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社会本位:群团改革语境下地方妇联的实践机制探索——以S市A区妇联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ocial Standard:Exploration for the Practical Mechanism of Local Women's Federation Organization under the Reform of Mass Organizations——Take the Women's Federation in A District of S City as an Example
  • 作者:高丽 ; 徐选国 ; 徐永祥
  • 英文作者:GAO Li;XU Xuan-guo;XU Yong-xiang;Social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School,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关键词:社会本位 ; 群团改革 ; 总体性社会组织 ; 社会性
  • 英文关键词:social standard;;the reform of mass organizations;;overall social organization;;sociality
  • 中文刊名:FNYJ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Chinese Women's Studies
  • 机构: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妇女研究论丛
  • 年:2019
  • 期:No.151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体制改革与社会治理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6ZDA07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城市社区社会工作理论创新及整合行动体系构建研究”(项目编号:17CSH05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社会工作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差异与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18CSH057);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社会治理背景下我国社会工作行动本土化理论框架与实践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6ZDA084)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FNYJ201901007
  • 页数:14
  • CN:01
  • ISSN:11-2876/C
  • 分类号:57-70
摘要
在群团改革背景以及新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双重驱动下,地方妇联组织改革实践如火如茶地进行着。文章以S市A区妇联改革实践的案例为基础,在对既有理论视角进行批判性反思的同时,尝试以涂尔干社会团结思想为基础,构建出"社会本位"分析框架作为妇联改革的新型理论视角,以深度剖析妇联组织改革实践背后的深层机制。研究发现,在S市A区妇联的改革实践中,基于国家强制性制度要求和现实性发展困境的双重驱动,初步形成了"双轨式需求""娘家式组织""专业化服务"的行动逻辑。地方妇联组织通过社会性的组织属性、协同性的行动逻辑、主体性的结构重组三个要素的获取,实现了趋向于"社会本位"的内在机理,为当下群团组织改革实践提供了可能借鉴,进一步促进群团组织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Under the dual drive of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form of mass organizations and the new era of building a common governance to share the pattern of social governance, the reform practices of local Women's Federations organizations are fully carrying out. Based on the case of the reform practice of a local Women's Federation,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construct a "social standard" as a new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f the reform of the Women's Federation based on Durkheim's theory of social solidarity while critically reviewing the existing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and then deeply analyze the deep mechanism behind the reform practice of Women's Federation. The research found that in the reform practice of Women's Federation in A district of S city, based on the dual drive of the compulsory system requirement of the state and the dilemma of realistic development, initially formed a practical logic of " dual-track demand analysis", " org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 specialized service mode". In the process of participating in social governance, the local Women's Federations have achieved the reform direction of moving toward " social standard" through the acquisition of the three essential elements including its social nature,the action logic of cooperation and the restructure of subjectivity,and then provided possible reference to the reform practices of current mass organizations and really made the mass organization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state governance system and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ir governance capabilities.
引文
[1]马焱.妇联组织职能定位及其功能的演变轨迹——基于对全国妇联一届至十届章程的分析[J].妇女研究论丛,2009,(5).
    [2]Taylor,B.,Li.,Q. Is the ACFTU a Union and Does it Matter?[J]. 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2007,49(5).
    [3]徐家良.制度、影响力与博弈:全国妇联与公共政策制定[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
    [4]刘威.超越官与民:慈善事业转型与组织生态重构[J].中州学刊,2015,(9).
    [5]胡献忠.改革开放以来群团组织研究述评[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5).
    [6]李璐.分类负责模式: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创新探索——以北京市“枢纽型”社会组织管理为例[J].北京社会科学,2012,(3).
    [7]陈伟杰.层级嵌入与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以A市妇联专业社会工作服务试点为例[J].妇女研究论丛,2016,(5).
    [8]毛丹、陈佳俊.制度、行动者与行动选择[J].社会学研究,2017,(3).
    [9]姜秀花.进一步发挥妇联组织在妇女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J].妇女研究论丛,2016,(6).
    [10]徐中振·社会治理新格局下妇联改革发展新战略[N].中国妇女报,2017-04-05.
    [11]彭恒军.社会治理主体建设与群团组织的改革与创新——解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当的群团工作的意见》[J].工会理论研究,2015,(6).
    [12]陈丽琴.乡镇妇联改革的挑战对策研究——基于对H省乡镇妇联主席的访谈[J].领导科学,2017,(20).
    [13]康晓强.论习近平的群团观[J].社会主义研究,2017,(1).
    [14]肖扬.对妇联组织变革动因及其路径的探讨[J].妇女研究论丛,2004,(4).
    [15]刘安.市民社会?法团主义?——海外中国学关于改革后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评[J].文史哲,2009,(5).
    [16]陈家建.法团主义与当代中国社会[J].社会学研究,2010,(2).
    [17]范明林.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互动关系——基于法团主义和市民社会视角的比较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0,(3).
    [18]吴建平.理解法团主义——兼论其在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中的适用性[J].社会学研究,2012,(1).
    [19][美]乔尔·米格代尔著,李杨等译.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3.
    [20]徐选国.嵌入性治理: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的一个分析框架——基于对国家—社会关系范式的批判性反思[J].社会工作,2015,(5).
    [21]侯利文.社会中的国家:迈向国家与社会的综合性范式——评乔尔·S.米格代尔《社会中的国家:国家与社会如何相互改变与相互构成》[J].社会学评论,2016,(6).
    [22]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6).
    [23]康晓光、韩恒.行政吸纳社会——当代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再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7,(2).
    [24]江华、张建民、周莹.利益契合:转型期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个分析框架——以行业组织政策参与为案例[J].社会学研究,2011,(3).
    [25]刘鹏、孙燕茹.走向嵌入型监管:当代中国政府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新观察[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4).
    [26]张紧跟.参与式治理:地方政府治理体系创新的趋向[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4,(6).
    [27]张康之.合作治理是社会治理变革的归宿[J].社会科学研究,2012,(3).
    [28]汪锦军.合作治理的构建: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生成机制[J].政治学研究,2015,(4).
    [29][法]埃米尔·涂尔干著,渠东译.社会分工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30]魏文一.涂尔干社会理论中的国家观[A].渠敬东主编.涂尔干:社会与国家(社会理论辑刊第一辑)[C].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1]王庆明.社会团结的转型与基础秩序的重建——基于对涂尔干“社会团结”的解读[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
    [32]肖瑛.法人团体:一种“总体的社会组织”的想象——涂尔干的社会团结思想研究[J].社会,2008,(2).
    [33]孙立平、王汉生、王思斌、林彬、杨善华.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3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5]郑杭生.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中国社会学使命[J].社会学研究,2011,(4).
    [36]文军.中国社会组织发展的角色困境及其出路[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2,(1).
    [37]纪莺莺.当代中国的社会组织:理论视角与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3,(3).
    [38]田毅鹏.转型期中国社会原子化动向及其对社会工作的挑战[J].社会科学,2009,(7).
    [39]徐选国.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社会性转向[J].社会工作,2017,(3).
    [40][英]加雷斯·戴尔、[匈牙利]卡尔·波兰尼著,焦兵译.市场的限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41]刘京希.社会本位:新型党社关系建构的逻辑前提[J].理论探讨,2017,(1).
    [42]刘莉.妇联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新思考[J].妇女研究论丛,2008,(6).
    [43]梁丽萍.当代中国政治社团发展状况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2).
    [44]郁建兴、任泽涛·当代中国社会建设中的协同治理——一个分析框架[J].学术月刊,2012,(8).
    [45]何增科.国家和社会的协同治理——以地方政府创新为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3,(5).
    [46]朱晓红.协同共治格局下妇联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研究——以广东D市H家庭服务中心为例[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6,(1).
    [47]孙立平.应对复杂化社会不能强化权力[J].当代社科视野,2011,(10).
    [48]郭圣莉、杨黎婧、金明.底层妇女的命运:当代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及其限度[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1)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总体性社会组织”并不等于“总体性社会”,而是从法人团体功能属性的角度所引申出的一种囊括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组织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总体的社会组织”。
    (2)基于笔者所参与其项目评估过程的实际而制作。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