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博学鸿词科对王士禛的诗学影响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Influence of Boxuehongci Examination 博学鸿词科 on Wang Shizhen' Poetics
  • 作者:张立敏
  • 英文作者:Zhang Limin;
  • 关键词:博学鸿词科 ; 王士禛 ; 诗风转变 ; 神韵说
  • 中文刊名:WXYC
  • 英文刊名:Literary Heritage
  • 机构:中国艺术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7-15
  • 出版单位:文学遗产
  • 年:2019
  • 期:No.684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博学鸿词科与康熙诗坛关系研究”(项目编号12CZW035)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XYC201904016
  • 页数:9
  • CN:04
  • ISSN:11-1009/I
  • 分类号:157-165
摘要
博学鸿词科是清诗演变的一个转捩点,王士禛诗风转变与神韵说的提出即是其影响下的产物,是他对博学鸿词科认识深化后在冯溥整饬诗坛背景下出现的。博学鸿词科考试前后,王士禛对考试意图的理解有偏差。在明了考试意图之后,他对考试的态度秘而不宣。随着对圣祖文治政策理解的加深,他最终领悟到身世际遇与博学鸿词科之间的密切关系。在冯溥诗坛整饬活动中,在冯溥弟子王嗣槐、徐乾学的影响下,王士禛的诗歌审美趣味由宋诗回归唐诗,并反思诗学实践,最终形成神韵说。王士禛诗风的变化和神韵说的确立,是诗歌史上政治、文学交互关系的一个例证,显示了博学鸿词科对康熙诗坛诗歌创作与诗学理论演变的重要意义。
        
引文
(1)参见拙著《冯溥与康熙京师诗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8页。
    (2)参见蒋寅《清代诗学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629—677页。
    (3)参见蒋寅《王渔洋事迹征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31页。
    (4)参见张宇声《王渔洋对博学鸿儒科之态度简论》,《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5)参见高莲莲《王士禛的文人雅集与康熙诗坛风尚的变迁——以清康熙己未(1679年)博学鸿儒科前后为重点考察时段》,《河北学刊》2014年第5期。
    (6)参见李舜臣《“博学鸿儒科”与康熙诗坛》,《民族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
    (7)张丽丽《博学鸿儒科与清初诗风之变》,《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1期。
    (8)玄烨《圣祖仁皇帝圣训》卷一二,《文渊阁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11册,第272页。
    (9)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卷六六《儒林传上一》,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7册,第5282页。
    (10)《五经堂文集》卷一《辞荐程词(投各上台衙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42册,第4页。
    (11)龚自珍《龚自珍全集》第三辑《徐尚书代言集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2页。
    (12)徐鼒《小腆纪传》卷五四,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587页。
    (13)王士禛《〈欣然堂集〉序》,陶孚尹《欣然堂集》,《清代诗文集汇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139册,第476页。
    (14)王弘撰《答阮亭太史》,《北行日札》,清康熙间刻本,第4b页。
    (15)参见王士禛《渔洋续诗》卷一一,《王士禛全集》,第2册,第902页。
    (16)王士禛《王考功年谱》,《王士禛全集》,第4册,第2512页。
    (17)潘耒《遂初堂集》诗集卷三《梦游草》上,清康熙间刻本,第4a页。
    (18)参见王昊《硕园诗稿》卷三五,《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第9辑第16册,第546页。
    (19)参见潘务正《王士祯进入翰林院的诗史意义》,《文学遗产》2008年第2期。
    (20)《桂山堂文选》卷一一《放歌行呈阮亭大司成兼示幼华给谏六十六韵》,《四库未收书辑刊》,第7辑第27册,第682—684页。
    (21)参见拙文《宋诗风运动中的王嗣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8年第6期。
    (22)倪灿《〈佳山堂集〉跋》,冯溥《佳山堂诗集二集》,清康熙间刻本,第2b页。
    (23)徐乾学《憺园集》卷一九《太子太傅益都冯公年谱序》,清康熙间冠山堂刻本,第10b页。
    (24)蒋寅以为,王士禛也是冯溥门下客,得到圣祖的宠异,多半是因为冯溥的抬举(参见《清代诗学史》第一卷,第64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