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欧洲政治思想的犹太来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On Jewish Origin of the European Political Thoughts
  • 作者:饶本忠
  • 英文作者:Rao Benzhong;
  • 关键词:欧洲政治思想 ; 犹太政治理念 ; 犹太思想
  • 中文刊名:TRI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orld Peoples Studies
  • 机构: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 出版日期:2015-08-20
  • 出版单位:世界民族
  • 年:2015
  • 期:No.110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JA770028)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TRIB201504004
  • 页数:8
  • CN:04
  • ISSN:11-3673/C
  • 分类号:43-50
摘要
欧洲政治思想内容十分丰富,神权思想、平等观念、个人主义等不一而足。就其渊源而言,各有不同,大体上"雅典、罗马和耶路撒冷"是其发展的共同基础,或是三者的结合体,或来自其中之一。这里主要对欧洲政治思想中来自"耶路撒冷"的神权政治、平等思想以及有限王权的政治思想进行探究。欧洲中世纪的神权政治与圣经时代的犹太神权政治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圣经时代犹太王权思想是欧洲有限王权观念形成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而犹太平等思想是欧洲平等思想的一个重要渊源。
        The European political thoughts,such as theocratic ideologies,the idea of equality,individualism and so on,have different origins.Some European political thoughts have come from "Athens,Rome and Jerusalem" as a whole,as their common developmental foundation,or from one of them.By exploring the theocracy,ideology of equality,and limited royalty of European political thoughts which originated from Jerusalem's political thoughts,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medieval theocracy is obviously inherited from Jewish theocracy of the biblical times,and that the royalty ideas of biblical times is an indispensable factor of the concept of European limited royalty,and that the ideas of Jewish equality is the important source of European equality.
引文
①参见:Macfarlane,The Origins of English Individualism:The Family,Property and Social Tran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C.H.Mcilwain,The Growth of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West,from the Greeks to the End of the Middle Ages,NewYork:Macmillan,1932;Joseph Canning,A History of Medieval Political Thought,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荷]斯宾诺莎著、温锡增译:《神学政治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法]皮埃尔·勒鲁著、王允道译:《论平等》,商务印书馆,1994年;[俄]索洛维约夫著,钱一鹏、高薇、尹永波译:《神权政治的历史和未来》,华夏出版社,2001年;丛日云:《在上帝与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等等。相关的论文更是不胜枚举。
    ②Flavius Josephus,Against Apion II,19.参见,htrp://rbedrosian.com/Josephus/japion2.htm.
    ③参见:[荷]斯宾诺莎著、温锡增译:《神学政治论》,第268页;Martin Buber,Israel and the World:Essays in a Time of Crisis,New York,Schocken Books,1948;非犹太思想家也专门论及这一问题,如索洛维约夫在《神权政治的历史和未来》一书中提出:“摩西是犹太神权政治的创始人”,参见[俄]索洛维约夫著,钱一鹏、高薇、尹永波译:《神权政治的历史和未来》,第129页。
    ①[英]塞西尔·罗斯著、黄武福等译:《简明犹太民族史》,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92、76页。
    ②Hannah K.Harrington,Holiness:Rabbinic Judaism and the Graeco-Roman World,London and New York,2001,p.58.
    ③[意]托马斯·阿奎那著、马清槐译:《阿奎那政治著作选》,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85—86页。
    ④[意]托马斯·阿奎那著、马清槐译:《阿奎那政治著作选》,第153页。
    ⑤该仪式显然来自《旧约》,它是以色列国王就职的基本模式,在圣经时代,他由祭司或先知为其涂油或祝圣,表明他是上帝选定的人。
    ⑥[美]沃格林著、叶颖译:《政治观念史稿》(卷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65页。
    ①即克吕尼修会又称“重整本尼迪克会”,天主教隐修院修会。由本尼迪克会改革而成,因创始于法国克吕尼隐修院,故名。
    ②[美]布鲁斯·雪莱著、刘平译:《基督教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99页。
    ③[美]哈罗德·J·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2页。
    ④[美]威尔·杜兰著、幼师文化公司译:《世界文明史》(宗教改革),东方出版社,1999年,第207页。
    ①以色列人对此应是牢记在心,不仅在《圣经》中,即使现代,他们对世俗权力依然有着不信任感。以色列建国之所以采取了欧洲民主政治模式与此不无关系。
    ②[法]菲利普·内莫著、张竝译:《教会法与神圣帝国的兴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7页。
    ①[英]大卫·休谟著、张若衡译:《休漠政治论文选》,商务印书馆,1993年,第27页。
    ②丛日云:《在上帝与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第177页。
    ③赵文洪:《私人财产权利体系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221页。
    ④[以]阿巴·埃班著、阎瑞松译:《犹太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15页。
    ⑤[法]菲利普·内莫著、张竝译:《教会法与神圣帝国的兴衰》,第117页。
    ⑥赵文洪:《中世纪西欧的平等观念》,载《世界历史》,2004第1期。
    ①古希腊斯多亚派虽然倡导精神和人格的平等,但对于重视身份等级的时代,这种声音因背离主流传统而显得非常微弱,且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专门提及该派的学说:“另一些人却认为主奴关系违反自然。在他们看来,主人和奴隶生来没有差异,两者的分别是律令或俗例制定的:主奴关系源于强权;这是不合正义的”。参见:[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商务印书馆,2011年,第11页。
    ②[法]皮埃尔·勒鲁著、王允道译:《论平等》,第84页。
    ③“数目上的平等”和“比例上的平等”这种具体分类是其弟子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给予明确的。参见:[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第238-239页;Plato,The Laws,757a-d,translated by Thomas L.Pengle,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Press,1980(转引:王大庆:《从奥林匹亚赛会看古希腊人的平等观念》,载《史学理论研究》,2011第2期。
    ④[希腊]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第16页。
    ⑤[法]皮埃尔·勒鲁著、王允道译:《论平等》,第73—74页。
    ⑥[法]皮埃尔·勒鲁著、王允道译:《论平等》,第135页。
    ⑦另说:奴隶为8万,占总人口的1/4至1/5。参见:米辰峰:《世界古代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17页。
    ⑧[法]皮埃尔·勒鲁著、王允道译:《论平等》,第125页。
    ①《约翰福音》7:15;《使徒行传》4:13。参见:饶本忠:《犹太人不信仰耶稣的原因探析》,载《犹太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2辑。
    ②有学者认为“在斯多亚派那里,强调的是人的理性能力和道德素质(向善的潜质)的平等,到基督教那里,转换成了在上帝面前的平等,作为上帝选民的平等”(参见:从日云:《在上帝与凯撒之间——基督教二元政治观与近代自由主义》,第74页)。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因二者之间的转换没有必然性、逻辑性,甚至是历史事实不符。
    ③即与亚伯拉罕多订立的割礼之约和摩西在西奈山订立的西奈之约。
    ④[英]约翰·德雷恩、许一新译:《旧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6页。
    ⑤[美]路易斯·芬克尔斯坦著、林太等译:《犹太人与世界文化》,上海三联出版社,1996年,第274页。
    ①[法]皮埃尔·勒鲁著、王允道译:《论平等》,第16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