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质的再探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einvestigation into the Essence of Social Works
  • 作者:王杰
  • 英文作者:Wang Jie;
  • 关键词:社会工作 ; 本质 ; 偶性 ; 社会分工
  • 中文刊名:FZD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3;No.150
  • 基金:国家社科重大项目“社会治理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行动本土化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研究”(16ZDA084)
  • 语种:中文;
  • 页:FZDS201902011
  • 页数:7
  • CN:02
  • ISSN:35-1048/C
  • 分类号:70-76
摘要
我国社会工作的根基尚浅、积累不足,因此对社会工作本质进行探讨是有益处的。既有研究忽视了对本质概念的界定和梳理,混淆了"本质"与"偶性"的差异。在历史梳理和横向比较中发现,社会工作是日益精细的社会分工的结果,其本质是社会分工下社会福利服务专业化的传递方式。基于对社会工作本质的理解,我国社会工作应从神圣化的道德要求转向理性化的职业伦理,回归社会分工职能;以提升社会福利水平为目标,探讨更好的政社合作;放下专业化与去专业化的论争,切实增加社会工作的经验积累与知识库存。
        
引文
[1]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12-16页。
    [2] 亚里士多德:《论题篇:工具论》上,余纪元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56页。
    [3]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42页。
    [4] 马斯·阿奎那:《论存在者与本质》,《世界哲学》2007年第1期。
    [5] 马丁·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彭富春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第148页。
    [6] 王洪才:《高等教育研究的两种取向:本质主义与非本质主义》,《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2期。
    [7] 尼采:《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525、191页。
    [8]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北京:三联书店,1996年,第97页。
    [9] 石中英:《本质主义、反本质主义与中国教育学研究》,《教育研究》2004年第1期。
    [10] 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19页。
    [11] 张玉能、张弓:《反本质主义的限度与美的本质的开放——李志宏反本质主义可以休矣》,《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4期。
    [12] 范燕宁:《在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反思中把握社会工作的专业本质》,《社会工作》2006年第10期。
    [13] 王思斌:《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社会互动》,何国良、王思斌主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第5页。
    [14] 杰罗姆·韦克菲尔德、吴同:《利他及人性: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建构》,《江海学刊》2012年第4期。
    [15] 尹保华:《高度人文关怀:社会工作的本质新释》,《学海》2009年第4期。
    [16] 任文启:《利他使群:社会工作本质的中国表述》,《社会建设》2016年第1期。
    [17] 朱志强:《社会工作的本质:道德实践与政治实践》,何国良、王思斌主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第89页。
    [18] Nigel Parton,Patrick O’Byrne:《建构性社会工作:迈向一个新的实践》,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148页。
    [19] 涂尔干:《职伦理与公民道德》,上海:上海人民版社,2000年,第9-10页。
    [20] 史柏年:《中国文化与制度背景下社会工作本质的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21] 阮曾媛琪:《从社会工作的两极化看社会工作的本质》,何国良、王思斌主编:《华人社会社会工作本质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第114页。
    [22] Walton,R.G.and M.Abo EI Nasr,“The Indigenization and Authentization of Social Work in Egypt”,Community development Journal,no.3(1988).
    [23] 王思斌、阮曾媛琪:《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24] 徐永祥:《论现代社会工作在和谐社会中的建构功能》,《学海》2005年第1期。
    [25] 徐选国:《从专业性、本土性迈向社区公共性:理解社会工作本质的新线索》,《社会科学战线》2016年第8期。
    [26] 孙志丽、张昱:《社会工作本质研究述评》,《前沿》2011年第17期。
    [27] 张晓旭:《助人自助: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社会心理科学》2009年第5期。
    [28] 涂尔干:《社会分工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217页。
    [29] 威廉姆·法利:《社会工作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页。
    [30] 查尔斯·H·扎德罗:《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页。
    [31] 陈涛:《社会工作专业使命的探讨》,《社会学研究》2011年第6期。
    [32] Specht,Harry ,Mark E.,Courtney.Unfaithful Angels:How Social Work Has Abandoned Its Mission,New York:Free Press,1994.
    [33] 卫小将:《本土化与土生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检视与重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第34页。
    [34] 葛忠明:《从专业化到专业主义: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中的一个潜在问题》,《社会科学》2015年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