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被遗忘权”的“尴尬处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吕雅欣
  • 关键词:被遗忘权 ; 新闻自由 ; 被遗忘权背后的社会焦虑
  • 中文刊名:CBLY
  • 英文刊名:Research on Transmission Competence
  • 机构: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20
  • 出版单位:传播力研究
  • 年:2019
  • 期:v.3;No.063
  • 语种:中文;
  • 页:CBLY201915192
  • 页数:2
  • CN:15
  • ISSN:23-1598/G2
  • 分类号:232-233
摘要
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不断发展,对于"被遗忘权"讨论的呼声越来越高,成为社会和业界的重要议题。互联网带来的便利也从来都不是免费的,被记录下的"生活足迹"即是我们的入场券,个人数据信息随着可能遭受着泄露、滥用,过去可能永远不会过去。"过去"很容易被完整的保存下来,"抹去"却变得异常艰难。被遗忘权的出现让用户拥有了自我信息的处置权的同时,也带来新的议题。
        
引文
[1]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25.
    [2]李立丰.本土化语境下的“被遗忘权”:个人信息权的程序性建构[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72(03):145-155.
    [3]欧洲联盟委员会,“一般数据保护条例”,2012-01-25.
    [4]杨立新,韩煦.被遗忘权的中国本土化及法律适用[J].法律适用,2015(02):24-34.
    [5]袁梦倩“.被遗忘权”之争:大数据时代的数字化记忆与隐私边界[J].学海,2015(04):55-6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