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人工智能背景下侵犯著作权罪犯罪对象之扩张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Expansion of Criminal Objects of Infringement of Copyright in the Background of Weak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作者:叶良芳 ; 李芳芳
  • 英文作者:YE Liang-fang;LI Fang-fang;
  • 关键词:弱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作品 ; 著作权 ; 侵犯著作权罪 ; 犯罪对象 ; 扩张解释
  • 中文刊名:XXTS
  • 英文刊名:Study & Exploration
  • 机构: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07
  • 出版单位:学习与探索
  • 年:2019
  • 期:No.286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风险社会视阈下刑事立法科学性研究”(16AFX009);; 浙江大学“人工智能与法学专项课题”
  • 语种:中文;
  • 页:XXTS201905008
  • 页数:8
  • CN:05
  • ISSN:23-1049/C
  • 分类号:61-68
摘要
人工智能正在冲击传统著作权基本理论,法学理论应对此作出积极回应。刑法作为推进著作权保护的一般目的的手段之一,不应置身事外。客观而言,人工智能的发展将长期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在这一技术背景下形成的人工智能生成物,是一种"人工智能作品",其著作权应当归属于对作品投入"个性"的人。当下,人工智能作品大量涌入著作权市场,对侵犯著作权罪的保护法益造成了直接的侵害和威胁。由此,通过价值、规范以及事实层面的分析,可以将人工智能作品纳入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对象范畴;通过妥适的扩张解释,可以将人工智能作品分别归属于侵犯著作权罪的犯罪对象之"具体作品"之中。
        
引文
[1]保罗·戈斯汀:《著作权之道———从谷登堡到数字点播机》,金海军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2] John McCarthy,“What I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http://www-formal.stanford.edu/jmc/whatisai/.
    [3] Omohundro,Stephen M.,“The Basic AI Drives”,in P. Wang,B. Goertzel,and S. Franklin eds.,The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AGI Conference,Frontier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Applications,Amsterdam:IOS Press,2008,Vol. 171,p.483.
    [4] Michael Guihot,Anne F. Matthew&Nicolas P. Suzor,“Nudging Robots:Innovative Solutions to Regulat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anderbilt Journal of Entertainment and Technology Law,2017,Vol.20,No.2,pp.387-456.
    [5] John R. Searle,“The Chinese Room”,in The MIT Encyclopedia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s, Cambridge,MA:MIT Press,1980,pp.115-116.
    [6]陈璞:《论网络法权构建中的主体性原则》,《中国法学》2018年第3期。
    [7]翟振明、彭晓芸:《“强人工智能”将如何改变世界———人工智能的技术飞跃与应用伦理前瞻》,《人民论坛》2016年第4期。
    [8]陈明涛、王涵:《人工智能创作物的版权问题研究》,《中国版权》2017年第3期。
    [9]易继明:《人工智能创作物是作品吗?》,《法律科学》2017年第5期。
    [10]吴汉东:《人工智能时代的制度安排与法律规制》,《法律科学》2017年第5期。
    [11]熊琦:《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著作权认定》,《知识产权》2017年第31期。
    [12]王果:《论计算机“创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16年第1期。
    [13]王迁:《论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在著作权法中的定性》,《法律科学》2017年第5期。
    [14]刘影:《人工智能生成物的著作权法保护初探》,《知识产权》2017年第9期。
    [15] William T.Ralston,“Copyright in Computer–Composed Music:Hal Meets Handel”,Journal of the Copyright Society of the U.S.A. 52,2005,No. 3,pp.294-301.
    [16]约翰·弗兰克·韦弗:《机器人是人吗?》,刘海安、许铁英、向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201页。
    [17] Kalin Hristov,“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the Copyright Dilemma”,The Journal of the Franklin Pierce Center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57,2017,No. 3,pp.431-454.
    [18]周光权:《罪刑法定司法化的观念障碍与立法缺陷》,《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2期。
    [19]曹源:《人工智能创作物获得版权保护的合理性》,《科技与法律》2016年第3期。
    [20]杨延超:《我国侵犯知识产权犯罪的立法完善》,《法学论坛》2007年第5期。
    [21]王爱鲜:《数字网络时代我国著作权刑法的适用困境与完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22]高铭暄、王俊平:《侵犯著作权罪认定若干问题研究》,《中国刑事法杂志》2007年第3期。
    [23]冯军:《论刑法解释的边界和路径———以扩张解释与类推适用的区分为中心》,《法学家》2012年第1期。
    [24]松尾丰、盐野诚:《大智能时代:智能科技如何改变人类的经济、社会与生活》,陆贝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年,第184页。
    (1)Twentieth Century Music Corp.v.Aiken,422 U.S.151,156(1975).
    (2)Burrow-Giles Lithographic Co,v.Sarony,111 U.S.53,57-58(18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