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勿用原型为全祖望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Research of the Archetype of Quan Wuyong
  • 作者:叶楚炎
  • 英文作者:Ye Chuyan;
  • 关键词:《儒林外史》 ; 权勿用 ; 是镜 ; 全祖望 ; 原型人物
  • 中文刊名:QHD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singhu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7-06
  • 出版单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33;No.158
  • 语种:中文;
  • 页:QHDZ201804011
  • 页数:16
  • CN:04
  • ISSN:11-3596/C
  • 分类号:125-138+201-202
摘要
是镜为权勿用原型之说来自金和为《儒林外史》所作的跋语,但由于在具体事件的发生时间、人物行迹与小说情节的对应以及人物性情等各个方面都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是镜并非《儒林外史》中权勿用的原型。通过人物关系、姓氏、行迹、性情等各个方面的考索和对照可以知道,权勿用的原型人物应当就是在诸多领域都卓有建树的浙东学者全祖望。作为原型人物的全祖望,能够让我们对权勿用以及小说中的相关叙述有更深的了解。吴敬梓巧妙地借用了全祖望毁誉交加的言传现实,塑造了权勿用这一经典的小说形象。
        The statement that Shi Jing was the archetype of Quan Wuyong originated from the postscript written by Jin He for The Scholars,however,since there existed fundamental disparities between the two characters in the activities of their respective life course and disposition,Shi Jing was not exactly the archetype of Quan Wuyong.By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and comparison of the two mens personal relations,family names,life experiences and disposition,the archetype of Quan Wuyong was undoubtedly Quan Zuwang,a versatile eastern Zhejiang scholar.From Zuwangs personal experience we could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character Quan Wuyong and the related descriptions in The Scholars.By aptly utilizing the facts and rumors in or against Zuwangs favor,Wu Jingzi created the classical fictional image of Quan Wuyong.
引文
(1)金和:《〈儒林外史〉跋》,见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资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29页。
    (2)金和:《〈儒林外史〉跋》,见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资料》,第129页。
    (3)参见郑志良:《〈儒林外史〉新证---宁楷的〈儒林外史题辞〉及其意义》,《文学遗产》2015年第3期;郑志良:《新见吴敬梓〈后新乐府〉探析》,《文学遗产》2017年第4期;叶楚炎:《杨执中原型人物考论》,《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第1期等。
    (1)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69页。
    (2)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9页。
    (3)董潮:《东皋杂钞》卷二,《丛书集成初编》第2963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第22页。
    (4)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第9页。
    (5)张敬立编,金吴澜补注:《舜山是仲明先生年谱》,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第278-281页。
    (6)张敬立编,金吴澜补注:《舜山是仲明先生年谱》,第281页。
    (1)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九,清光绪十四年刻本,第4b页。
    (2)袁枚:《与是仲明书》,见袁枚著,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462页。
    (3)张敬立编,金吴澜补注:《舜山是仲明先生年谱》,第174页。
    (4)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56-157页。
    (5)张敬立编,金吴澜补注:《舜山是仲明先生年谱》,第225页。
    (6)王其淦修,汤成烈纂:《(光绪)武进阳湖县志》卷二五,清光绪刻本,第21a页。
    (7)方苞:《尹元孚墓志铭》,见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02页。
    (8)张敬立编,金吴澜补注:《舜山是仲明先生年谱》,第229页。
    (9)吴鏊修,尹启铨纂:《(乾隆)博野县志》卷五,清乾隆三十一年刻本,第11a页。
    (10)黄永年:《慕庐记》,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86册《南庄类稿》,影印清乾隆集思堂刻本,第538页下栏。
    (11)方苞:《尹元孚墓志铭》,见方苞著,刘季高校点:《方苞集》,第302页。
    (12)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57-158页。
    (1)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第4页。
    (2)袁枚:《与是仲明书》,见袁枚著,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第1463页。
    (3)张敬立编,金吴澜补注:《舜山是仲明先生年谱》,第186、198、202、227页。
    (4)张敬立编,金吴澜补注:《舜山是仲明先生年谱》,第254、273、267页。
    (5)张敬立编,金吴澜补注:《舜山是仲明先生年谱》,第257页。
    (6)吴鏊修,尹启铨纂:《(乾隆)博野县志》卷七,第59b页。
    (7)法式善:《槐厅载笔》卷八,清嘉庆刻本,第20b页。
    (8)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九,第4b页。
    (9)法式善:《槐厅载笔》卷八,第18b页。
    (10)袁枚:《与是仲明书》,见袁枚著,周本淳标校:《小仓山房诗文集》,第1463-1464页。
    (11)黄永年:《与是仲明》,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86册《南庄类稿》,影印清乾隆集思堂刻本,第496页下栏。
    (12)黄永年:《与是仲明》,见《清代诗文集汇编》第286册《南庄类稿》,影印清乾隆集思堂刻本,第502页下栏。
    (13)张敬立编,金吴澜补注:《舜山是仲明先生年谱》,第280页。
    (1)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56、157页。
    (2)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第4页。
    (3)张敬立编,金吴澜补注:《舜山是仲明先生年谱》,第175、278页。
    (4)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63页。
    (5)张敬立编,金吴澜补注:《舜山是仲明先生年谱》,第174、195、178、182、253页。
    (6)张敬立编,金吴澜补注:《舜山是仲明先生年谱》,第244页。
    (7)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九,第4b页。
    (1)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58-159页。
    (2)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62、163页。
    (3)据现有资料,如向鼎之原型商盘、王玉辉之原型汪洽闻等与吴敬梓无交集,但与吴敬梓的友人有交游。
    (4)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第1页。
    (5)参见叶楚炎:《杨执中原型人物考论》,《中国文化研究》2017年第1期。
    (1)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资料》,第28页。
    (2)蒋天枢编:《全谢山先生年谱》,见《民国丛书》第4编第86册,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1992年,第1页。
    (3)厉鹗:《十月十三日接叶亭留别金绘卣金寿门符幼鲁全绍衣王载扬申及甫汪西颢》,见厉鹗著,董兆熊注,陈九思标校:《樊榭山房集》上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582页。
    (4)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1239页。
    (5)参见全祖望等撰:《韩江雅集》,国家图书馆藏清乾隆刻本。
    (6)程梦星:《春日怀人六绝句》,见阮元:《淮海英灵集》甲集卷四,清嘉庆三年小琅嬛仙馆刻本,第8b页。
    (7)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348-349页。
    (8)李汉秋、项东昇校注:《吴敬梓集系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84页。
    (9)参见何绍基:《重修安徽通志》卷二二七,清光绪四年刻本,第7a页。
    (10)金和:《〈儒林外史〉跋》,见李汉秋编:《儒林外史研究资料》,第129页。
    (1)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016页。
    (2)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第3页。
    (3)全祖望:《闻故甘抚胡复斋之赴》其三,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46页。
    (4)全祖望:《故甘抚复翁胡公墓碑铭》,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328页。
    (5)王永健:《全祖望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8页。
    (6)李元度:《全谢山先生事略》,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714页。
    (7)钱维乔纂修:《(乾隆)鄞县志》卷一七,清乾隆五十三年刻本,第41b页。
    (8)全祖望得罪张廷玉之事可参见蒋学镛:《书全谢山先生年谱后》,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747页。
    (9)李元度:《全谢山先生事略》,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714页。
    (10)全祖望:《家居十载,故人诮让猬集,独彭侍郎芝庭曰:吾观同馆诸公蕉萃已极,安得如谢山之舂容自便。不禁有感于其言》,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52页。
    (11)袁枚:《随园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第194页。
    (12)楼锜:《岁晩寓斋有怀广陵诸先生·谢山》,见《于湘遗稿》卷二,清乾隆二十年陈章刻本,第4b页。
    (13)恒仁:《寄答全谢山吉士》,见《月山诗集》卷一,清乾隆刻本,第14a页。
    (14)朱一新:《端溪书院祭全谢山先生文》,见《佩弦斋诗文存·佩弦斋文存》卷下,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拙盦丛稿本,第25a页。
    (15)卢孝则:《鲒埼亭怀全绍衣先生》,见潘衍桐:《两浙轩续录》补遗卷五,清光绪刻本,第3a页。
    (1)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275页。
    (2)王永健:《全祖望评传》,第459页。
    (3)全祖望:《萧山毛检讨别传》,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986、987、988页。
    (4)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432页。
    (5)王永健:《全祖望评传》,第459页。
    (6)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一六,清光绪刻本,第8b页。
    (7)李慈铭:《书鲒埼亭集外编萧山毛检讨别传后》,见《越缦堂文集》卷六,民国刻本,第15a页。
    (8)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275页。
    (9)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58页。
    (10)董秉纯编:《全谢山年谱》,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6、17页。
    (11)蒋天枢编:《全谢山先生年谱》,第83、84、85页。
    (12)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754页。
    (1)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51、154页。
    (2)严可均:《全绍衣传》,见《铁桥漫稿》卷七,清道光十八年四录堂刻本,第3b页。
    (3)阮元:《全谢山先生经史问答序》,见《揅经室集》二集卷七,四部丛刊景清道光刻本,第11b页。
    (4)全祖望:《星斋速我出山,且盛夸我用世之才以相歆动,其意为我贫也。率赋答之》其二,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24页。
    (5)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59-160页。
    (6)董秉纯编:《全谢山年谱》,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2页。
    (7)钱维乔纂修:《(乾隆)鄞县志》卷一七,第41a页。
    (8)李元度:《全谢山先生事略》,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714页。
    (9)严可均:《全绍衣传》,见《铁桥漫稿》卷七,第2b页。
    (10)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599页。
    (11)小说还有一处“考核”出现在第四十六回“若说是书办的考核”,此处的考核应为“考查核实”之意。
    (12)蒋学镛:《续耆旧集题辞》,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740页。
    (13)杭世骏:《词科掌录》,见《清代传纪丛刊》第15册,台北:明文书局,1985年,第83-84页。
    (1)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62页。
    (2)蒋天枢编:《全谢山先生年谱》,第36、47页。
    (3)董秉纯编:《全谢山年谱》,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页。
    (4)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62、170页。
    (5)董秉纯编:《全谢山年谱》,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2页。
    (6)全祖望:《小玲珑馆主人为予置裘,赋谢》,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64-2165页。
    (7)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63页。
    (8)徐炯:《续耆旧传先侍御事辨》,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766页。
    (9)全祖望:《工部尚书仁和赵公神道碑铭》,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322页。
    (10)全祖望:《追哭陶穉中太常》,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141页。
    (11)陆钟辉:《喜谢山至因忆樊榭堇浦薏田诸游好》,见全祖望等撰:《韩江雅集》卷九,第11a页。
    (12)王藻:《怀全翰林祖望》,见《莺脰湖庄诗集》卷一五,南京图书馆藏乾隆刻本,第10b页。
    (13)蒋天枢编:《全谢山先生年谱》,第116页。
    (14)张四科:《喜谢山至因忆樊榭堇浦薏田诸游好》,见全祖望等撰:《韩江雅集》卷九,第11a-11b页。
    (15)闵华:《后五君咏·全谢山庶常》,见《澄秋阁集》三集卷一,清乾隆刻本,第7b页。
    (16)李元度:《全谢山先生事略》,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714页。
    (17)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69、657页。
    (1)董秉纯编:《全谢山年谱》,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19页。
    (2)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637页。
    (3)徐瑛:《书六家兄先侍御事辨后》,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767页。
    (4)杭世骏:《朝议大夫候补主事加二级马君墓志铭》,见《道古堂集》文集卷四三,清乾隆四十一年刻光绪十四年汪曾唯修本,第5a页。
    (5)徐瑛:《书六家兄先侍御事辨后》,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767页。
    (6)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774页。
    (7)谢国桢:《在涧楼集跋》,见《瓜蒂庵小品》,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230页。
    (8)参见杨启樵:《全谢山与杭堇浦的恩怨纠葛》,见鄞州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史心文韵---全祖望诞辰三百周年纪念文集续集》,宁波:宁波出版社,2007年,第276-280页。
    (9)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54、159、169页。
    (1)吴敬梓著,李汉秋辑校:《儒林外史汇校汇评本》,第157页。
    (2)商伟:《礼与十八世纪的文化转折》,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第278-279页。
    (3)董秉纯:《答范莪亭书》,见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745页。
    (1)何泽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略》,第3页。
    (2)陈文新:《〈儒林外史〉的四种笔法》,《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3)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第2734页。
    (4)严可均:《全绍衣传》,见《铁桥漫稿》卷七,第3b-4a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