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电影史家及其创作轨迹(1949年以前)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inese Film Historians before 1949 and Their Tracks of Creation
  • 作者:孙晓天
  • 英文作者:Sun Xiaotian;
  • 关键词:电影史家 ; 多元文化 ; 艺术史
  • 中文刊名:DDDY
  •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Cinema
  • 机构:济南大学历史与文化产业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05
  • 出版单位:当代电影
  • 年:2019
  • 期:No.275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电影史学史研究(1896—1949)”(项目批准号:15YJC76008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晚清民国时期电影教育史研究(1896—1949)”(项目批准号:16YJC76003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DDDY201902020
  • 页数:4
  • CN:02
  • ISSN:11-1447/G2
  • 分类号:102-105
摘要
早期中国电影史家有着不同于同时期其他门类艺术史研究者,以及其后各阶段电影史研究者的身份特征,因而形成了特殊的创作轨迹。早期中国电影独特的发展境遇及当时的思想、学术环境,使早期电影史家成为了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并在电影史书写中显现出了丰富的个性色彩。他们的成果充满自由的气息,没有传统的束缚,是民国艺术史研究中稚嫩却充满活力的一支。
        
引文
(1)朱彦《梁任公写给梁思成的信--关于近代中国艺术史学科建设的一段姻缘》,《美术教育研究》2014年第13期。
    (2)彼时的研究与历史书写主要集中于美术史,像傅抱石、潘天寿、李叔同、鲁迅这样的“大家”,以及最早引进西方艺术学研究方法的藤固,都曾编写或翻译过美术史方面的著作。
    (3)从1920年之前的积累和1921年之后的发轫,到1927年程树仁、徐耻痕开启了电影“编史学的先河”,到1934-1936年谷剑尘和郑君里让中国电影史学走向“撰述”的高峰,再到1937年之后政治与学术的交汇,以及1945年之后,于一片文化荒漠中呈现出的学术绿洲。
    (4)吴衍发《民国时期中国艺术史分期思想的考察与反思》,《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4卷第2期。
    (5)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中“关于影戏出版物之调查”,上海: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年版。
    (6)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编者按,上海: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年版。
    (7)郑君里《民族万岁:郑君里日记1939-1940》,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3年版,第1页。
    (8)同(4)。
    (9)王付银《近代以来的艺术史写作--从遥望的艺术史家到审视的艺术史家》,《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10)同(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