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电影节”,或者一个小而美的电影艺术与烹饪艺术节的故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ivan Film Festival or the Story of a Great Small Festival of Cinema and Culinary Art
  • 作者:马里安·楚楚伊 ; 王垚
  • 英文作者:Marian ?u?ui;WANG Yao;
  • 关键词:巴尔干“沙发”美食电影 ; 民族电影 ; 黑色幽默 ; 极简主义 ; 现实主义 ; 反英雄
  • 中文刊名:BDY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Film Academy
  • 机构: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亥伯龙神大学电影学系;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2-25
  • 出版单位: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No.146
  • 语种:中文;
  • 页:BDYX201902014
  • 页数:10
  • CN:02
  • ISSN:11-1677/J
  • 分类号:99-108
摘要
在2010年,一个以巴尔干美食与电影为主题的小型电影节——"沙发电影节"(Divan Film Festival)诞生了,它并不热衷于设立竞赛与奖项,而是致力于推动一种将十个国家的电影联合起来的视角:巴尔干电影研究(Balkan film Studies)。这个电影节的创始人是伟大的作家与诗人,以及新晋的大厨米尔恰·迪内斯库(MirceaDinescu),选址在一个罗马尼亚多瑙河畔的迷人村庄,靠近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三国交界之处,有很多著名学者和电影人参与。近十年来,巴尔干电影的伟大成就强化了"巴尔干电影"这一表述,也成为这个电影节的一大亮点。不过矛盾的是,虽然民族冲突划定了巴尔干地区的新国界,给居民们带来了惨痛的经历,但电影人们似乎从真实性(Authenic)的戏剧中获益良多,并开始与周边国家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
        
引文
[1]这篇文章是为《北京电影学报》电影节研究专题而特别写作的。马里安·楚楚伊(Marian?u?ui)教授是巴尔干电影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于1996-2013年在罗马尼亚电影资料馆担任策展人、研究员及副馆长等工作,2014年开始在罗马尼亚学院“杰奥尔杰·奥普雷斯库”艺术史研究院(“George Oprescu”Institute of Art History of the Romanian Academy)担任研究员工作,并于2017年成为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亥伯龙神大学(Hyperion University)电影学系教授。他的主要著作有:《马纳基亚兄弟,或巴尔干影像》(Manakia Brothers or the Image of the Balkans,2005),《罗马尼亚电影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Romanian Cinema,2005,并于2018年出版中文电子版),《东方快车:罗马尼亚与巴尔干电影》(Orient Express.Romanian and Balkan Cinema,2008)。--译注。
    [2]直译为“电影艺术和烹饪艺术的爱好者的聚会”。
    [3]周刊的名字来自罗马尼亚剧作家卡拉迦列的名作《一封丢失的信》(O scrisoare pierdut?,1884)里的一个著名人物。
    [4]著名的俄语翻译家,她是我的高中同学。
    [5]我的博士论文《东方快车:罗马尼亚与巴尔干电影》于2008年出版,我也因此与迪娜·尤尔丹诺娃和内韦娜·达科维奇一起成为巴尔干电影研究这一领域的奠基人。
    [6]占地面积46.8万平方公里,是欧洲面积的二十分之一,总人口接近8000万人,占欧洲人口的九分之一。
    [7]我们可以将巴尔干半岛的情况与东南亚或印度支相比,那里有七个彼此镶嵌(mosaic)的国家。
    [8]"Haidouk"是“法外之徒”(outlaw)的巴尔干通用词汇,用来描述罗宾汉式劫富济贫的那种绿林好汉。
    [9]纳斯尔丁·霍加(Nasreddin Hodja)是一个土耳其智者,他的滑稽故事和轶事流传甚广,在乌兹别克斯坦和中国他被称为阿凡提(Afanti)。
    [10]这里的“游击队”指的是二战期间在南斯拉夫、希腊和阿尔巴尼亚前线对抗德国和意大利军队的准军事部队。
    [11]本次研讨会论文集《逃离巴尔干》共收录10篇论文,其中7篇已经翻译成了中文。其中本刊于2015年第5期翻译发表了其中四篇,分别是塞尔维亚学者内韦娜·达科维奇和亚历克桑德拉·米洛瓦诺维奇合著的《巴尔干与众不同的电影/视角》(译者:张艳,P104-107)、罗马尼亚学者米哈伊·福尔杰的《警察片,名词:罗马尼亚犯罪片史导论》(译者:王垚,P108-112)、俄罗斯学者谢尔盖.拉弗伦蒂耶夫的《六十年代的巴尔干西部片》(译者:陈柏旭,P113-117)以及保加利亚学者佩塔尔·卡尔久洛夫的《保加利亚科幻电影:一次失败的现实逃离之旅》(译者:宋嘉伟,P118-127)。《当代电影》于2014年第12期翻译发表了保加利亚学者亚历山大·亚纳基耶夫的《保加利亚电影中的逃离与回归》(译者:王昕,P94-97),希腊学者莉迪亚·帕帕迪米特里乌的《希腊电影和巴尔干半岛:联系、分歧和逃离》(译者:姚述,P87-94);此外还在2015年第1期翻译发表罗马尼亚学者达娜·杜马的《罗马尼亚科幻片及其创造者:伊昂·波佩斯库-戈波》(译者:王垚,P66-69)。--译注
    [12]巴尔干各国故事中都有的一个民间英雄,在保加利亚和马其顿被称为“西塔尔·佩塔尔”(Hitar Petar),在罗马尼亚则被称为“珀卡勒”(P?cal?)。
    [13]人物出自荷马的《伊利亚特》。帕皮尼在讽刺小说《戈格》(Gog,1931)中提到了这一观点,主人公戈格是一个出身夏威夷的美国百万富翁,他对欧洲文学和文化有一些非常独特的观点。
    [14]著名影片《希腊人佐巴》(Alexis Zorbas,1964,希腊与美国合拍,导演米哈利斯·卡科伊亚尼斯[Mihalis Kakogiannis])的主角。
    [15]这是一个关于罗马尼亚民族的形成过程(罗马帝国军队离开达契亚人的领土)的讽刺典故,同时也暗示着共产主义和市场经济社会之间缓慢的过渡期(或者说是“永恒的过渡期”),克里斯提·普优的影片《无医可靠》的主角勒泽雷斯库先生的名字包括:但丁(暗示着他关于地狱之旅的诗篇)、瑞摩斯(传说中罗马城的建立者,一个罗马尼亚的常用名,提醒着他们的拉丁血统),以及勒泽雷斯库(L?z?rescu是罗马尼亚语中L?z?r的姓氏名,也就是《圣经》里复活的拉撒路[Lazarus])。
    [16]罗马尼亚国家电影中心(CNC)是一个类似法国国家电影中心的小型电影部门,负责对电影制片和相关活动的资助。
    [17]罗马尼亚电影家协会(UCIN)是五个罗马尼亚电影行业工会之一,成立于1964年,是其中最古老的也是最大的工会。
    [18]“沙发电影节”在Facebook的主页:https://www.facebook.com/DivanFilmFestival/。--译注
    [19]波格拉德茨是阿尔巴尼亚科尔察州波格拉德茨区的一座城市,位于阿尔巴尼亚东部的奥赫里德湖畔,邻近马其顿边境。--译注。
    [20]这个电影节简称“Balkan 3F”,官方网站为:http://www.balkan3f.al/。根据网站上的资料,这个电影节是2011年开始举办的。--译注
    [21]指中世纪居住在东欧南部讲罗曼语土语(一种拉丁语方言)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今罗马尼亚、摩尔多瓦、巴尔干半岛南部以及多瑙河西南流域,是今日罗马尼亚人和罗姆人的祖先。--译注。
    [22]参看官方网站:http://www.the5cproject.com/。--译注
    [23]参看官方网站:http://www.altcineaction.com。--译注
    [24]他的影片《谁在那儿歌唱》(Who's Singin'Over There?/Ko to tamo peva,1980)在投票中被评为塞尔维亚影史最佳作品。
    [25]1993年她凭借在《橡树》(Balan?a,Dir.Lucian Pintilie)获得欧洲电影奖年度女演员奖,1995年凭借《第七房间》(A hetedik szoba,Dir.Márta Mészáros)获得威尼斯电影节特别提及奖。还出演过安哲罗普洛斯、梅尔·吉布森等导演的影片。
    [26]凭借《爱在世界崩溃时》(Cum mi-am petrecut sfar?itul lumii,2006,dir.C?t?lin Mitulescu)获得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最佳演员奖。
    [27]罗马尼亚最大和最重要的电影节是每年5月底到6月初举办的特兰西瓦尼亚国际电影节(Transylvani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译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