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石椁人物线刻的勒石技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李杰
  • 中文刊名:RBZI
  • 机构: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
  • 出版日期:2015-08-15
  • 出版单位:荣宝斋
  • 年:2015
  • 期:No.129
  • 语种:中文;
  • 页:RBZI201508007
  • 页数:10
  • CN:08
  • ISSN:11-4067/G2
  • 分类号:134-143
摘要
<正>唐墓石椁人物线刻的勒石技法具有明确的绘画属性,是中国古代平面石刻由雕塑性技法转型为绘画性技法的典型代表。其勒石技法,经历了唐初魏晋技法的整合,中期"以刀拟绘"的发展,至天宝时期形成"以刀代笔"的独立性格,并由此奠定了中国传统石刻线画稳定发展的基础勒石风格。就唐代石椁墓的地理分布和消费主体而言,都直指于长安地区的贵族群体,由此也可确信,石椁线刻的创
        
引文
①王今栋《古代绘画与雕刻线之变》,载自《美术》一九八九年第六期,第六○一六二页。
    ②宋·李诫《营造法式》第三册卷二十九,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版,第一四一—一五○页。
    ③宋·李诫《营造法式》第三册卷二十九,上海:商务印书馆,一九三三年版,第一四七页。
    ④笔者在唐墓中所用石材及加工的主要生产地富平,对当地三个石刻厂的传统刻工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跟踪考察,对其传统刻石技法及工具与唐墓中的线刻进行比对,从而总结出基本接近唐代的线刻技法、工具及工序。
    ⑤马金帖拓后的拓片黑亮,黑白分明故名“乌金”。
    ⑥范英峰《乾陵线刻画研究》,参见《乾陵文化研究》第三辑,西安:三秦出版社,二○○七年版,第七五、七六页。
    ⑦范英峰《乾陵线刻画研究》,参见《乾陵文化研究》第三辑,西安:三秦出版社,二○○七年版,第七五页。
    ⑧白垩土较稠,毛笔行笔不易,即便是以毛笔起样亦可用沾墨汁。初唐契苾明墓石椁线刻中即有一个以墨线起样的花卉。
    ⑨契苾明墓石椁的部分立柱因还未线刻可见完整“白底”。参见谢峰、马先登《唐契苾明墓发掘记》,载自《文博》一九九八年第五期,第十四页。
    ⑩申秦雁《唐墓壁画起稿方法的考察和研究》,参见罗宏才主编《西部美术考古》,上海大学出版社,二○○八年版,第二三七页。
    11与墓室内壁接近的一面,本就不拟与人看,例如水泰公主墓石椁西壁与墓室西壁的距离仅十五公分左右。
    12这类学者认为,工匠先以细刻线起样,之后再加粗刻线。
    13刘凤君《考古中的雕塑艺术》,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二○○九年版,第二五四页。
    14刘凤君《考古中的雕塑艺术》,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二○○九年版,第二四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