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情”,还是“幸灾乐祸”——朋友圈里的消极信息会让忧伤的人更抑郁吗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张铮 ; 赵慧欣 ; 陈雪薇
  • 关键词:社交媒体 ; 朋友圈 ; 消极信息 ; 用户情绪
  • 中文刊名:XWXZ
  • 英文刊名:News and Writing
  • 机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05
  • 出版单位:新闻与写作
  • 年:2019
  • 期:No.415
  • 语种:中文;
  • 页:XWXZ201901014
  • 页数:8
  • CN:01
  • ISSN:11-1109/G2
  • 分类号:55-62
摘要
目前,朋友圈是社交媒体——"微信"提供的重要功能,既有研究已经发现他人朋友圈信息会对用户情绪产生影响,而且同样性质的信息对于不同人格的人有不同的作用。本研究旨在考察朋友圈里的消极信息与D型人格(忧伤型人格)对个体抑郁的共同影响。本研究共采用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日记法相结合的方式,获取118名被试连续7天的8份问卷数据,通过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D型人格的负性情感调节了朋友圈消极信息和抑郁的关系,负性情感维度和朋友圈中的消极信息在个体抑郁上存在着交互作用;对于负性情感高的群体来说,他人朋友圈呈现的消极信息越多,其抑郁情绪越少;对于负性情感低的群体来说,他人朋友圈呈现的消极信息越多,其抑郁情绪越多。
        
引文
(1)GlobalWebIndex(GWI):《2018全球社交媒体格局图》(The global social media landscape),2018年11月,http://www.seoxiehui.cn/article-80788-1.html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年8月20,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72017_7047/201808/P020180820603445431468.pdf
    (3)Youth Health Movement(YHM):《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心理影响排名:Instagram最负面》,2017年5月25日,https://www.cbnweek.com/articles/normal/17567。
    (4)Primack B A,Shensa A,César G.EscobarViera,et al.Use of multiple social media platforms an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A nationally-representative study among U.S.young adult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7,69:1-9.
    (5)曾宪明:《论传播主体对客体情绪心理的营造》,《新闻爱好者》,2013年第6期,第4-7页。
    (6)Feshback,N.D.Parental empathy and child adjustment/maladjustment.In N.Eisenberg.&J.Strayer(Eds.),Empathy&Its Development,New York:Cambrige university press,1987,pp.271-290.
    (7)Nummenmaa L,Glerean E,Hari R,et al.Bodily maps of emotion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14,111(2):646-651.
    (8)王可欣、张铮:《社交网络能给我们带来幸福吗》,《新闻与写作》,2016年第10期,第36-39页。
    (9)曾臻:《试析微博群体的“另类”心理特点》,《中国报业》,2012年第18期,第93-94页。
    (10)Denollet J,DS14 Standard Assessment of Negative Affectivity,Social Inhibition,and Type D Personality,Psychosomatic Medicine,2005:67,89-97.
    (11)白俊云、赵兴蓉、许秀峰:《D型人格量表的信效度检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年第5期,第329-332页。
    (12)Schiffer A A,Pedersen S S,Widdershoven J W,et al.The distressed(type D)personality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impaired health status and increase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hronic heart failure.EUROPEAN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PREVENTION&REHABILITATION,2005,12(4):341-346.
    (13)钟明天、蚁金瑶、凌宇、朱熊兆、姚树桥:《D型人格个体的情绪反应强度与认知性调节特征》,《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1期,第96-99页。
    (14)唐烈琼(2008).大学生D型人格及自尊、抑郁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中南大学.
    (15)Talmácsi,Gyrgy,Dijk W V.The Impact of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Power and Empathy on Schadenfreude.Psychology,2013.
    (16)魏宝涛、王爽:《微信朋友圈“点赞”文化与网络情绪传播》,《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6期,第73-79页。
    (17)Ellison N B,Steinfield C,Lampe C.The benefits of Facebook“friends:”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07.12(4),1143-1168.
    (18)Kroenke K,Spitzer R L,Williams J B.The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2:validity of a two-item depression screener.Medical Care,2003,41(11):1284-1292.
    (19)肖楠、张建新:《D型人格量表(DS14)在中国两所大学生样本中的试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年第5期,第313-316页。
    (20)Harris M.The Psychology of the Chinese people.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230.
    (21)项退结:《中国国民性研究及若干方法问题》,见李亦园、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性格》,台北: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版,第351页。
    (22)袁加锦、汪宇、鞠恩霞等:《情绪加工的性别差异及神经机制》,《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第18期,第1899-1908页。
    (23)谢殿钊、孙树慧、韩磊等:《大学生羞怯与社交焦虑、社交回避的关系:性别的调节效应》,《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第23-25页。
    (24)谭恩达、邹颖敏、何家俊等:《共情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的中介作用》,《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第5期,第672-674页。
    (25)潘彦谷、刘衍玲、马建苓等:《共情的神经生物基础》,《心理科学进展》,2012年第12期,第2011-2021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