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乡村聚落空间重构研究近今进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Progress of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Settlement in China
  • 作者:陈晓华 ; 赵婉艺
  • 英文作者:Chen Xiaohua;Zhao Wanyi;Collegeof Architectureand Planning;Anhui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Anhui Jianzhu University;
  • 关键词:乡村聚落 ; 空间重构 ; 研究进展 ; 中国
  • 英文关键词:Rural Settlement;;Spatial Reconstruction;;Research Progress;;China
  • 中文刊名:CZSF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zhou University
  • 机构:安徽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6-12-28
  • 出版单位:池州学院学报
  • 年:2016
  • 期:v.30;No.148
  • 基金:安徽建筑大学引进人才及博士启动基金项目(2016QD102)
  • 语种:中文;
  • 页:CZSF201606013
  • 页数:6
  • CN:06
  • ISSN:34-1302/G4
  • 分类号:50-55
摘要
乡村聚落空间重构是近年地理学、城乡规划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方向。本文基于城乡规划学科视角梳理近年我国乡村聚落空间形态重构的相关研究成果,从乡村聚落空间重构背景、乡村聚落空间分布、形态演变特征、影响因素、重构模式与体系等方面,归纳总结乡村聚落空间重构及其研究内容框架,并对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向进行展望。
        The rural settlement is the key research field and orientation of geography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in recent years.With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patial reconstruc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based on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spect, 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its research content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ckground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rural settlements,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reconstruction modes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makes a prospect of the main trend of future research.
引文
[1]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88.
    [2]金其铭.江苏农村聚落的规模与布局[J].建筑学报,1983(10):55-56.
    [3]李红波,张小林.城乡统筹背景下的空间发展:村落衰退与重构[J].改革,2012(1):148-153.
    [4]陈永林,谢炳庚.江南丘陵区乡村聚落空间演化及重构——以赣南地区为例[J].地理研究,2016(1):184-194.
    [5]邹利林,王建英.中国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4)59-68.
    [6]王勇,李广斌,王传海.基于空间生产的苏南乡村转型及规划应对[J].规划师,2012(4):110—114.
    [7]逯百慧,王红扬,冯建喜.哈维“资本三级循环”理论视角下的大都市近郊区乡村转型——以南京市江宁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5(12):43-50.
    [8]罗小龙,许骁.“十三五”时期乡村转型发展与规划应对[J].城市规划,2015(3):15-23.
    [9]许世光,魏立华.社会转型背景中珠三角村庄规划再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12(4):65-72.
    [10]张沛,杨欢,张中华.城乡一体化导向下西北地区县域乡村空间发展研究——以青海乐都县为例[J].华中建筑,2013(10):85-88.
    [11]李欣鹏.城乡一体化与城乡同质化思辨——城镇化背景下对乡村建设的思考[J].规划师,2013(S2):32-35.
    [12]石培基,李得发,李巍,王录仓.城乡一体化导向的村庄整治与布局规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4):147-152.
    [13]李平星,陈雯,孙伟.经济发达地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学报,2014(6):797-807.
    [14]张娟,王茂军.国内外农村空间多元化研究热点识别与推移[J].地理科学进展,2016(6):779-792.
    [15]赵晨.要素流动环境的重塑与乡村积极复兴——“国际慢城”高淳县大山村的实证[J].城市规划学刊,2013,03:28-35.
    [16]张京祥,申明锐,赵晨.乡村复兴:生产主义和后生产主义下的中国乡村转型[J].国际城市划,2014(5):1-7.
    [17]申明锐,张京祥.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J].城市规划,2015(1):30-34,63.
    [18]朱霞,周阳月,单卓然.中国乡村转型与复兴的策略及路径——基于乡村主体性视角[J].城市发展研究,2015(8):38-45,72.
    [19]韩非,蔡建明.我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重建[J].地理研究,2011(7):1271-1284.
    [20]冯应斌,杨庆媛.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效应研究评述[J].人文地理,2015(3):7-11.
    [21]梁发超,刘诗苑,刘黎明.近30年厦门城市建设用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及驱动机制分析[J].经济地理,2015(11):159-165.
    [22]王彬武,周卫军,马苏,等.湘南丘陵区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变化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1,9(6):89-92.
    [23]赵明月,彭建,刘焱序,等.基于高分遥感影像的滇西北村域景观格局演变——以大理市低丘缓坡山地开发区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5(12):3803-3810.
    [24]吴冬宁,李亚光,李四高.自然因素影响下密云县河西小流域居民点空间分布特点及人居适宜性特征[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6(4):129-136.
    [25]朱彬,张小林,马晓冬.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4):453-459.
    [26]蔡弘,黄鹂.农民集中居住满意度评价体系建构——基于安徽省1121个样本的实证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37-147.
    [27]马恩朴,李同昇,卫倩茹.中国半城市化地区乡村聚落空间格局演化机制探索——以西安市南郊大学城康杜村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6(7):816-828.
    [28]张璐,杜宏茹,雷加强,等.少数民族聚集区乡村空间重构的影响机理——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6(6):139-147.
    [29]吴云青,张文静,张再生,等.中心村集中居住区农民满意度及其敏感性分析——基于天津市216位农民的调查数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4):69-75.
    [30]孔艳芳,张海鹏,贾庆英.农民集中居住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山东省26个乡镇的调查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27-35.
    [31]王江,赵继龙,周忠凯.乡村聚落社区化进程中规划空间与自助空间协同共生的机制[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4(5):33-38+2.
    [32]段进,章国琴.政策导向下的当代村庄空间形态演变——无锡市乡村田野调查报告[J].城市规划学刊,2015(2):65-71.
    [33]杨忍,刘彦随,龙花楼,等.中国乡村转型重构研究进展与展望——逻辑主线与内容框架[J].地理科学进展,2015(8):1019-1030.
    [34]赵民,游猎,陈晨.论农村人居空间的“精明收缩”导向和规划策略[J].城市规划,2015(7):9-18,24.
    [35]周洋岑,罗震东,耿磊.基于“精明收缩”的山地乡村居民点集聚规划——以湖北省宜昌市龙泉镇为例[J].规划师,2016(6):86-91.
    [36]郑文升,姜玉培,罗静,等.平原水乡乡村聚落空间分布规律与格局优化——以湖北公安县为例[J].经济地理,2014(11):120-127.
    [37]张艳粉,刘科问,陈伟强.基于AHP和GIS的中心村建设选址研究——以巩义市西村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149-153.
    [38]谢正伟,李和平.论乡村的“精明收缩”及其实现路径[C]//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小城镇与农村规划),2014.
    [39]邹亚锋,刘耀林,孔雪松,等.加权Voronoi图在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中的应用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2(5):560-563.
    [40]樊天相,杨庆媛,何建,等.重庆丘陵地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以长寿区海棠镇为例[J].地理研究,2015(5):883-894.
    [41]马亚利,李贵才,刘青,等.快速城市化背景下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变迁研究评述[J].城市发展研究,2014(3):55-60.
    [42]潘菲,杨庆媛,樊天相,等.基于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的县域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研究——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5(8):89-97.
    [43]庄至凤,姜广辉,何新,等.基于分形理论的农村居民点空间特征研究——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15(9):1534-1546.
    [44]唐承丽,贺艳华,周国华.基于生活质量导向的乡村聚落空间优.
    [45]李君,陈长瑶.生态位理论视角在乡村聚落发展中的应用[J].生态经济,2010(5):29-33.
    [46]王成,费智慧,叶琴丽,等.基于共生理论的村域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14(3):205-214,294.
    [47]张玉芳,邢天河.县域村庄空间布局优化的探索和实践——以河北省武安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规划为例[J].城市规划,2009(11):88-92.
    [48]贺艳华,唐承丽,周国华.论乡村聚居空间结构优化模式:RROD模式[J].地理研究,2014,33(9):1716-1727.
    [49]杜相佐,王成,蒋文虹,等.基于引力模型的村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研究——以整村推进示范村重庆市合川区大柱村为例[J].经济地理,2015(12):154-160.
    [50]陈晓华.乡村转型与城乡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51]赵思敏,刘科伟.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体系重构模式研究——以咸阳市为例[J].经济地理,2013(8):121-127.
    [52]邹利林,王占岐,王建英.山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与优化[J].中国土地科学,2012(9):71-77.
    [53]关小克,张凤荣,刘春兵,等.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特征及优化布局研究[J].资源科学,2013(3):536-544.
    [54]孙建欣,吕斌,陈睿,等.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村庄体系空间重构策略——以怀柔区九渡河镇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12):75-81,107.
    [55]王成,费智慧,叶琴丽,等.基于共生理论的村域尺度下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策略与实现[J].农业工程学报,2014(3):205-214,294.
    [56]刘建生,郧文聚,赵小敏,等.农村居民点重构典型模式对比研究——基于浙江省吴兴区的案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3(2):46-53.
    [57]刘建生,党昱,曹佳慧,等.农户利益导向的居民点重构模式研究——以江西省赣县大都村为例[J].中国土地科学,2015(7):73-80.
    [58]杨庆媛,潘菲,李元庆.城镇化快速发展区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构路径及模式研究——重庆市长寿区实证[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0):1-8.
    [59]朱彬,张小林,马晓冬.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4):453-459.
    [60]谢保鹏,朱道林,陈英,等.基于区位条件分析的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J].农业工程学报,2014(1):219-22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