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纪录片对“生态美”阐释的转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林玉箫
  • 关键词:纪录片 ; 生态美 ; 生态审美观
  • 中文刊名:ZGDD
  • 英文刊名:China Television
  • 机构:中国传媒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6-15
  • 出版单位:中国电视
  • 年:2019
  • 期:No.400
  • 语种:中文;
  • 页:ZGDD201906005
  • 页数:5
  • CN:06
  • ISSN:11-2750/J
  • 分类号:22-26
摘要
我国纪录片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阐释上经历了从"观赏自然"到"征服自然"再到"亲近自然"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了对"生态美"阐释的转变。生态美是充盈的生命力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谐之美,它的本质是生命之间的"关联"和"共感",我国纪录片在对生态美的不断追寻和阐释中完成了从"对象"到"关系"、从"祛魅"到"复魅"的转变,并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纪录片的生态审美观。
        
引文
(1)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2)“如画美”(Pic turesque)是威廉·吉尔平(William Gilpin)在1782年《对怀河和南威尔士若干地区的观察》中引入的一种审美理想。如画美的本意是指某种风景适合入画,即“美得像画一样”(Pretty as a Picture),如画美需要与另外两种审美理想联系起来理解:美丽和崇高的。
    (3)环境美学与自然美学的开创者罗纳德·赫伯恩(Ronald Hepburn)在其1966年发表的文章《当代美学及自然美的遗忘》中有关于“自然美”(Natural Beauty)是一种实体美的表述,转引自艾伦·卡尔松(Allen Carlson):《环境美学:自然、艺术与建筑的欣赏》,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4)原文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引自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95页。
    (5)原文为:“‘泰,小往大来。吉,亨。’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引自杨天才、张善文译注:《周易》,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115页。
    (6)原文为:“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引自方勇译注:《庄子》,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343页。
    (7)氯乙烯(C2H3Cl)应用于高分子化工,醋酸乙烯(C4H6O2)用于合成维尼纶、粘结剂和涂料工业,它们的生产都需要使用含汞(Hg)的催化剂。
    (8)[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96-97页。
    (9)[德]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303页。
    (10)人类中心主义是源于西方的一种哲学思想,指以人为中心,人处于支配和统治的地位,自然处于被支配和统治的地位,人与物的关系是不平衡的关系。详见张世英:《哲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42页。
    (11)“技术美”是大工业时代下各种工业产品以及人的整个生存环境的美,技术美不同于艺术美,它不能撇开产品的使用功能去追求纯粹的精神享受,技术美的核心是功能美,即产品的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有机统一。详见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4-318页。
    (12)达摩克利斯之剑的说法来自古希腊传说,指拥有强大的力量但随时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以至于末日降临。
    (13)“生态文明”于2007年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被首次提出,原文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