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2011年以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eview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search since 2011
  • 作者:米善军
  • 英文作者:Mi Shanjun;
  • 关键词:中国环境史 ; 研究综述 ; 实证研究 ; 学科交融
  • 中文刊名:PYH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oyang Lake
  • 机构:云南大学历史与档案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3-30
  • 出版单位:鄱阳湖学刊
  • 年:2018
  • 期:No.53
  • 基金:第二批“云岭学者”培养项目“中国西南边疆发展环境监测及综合治理研究”(201512018);; 云南大学服务云南行动计划项目“生态文明建设的云南模式研究”(KS161005)
  • 语种:中文;
  • 页:PYHX201802015
  • 页数:11
  • CN:02
  • ISSN:36-1307/C
  • 分类号:117-126+130
摘要
2011年以来,中国环境史研究在理论、方法、实践等方面成果丰富,对各领域的研究均有不同程度的推进,尤其是在学术渊源、研究方法、文献史料等方面的理论研究颇为深入,同时在环境思想史、水环境变迁、海洋环境史、断代环境史等方面进展突出。系统总结这一时期的新成果,有助于环境史学习者与研究者了解环境史研究的新动态。
        Since 2011, the study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history has made a great many achievements in theory, method, and practice. With the deepening research in various fields, especially in the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academic origin, research methods and study of historical literature, etc., the environmental history research has witnessed faster progress in aspects such as the history of environmental thought, the change of water environment, the history of marine environment, the dynastic history of environment and so on. A systematic summarization of the new achievements since 2011 will help environmental history learners and researchers understand the new developments in environmental history.
引文
(1)2011年之前环境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参见以下综述:张国旺:《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03年第3期;佳宏伟:《近十年来生态环境变迁史研究综述》,《史学月刊》2004年第6期;包茂宏:《中国的环境史研究》,《环境与历史》2004年第4期;高凯:《20世纪以来国内环境史研究的述评》,《历史教学》2006年第11期;汪志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生态环境史研究综述》,《历史教学》2006年第11期;王利华:《中国生态史学的思想框架和研究理路》,《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陈新立:《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史学理论研究》2008年第2期。
    (2)2011年以来中国环境史学界推出的论文集著作:梅雪芹:《环境史研究叙论》,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1年;戴建兵:《环境史研究》(第1辑),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年;田丰、李旭明:《环境史: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叙述历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年;王利华:《徘徊在人与自然之间:中国生态环境史探索》,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包茂宏:《环境史的起源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夏明方:《新史学(第六卷):历史的生态学解释——世界与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王星光:《中国农史与环境史研究》,郑州:大象出版社,2012年;王利华:《中国环境史研究:理论与探索》(第2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3年;戴建兵:《环境史研究》(第2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侯甬坚:《中国环境史研究:历史动物研究》(第3辑),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年;杨朝飞:《中国环境史研究:理论与研究》(第4辑),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年;钞晓鸿:《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夏明方、侯深:《生态史研究辑刊》(第1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3)赵九洲:《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误区与应对方法》,《学术研究》2011年第8期。
    (1)梅雪芹:《上下左右的历史》,《光明日报》2011年12月1日。
    (2)满志敏:《全球环境变化视角下环境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思想战线》2012年第2期。
    (3)王利华:《天地生民——关于中国环境史学理、架构的几点思考》,戴建兵:《环境史研究》(第2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
    (4)焦润明:《环境史学论要》,《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5)周琼:《定义、对象与案例:环境史基础性问题再探讨》,《云南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
    (6)周琼:《中国环境史学科名称及起源再探讨——兼论全球环境整体观视野中的边疆环境史研究》,《思想战线》2017年第2期。
    (7)杨文春:《近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以若干学理探讨为中心》,《鄱阳湖学刊》2016年第2期。
    (8)戴建兵:《也谈中国环境史研究的学术史》,戴建兵:《环境史研究》(第1辑),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年。
    (9)钞晓鸿:《环境史:学科的交融与侧重》,《读书》2011年第11期。
    (10)包茂宏:《环境史学的起源与发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57—162页。
    (11)王利华:《中国环境史学的发展前景与当前任务》,《光明日报》2012年10月11日。
    (12)周琼:《中国环境史学科名称及起源再探讨——兼论全球环境整体观视野中的边疆环境史研究》,《思想战线》2017年第2期。
    (1)张伟然:《环境史研究的核心价值》,《中华读书报》2012年6月20日。
    (2)侯甬坚:《历史地理学、环境史学科之异同辨析》,《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3)韩昭庆:《历史地理学与环境史研究》,《江汉论坛》2014年第5期。
    (4)夏明方:《历史的生态学解释——21世纪中国史学的新革命》,夏明方:《新史学(第六卷):历史的生态学解释——世界与中国》,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第26—27页。
    (5)李玉尚:《从计量看环境史研究手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3月24日。
    (6)周琼:《环境史多学科研究法探微——以瘴气研究为例》,《思想战线》2012年第2期。
    (7)钞晓鸿:《深化环境史研究刍议》,《历史研究》2013年第3期。
    (8)钞晓鸿:《中国环境史研究前沿与展望》,《历史研究》2015第6期。
    (9)王利华:《生态史的事实发掘与事实判断》,《历史研究》2013年第3期。
    (10)方万鹏:《自然科学方法运用于历史研究的可能与限度——以环境史为中心的几点思考》,《学术研究》2011年第8期。
    (11)焦润明:《环境史论要》,《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
    (12)杨伟兵:《从区域视角深化西南环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月6日。
    (13)赵九洲:《环境史的“环境”问题》,《鄱阳湖学刊》2012年第1期。
    (14)赵九洲:《环境史的微观转向——评〈人竹共生的环境与文明〉》,《中国农史》2015年第6期。
    (1)周琼:《环境史史料学刍论——以民族区域环境史研究为中心》,《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2)周琼:《虚妄与存在:青铜图像与先秦环境史研究》,蓝勇:《中国图像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32—33页。
    (3)李金玉:《周代生态环境的考古分析》,《中原文物》2012年第3期。
    (4)李金玉:《先秦古简与生态环境史研究》,《中原文物》2013年第1期。
    (5)方万鹏:《〈析津志〉所见元大都人与自然关系述论——兼谈环境史研究中的地方史志资料利用》,《鄱阳湖学刊》2016年第6期。
    (6)周飞:《清代云南禁伐碑刻与环境史研究》,《中国农史》2015年第3期。
    (7)陈全黎:《中国环境史的史料问题——以〈大象的退却〉为中心》,《史学理论研究》2016年第3期。
    (8)王锋、戴建兵编:《滹沱河史料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9)史红霞、戴建兵编:《滏阳河史料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年。
    (10)谭徐明编:《清代干旱档案史料》,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
    (11)于福江、董剑希等编:《中国风暴潮灾害史料集(1949—2009)》,北京:海洋出版社,2015年。
    (1)赵九洲:《论环境的复古主义》,《鄱阳湖学刊》2011年第5期。
    (2)赵九洲:《中国环境史研究的认识误区与应对方法》,《学术研究》2011年第8期。
    (3)侯甬坚:《“环境破坏论”的生态史评议》,《历史研究》2013年第3期。
    (4)赵九洲:《衰败论:中国环境史的误判及其评析》,《鄱阳湖学刊》2016年第2期。
    (5)赵九洲、马斗成:《深入细部:中国微观环境史论纲》,《史林》2017年第4期。
    (6)刘向阳、魏亚茹:《环境史叙事范型演变路径的追溯与反思》,《史林》2017年第2期。
    (7)程鹏立:《环境史与环境社会学的比较与借鉴:一个可能的分析框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5期。
    (8)周琼:《中国环境史学术话语权学科建立初探》,《“第十届历史学前沿论坛”论文集》,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12月。
    (9)王利华:《从环境史看生态文明建设的“知”与“行”》,《人民日报》2013年10月27日。
    (1)钞晓鸿:《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史——中国环境史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屏障与安全:云南生态文明区域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高端学术论坛”论文集》,云南大学、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2016年12月。
    (2)梅雪芹:《环境史研究与当前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河北学刊》2011年第1期。
    (3)周琼:《环境史视域中的生态边疆研究》,《思想战线》2015年第2期。
    (4)包茂宏:《从环境史到新全球史》,《光明日报》2011年12月1日。
    (5)王利华:《全球史与环境史的交集》,钞晓鸿:《环境史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97—110页。
    (6)费晟:《环境史研究的全球化与“南方视角”问题》,《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9期。
    (7)赵杏根:《中国古代生态思想史研究》,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8)李金玉:《周代生态环保思想的历史文化渊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9)李文琴:《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思想基础——基于先秦两汉时期的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期。
    (10)陈业新:《中国环境史中的儒家生态意识》,《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9月5日。
    (11)傅洁茹:《孙中山环境思想探析》,《安徽史学》2011年第6期。
    (1)李志英:《民国时期范旭东企业集团的环境意识与实践》,《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2)候甬坚:《中国环境史研究(第3辑):历史动物研究》,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4年。
    (3)王建革:《松江鲈鱼及其水文环境史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第5期。
    (4)王子今:《龟兹“孔雀”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5)夏炎:《转凶为吉:环境史视野下的古代喜鹊形象再探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6)夏炎:《“附会”与“诉求”:环境史视野下的古代雁形象再探》,《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3期。
    (7)冯广平:《秦汉上林苑植物图考》,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8)王利华:《人竹共生的环境与文明》,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
    (9)王建革:《水乡生态与江南社会(9—20世纪)》,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10)王建革:《江南环境史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年。
    (11)张崇旺:《论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1)张崇旺:《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变迁与水事纠纷研究(1127—1949)》,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6年。
    (2)钟声、杨乔:《洞庭湖区生态环境变迁史(1840—2010)》,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
    (3)梁志平:《水乡之渴:江南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1840—1980)》,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
    (4)余新忠:《医疗史研究中的生态视角刍议》,《人文杂志》2013年第10期。
    (5)余新忠:《浅议生态史研究中的文化维度——基于疾病与健康议题的思考》,《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
    (6)万振凡、万心:《环境史视野下的20世纪鄱阳湖区血吸虫病史研究》,《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7)李化成,沈琦:《瘟疫何以肆虐?——一项医疗环境史的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第3期。
    (8)张萍:《环境史视域下的疫病研究:1932年陕西霍乱灾害的三个问题》,《青海民族研究》2014年第3期。
    (9)周琼:《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环境史重构下的灾害》,《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7月9日。
    (10)周琼:《环境史视野下中国西南大旱成因刍论——基于云南本土研究者视角的思考》,《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11)苏有全、李风华:《清代至民国时期河南灾害与生态环境变迁研究》,北京:线装书局出版社,2011年。
    (12)焦润明:《1930年辽西大水灾诱因考察——基于环境史视角》,《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13)陈桂权:《“蛟水”与“伐蛟”——基于环境史的解读》,《唐都学刊》2012年第5期。
    (14)夏炎:《环境史视野下“飞蝗避境”的史实构建》,《社会科学战线》2015年第3期。
    (1)花琦、王蕊:《二十世纪环境史视野下的“旧式”现代战争——以卢旺达内战和大屠杀为例》,《黑龙江史志》2012年第1期。
    (2)李金玉:《论东周战争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
    (3)李文涛:《战争与环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个案研究》,《南都学坛》2016年第5期。
    (4)方万鹏:《论黄淮平原水环境对淮河战役的影响》,《军事历史研究》2011年第2期。
    (5)李玉尚:《海有丰歉:黄渤海的鱼类与环境变迁(1368—1958)》,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
    (6)李玉尚、王涛:《被遗忘的海疆:中国的海洋环境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12月5日。
    (7)张玉洁:《海洋环境变迁的主观感受——环渤海20位渔民的口述史》,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年5月。
    (8)赵九洲:《追本溯源:中国远古环境史研究初探》,《鄱阳湖学刊》2017年第4期。
    (9)刘继刚:《对夏商周时期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鄱阳湖学刊》2011年第2期。
    (1)周琼:《青铜图像与先秦环境史研究》,蓝勇:《中国图像史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年,第14—35页。
    (2)张全明:《两宋生态环境变迁史》,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3)董立顺:《西夏环境史专题初步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5月。
    (4)梁志成:《明代环境史研究——以若干职业户的生产生活为中心》,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5月。
    (5)聂传平:《宋代环境专题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5月。
    (6)赵彦凤:《元代环境史专题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