity consciousness"of social education on the psychological boundary and to strengthen the "transboundary cooperation"of social education on the social boundary.
引文
(1)詹栋樑:《现代社会教育思潮》,(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3页。
    (2)(11)Abbott,A.Time Matters:on Theory and Method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1,p.265,p.263.
    (3)(8)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313、313页。
    (4)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5)(6)(7)(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6、201、200、62-63页。
    (10)皮埃尔·布迪厄:《实践感》,蒋梓骅译,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第15-17页。
    (12)皮埃尔·布尔迪厄:《科学之科学与反观性》,陈圣生、涂释文、梁亚红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13)皮埃尔·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李康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2页。
    (14)(15)(19)(22)(23)(25)(27)(30)贺来:《边界意识和人的解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118、116-117、117、117、118、118、135、115页。
    (16)蔺亚琼:《知识边界与学科建构:国学学科化的边界策略及其困境分析》,《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年第10期。
    (17)(24)梁福镇:《温克勒社会教育学之探究》,《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年第4期。
    (18)张明霞:《价值的边界意识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求实》2015年第2期。
    (20)米歇尔·福柯:《词与物---人文科学考古学》,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409-411页。
    (21)舒毅彪:《从边界意识看资产阶级“普世价值”的话语霸权》,《科学社会主义》2011年第6期。
    (26)罗恩·阿什克纳斯:《无边界组织》(第2版),姜文波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28)William Stanley,What Social Education Content is Most Important?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2(5):588-592.
    (29)刘旭东、马丽:《提升边界的渗透度:教育的实践性诉求》,《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
    (31)叶澜:《社会教育力:概念、现状与未来指向》,《课程·教材·教法》2016年第10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