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创新与消费升级: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的经验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Consumption Upgrade: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
  • 作者:孙早 ; 许薛璐
  • 英文作者:SUN Zao;XU Xue-lu;Schoo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 关键词:自主创新效应 ; 技术吸收效应 ; 消费结构高级化 ; 总消费增长率 ; 高质量发展
  • 英文关键词:innovation effect;;technology absorption effect;;consumption structure upgrade;;total consumption growth rate;;high-quality development
  • 中文刊名:GGYY
  • 英文刊名:China Industrial Economics
  • 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7-18 11:58
  • 出版单位:中国工业经济
  • 年:2018
  • 期:No.364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以企业为主体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机制研究”(批准号11BJY00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公司成长与现代产业的演进”(批准号NCET-11-0429)
  • 语种:中文;
  • 页:GGYY201807006
  • 页数:19
  • CN:07
  • ISSN:11-3536/F
  • 分类号:100-118
摘要
新时期的中国经济在保持"稳中趋好"增长势头的同时,也暴露出以"产能过剩"和"供给缺口"并存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性问题。能否通过产业自主创新实现"持续改进生产技术(方法)、提高产品质量、有效填补‘供给缺口’,促进消费升级"则是新时期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在Ngai and Pissarides(2007)基础上引入不同产业部门自主创新效应和技术吸收效应,刻画了二者影响一国消费结构高级化和总消费增长率的作用机理,同时考察了劳动配置效率改善可能产生的影响。本文证明,提升高端(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效应是推动总消费增长和消费结构改善的关键因素。若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吸收能力不变,不同生产部门间劳动力配置改善与否不会对总消费增长率产生影响。产业创新则是通过产出结构高级化这一中介效应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本文具有深刻的政策含义: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若无进一步产业创新支撑,要素配置效率改善带来的净收益增长空间将快速收窄,只有坚定推行以诱导产业(企业)自主创新为核心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使消费升级,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In the new era, the Chinese economy has maintained the momentum of "steady growth". However,it has also exposed the structural problems that are characterized by the coexistence of "overcapacity" and "supply gap". Whether or not the companies can achiev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methods),improvement of product quality, effective filling of the "supply gap" to promote consumption upgrade" through industrial innovation is the key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China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Ngai and Pissarides(2007),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nnovation effect and technology absorption effect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sectors, and describes the mechanisms that affect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total consumption growth of a country, and further examines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improvement of labor allocation efficiency on total consumption growth. This paper proves that enhancing the innovation effect of high-tech industries is a key factor in promoting total consumption growth and improving consumption structure. If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technology absorptive capacity are not changed, whether or not the labor allocating among different production departments will not have an impact on the total consumption growth rate. Industrial innovation promotes the upgrading of the consumption structure through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the promotion of output structure. This article has profound policy implications: As China's economy enters a new era, if there is no further support of industrial innovation, the economic growth brought about by the improvement of factor allocation efficiency will quickly decrease. Only by resolutely implementing the 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s that induce industrial(enterprise)innovation, and realizing consumption upgrading we can truly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引文
[1]范红忠.有效需求规模假说、研发投入与国家自主创新能力[J].经济研究,2007,(3):33-44.
    [2]方福前,孙文凯.政府支出结构、居民消费与社会总消费——基于中国2007—2012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J].经济学家,2014,(10):35-44.
    [3]黄群慧.论中国工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工业经济,2016,(9):5-23.
    [4]吕冰洋,毛捷.高投资、低消费的财政基础[J].经济研究,2014,(5):4-18.
    [5]温忠麟,叶宝娟.中介效应分析:方法和模型发展[J].心里科学进展,2014,(22):731-745.
    [6]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7]周密,刘秉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什么是必由之路?——中国式产能过剩的经济学解释[J].经济研究,2017,(2):67-81.
    [8]朱平芳,徐伟民.政府的科技激励政策对大中型工业企业R&D投入及其专利产出的影响——上海市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3,(6):45-53.
    [9]Acemoglu,D.,and J.Linn.Market Size in Innovation: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4,119(3):1049-1090.
    [10]Alvarez-Cuadrado,F.,and M.Poschke.Structural Change Out of Agriculture:Labor Push Versus Labor Pull[J].American Economic Journal:Macroeconomics,2011,3(3):127-158.
    [11]Bernard,A.B.,J.Eaton,J.B.Jensen,and S.Kortum.Plants and Productivity in International Trade[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4),1268-1290.
    [12]Coe,D.T.,and E.Helpman.International R&D Spillover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3,39(5):859-887.
    [13]Dollar,D.,and A.Kraay.Spreading the Wealth[J].Foreign Affairs,2002,81(1):120-133.
    [14]Grossman,G.M.,and E.Helpman.Quality Ladders in The Theory of Growth[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1):43-61.
    [15]Hsieh,C.T.,and P.J.Klenow.Misallocation and Manufacturing TFP in China and India[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2009,124(4):1403-1448.
    [16]Kongsamut,P.,S.Rebelo,and D.Xie.Beyond Balanced Growth[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2010,68(4):869-882.
    [17]Ngai,L.R.,and C.A.Pissarides.Structural Change in a Multisector Model of Growth[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7,97(1):429-443.
    [18]Romer P.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NBER Working Paper,1990,98(98):71-102.
    [19]Solow R.M.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1):65-94.
    [20]Toole A.A.The Impact of Public Bas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 Innovation:Evidence from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J]Research Policy,2012,41(1):1-12.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中国经济结构已出现重大变革,应“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求平衡”。
    (2)最终居民消费额取自国家统计局,进口消费额增加值数据取自OECD数据库(折算为人民币),依据2000年为基期的消费者物价指数(CPI指数)换算为实际值。2008年之前,进口消费品占比上升至61.77%,2008年之后有所回落但依旧高于40%。
    (3)该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并依据2000年为基期的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换算为实际值。其中,高端(高技术)产业的具体划定标准在后文数据处理部分将详细描述。
    (4)在一般均衡条件下,总产出增长率、技术进步率和总消费增长率均相等。
    (1)消费结构高级化指创新产品消费额与基础产品消费额的比例,后文将详细论述。
    (1)此处暗含的基本假定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基础产品生产中不存在显著技术差异,但发达国家创新品技术水平高于发展中国家,故发展中国家仅进口其创新(高技术)产品。
    (1)感谢匿名审稿人提出的建议,本文在开放经济情形下讨论了消费者的消费选择问题及其对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这一问题对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但遗憾的是,受数据可得性限制,作者无法在经验分析阶段很好地引入进口产品消费,故在后文分析中仅集中讨论产品自主创新效应和技术吸收效应对本国消费结构的影响。从理论分析看,进口创新产品消费虽不会对假说1的核心结论造成实质性影响,但也必须承认舍弃度量进口消费品会对估计系数绝对值的大小产生部分影响。同时,舍弃度量进口消费品也无法准确测度进口消费量增减在消费结构变化中的作用。若数据可获得,这可成为本文在未来进一步拓展的方向。
    (2)由一般均衡理论可知,稳态时消费、资本和产出的增长率均为人均水平。由于本文设定了总劳动力为1且无外生增长的特征,故总消费、总资本和总产出的增长率与人均水平一致。
    (1)若设定μ=0,则与Ngai and Pissarides(2007)模型结论一致。
    (1)为与国家产业分类名称一致,本文在后面实证分析中均以高技术产业代表创新产品部门,低技术产业代表基础产品部门。具体的产业划分标准在后文详述。
    (2)本文控制货物进出口水平是为了更好地控制进口消费的可能影响。
    (3)与(14)式一致,本文劳动配置效率(Labor)为低技术产业就业占比,该值越低,表明劳动力配置效率越高。
    (1)《中国统计年鉴》分别给出了农村家庭和城镇家庭的实物类消费和非实物类(服务类)消费的数据,本文根据理论分析,首先剔除了各年服务类消费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扣除了家庭人均全年食品消费支出。最终,总消费保留了衣着支出和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其中,家庭设备及服务支出中无法将其服务支出剥离,故本文未对该数据做进一步的处理。考虑到家庭设备支出中的服务费用相对于家庭设备实物购买费用来说占比较小,可以认为该统计方式不会对本文实证结果产生较大影响。
    (2)由理论分析可知,消费结构高级化是扣除实物消费后的指标,本文将直接用工业数据进行量化,与理论一致。
    (3)《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医药制造业的部分子门类也属于高技术产业。但本文没有将医药制造业划在高技术产业范围内,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医药制造业产品具有消费特殊性。人们选择购买该类产品不是出于对该类产品技术的追求,而是出于自身所患病症的要求。故本文认为医药制造业虽部分属于高技术产业范畴,但并不符合本文理论模型中技术创新对消费影响的因果关系。二是各省份统计年鉴无法对医药制造业内子门类做进一步细分。传统中医药等类别的制造业并不符合高技术产业的界定。
    (4)在整理各份省分行业数据过程中,本文删除了其他采矿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废弃资源和废旧材料回收加工业,并将2012年后汽车制造业和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及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合并为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将2012年前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合并为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经过处理,最终保留了35个二位码行业。
    (1)由于2017年各省份投入产出表未发布,为了避免2012年后消费占比关系发生较大变化,而该变化无法通过估计准确捕捉,故在收集处理消费结构高级化的数据过程中舍去了2012年之后的数据,仅保留了2002—2012年数据。
    (2)考虑到许多省份、年份中采矿业的总产出数据和最终消费数据不全,且采矿业消费占比很小,故本文在计算消费结构时没有包含采矿业消费。
    (3)具体处理过程如下:本文直接选取了相关年份各行业居民最终消费的数据,并根据上文划分的高技术产业、低技术产业标准进行加总,进而得出了1995—2014年消费结构高级化指标。
    (4)本文认为总就业人数中满足人们最基本生存需求的粮食支出在就业方面可直接和第一产业对应,但第一产业就业人数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就业人数在口径上并不能直接连接,故选择了二者相乘的方式。
    (5)部分年份没有相应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支出数据,本文用其他年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大中型工业企业总产值的平均比例关系近似获得这些年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R&D支出数据。
    (6)研发存量的计算公式为:Inoit=R&Dflowit+nΣj=1(1-δ)j R&Dflowit-j,其中,研发折旧率δ取20%。
    (7)《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获取和技术改造经费中包含了国外技术引进经费支出,可以和本文理论部分对应。在该变量的处理过程中,本文没有区分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而是将全部工业的技术获取、改造经费纳入技术吸收指标。主要原因是,在理论分析中,高技术产业本身的技术水平和溢出程度对低技术产业有影响,故在对技术吸收效应进行数据处理时不再刻意区分高、低技术产业,反映各省份全部的技术吸收水平。
    (1)教育支出和医疗支出实际值由其名义值用以2000年为基期的GDP平减指数平减获得。
    (2)限于篇幅,作者未列出变量统计描述的表格。可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www.ciejournal.org)下载。
    (3)鉴于宁夏、新疆和山西三省份分行业总产值数据缺失较多,导致本文在计算消费结构高级化指标时出现了明显有悖常理的异常值。故在对消费结构高级化指标进行统计时剔除了宁夏、新疆和山西三省份的数据。
    (4)本文还进一步利用数据的特征事实初步考察了三个假说的有效性。若读者感兴趣,可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www.ciejournal.org)下载。
    (5)若被解释变量的测量误差与解释变量无关,估计结果依然是一致的。
    (1)本文还用2SLS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其结果与两步最优GMM法接近。
    (2)从相关性检验可以看出,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ln Hedu)与自主创新效应(ln Ino_h)相关系数为0.78***;与技术吸收效应(ln Abs)相关系数为0.88***;与消费结构高级化(Constru1)相关系数为0.07,P值为0.21,统计上不相关。
    (3)首先,本文对各变量的单位根进行了ADF检验,证明了各变量一阶差分平稳。随后,本文对协整秩和对应的VAR滞后阶数进行了确定。协整秩确定为1,VAR滞后阶数确定为2。
    (4)在时间序列中,由于样本量过少,本文仅加入了资本累计水平(lnk)、货物进口水平(ln Import)、城镇化(Urb)和居民可支配收入(ln Inc)四个核心控制变量,避免更多控制变量间可能的相关性对结果的干扰。
    (5)以工业企业口径统计的自主创新效应(ln Ino_I)在实证分析中系数不显著,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口径能更好地反映中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1)大量理论和实证研究均就要素配置改善(扭曲)对经济发展或收入的影响展开分析(Hsieh and Klenow,2009)。从目前来看,还未有文献讨论收入变化对劳动跨部门配置的可能影响,故本文认为收入变动对劳动配置效率改善是外生的具有一定合理性。
    (2)此时居民可支配收入(ln Inc)为总消费(ln Com)的工具变量。
    (3)虽然第一列结果没有通过5%的Hansen J检验,但各列回归结果较为接近,可以认为该结果是稳定可信的。
    (1)本文也对ln Ino_I指标进行了实证检验,虽系数符号符合理论预期,但总体上表现出更低的显著水平。说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中的产业更符合原始创新的定义,能更好地与理论预期吻合。
    (2)这里之所以采用FE模型而未采用GMM模型,主要考虑到从理论分析看,均衡条件下(消费增长率恒定不变)劳动配置依然会朝着高级化方向转变,说明消费增长率不会对劳动配置产生反向因果关系。故本文可以认为劳动配置效率改善对总消费增长率来说是外生的。
    (1)第(7)列中劳动配置效率系数依然存在10%的显著性,可能原因是工业统计口径不能准确地反映高技术产业特征。ln Ino_h和ln Abs系数在FE模型中虽不显著,但符号与GMM模型一致,基本符合理论预期。
    (2)本文稳健性检验中选用的空间权重矩阵为0、1矩阵,即相邻省份权重为1,不相邻省份权重为0
    (3)限于篇幅,未列出稳健性检验的表格。可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www.ciejournal.org)下载。
    (1)虽然产业自主创新效应还会通过技术溢出方式对低技术产业产出产生影响,但影响程度远低于高技术产业产出水平。故本文仅考察高技术产业产出水平对总消费的影响,以更好地反映产业自主创新的内容。
    (2)总效应模型与(15)式一致,不再重复列出。
    (3)依然采用两步最优GMM法控制内生性。检验结果可在《中国工业经济》网站(http://www.ciejournal.org)下载。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