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1949年的中国政治——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大陆史学界相关研究综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李志毓
  • 关键词:国民党 ; 共产党 ; 和谈 ; 内战 ; 中间路线
  • 中文刊名:LZXK
  • 英文刊名:Lanzhou Academic Journal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6-01-15
  • 出版单位:兰州学刊
  • 年:2016
  • 期:No.268
  • 语种:中文;
  • 页:LZXK201601010
  • 页数:20
  • CN:01
  • ISSN:62-1015/C
  • 分类号:98-117
摘要
1945-1949年是中国现代史中关键性的转折年代,是决定现代中国政治命运的时期。1949年以来大陆史学界对这一时期政治史的研究,关注重点主要有:国共和谈与内战、军事整编、政协会议、战后东北问题、战后接收与对日问题、国民政府的统治危机、学潮与民众运动、民主党派与中间道路等问题。近十几年来,立足于国民党与国民政府视角的研究蔚然成风;围绕某一个重要年份发生的重大事件或重大历史转变进行探讨的"年份史"研究,受到广泛重视;关于国共战与和的研究渐渐发展到对于一个现代国家政治体制的反思和对中国民主政治模式的探讨;多语种史料的运用,国际视野的引入,社会史、新文化史、政治学等多学科视野与方法的影响,正在使这一时段的政治史研究,逐步跨出传统的以权力斗争为核心的政治史视野,在更加广阔的社会、经济、文化总体脉络中,理解历史的变迁,从具体的实证研究出发,升华出对这一时段政治主题和历史趋势的认识。
        
引文
①国内出版的有关战后政治史史料如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中共中央解放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中央档案馆编辑《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4,15,16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1991年、1992年版;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辑《解放战争时期过渡阶段军事斗争——回忆史料、表册、参考资料》,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版;港台和国外的相关档案的整理开放或翻译如台湾“国史馆”编辑《蒋中正总统档案——事略稿本》2003年至今;沈志华,杨奎松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1948-1976)》第2编《中国内战卷》,东方出版中心2009年版;沈志华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等等。
    ②如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印的《王世杰日记》(1990年)、《徐永昌日记》(1991年)、《王子壮日记》(2001年)等。
    ③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10卷《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李新总编《中华民国史》,汪朝光著第3编第5卷《从抗战胜利到内战爆发前后》,朱宗震、陶文钊著第3编第6卷《国民党政权的总崩溃和中华民国时期的结束》,中华书局2000年版;汪朝光著《中华民国史》第11卷(1945-1947),中华书局2011年版。
    ④例如:黄友岚:《抗战胜利后的国共重庆谈判述论》,《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2期;杨小川:《〈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和〈重庆谈判纪实〉对读有感》,《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5期;章百家:《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陆建洪:《论毛泽东的重庆谈判艺术》,《史学月刊》1994年第1期;周利生:《析国民党发动重庆谈判的动机》,《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张小满:《论重庆谈判前后国共双方的舆论宣传》,《史学月刊》2001年第6期;汪朝光:《战与和的变奏——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期间的中国时局演变》,《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秦立海:《近二十年重庆谈判研究述评》,《北京党史》,2002年第6期;秦立海:《雅尔塔协定、中苏条约与重庆谈判》,《安徽史学》2004年第6期;邓野:《论国共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张小满:《张澜与重庆谈判》,《南都学刊》2007年第4期。刘大禹、王球云:《重庆谈判期间蒋介石与毛泽东的十次会谈》,《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第6期;王凤青:《抗战胜利后黄炎培调解国共内战的努力》,《理论学刊》2010年第7期等。
    ⑤四川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中共党史科研组选编:《重庆谈判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政治协商会议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停战谈判资料》,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⑥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重庆谈判纪实(1945年8-10月)》,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①黄友岚:《抗战胜利后的国共重庆谈判述论》,《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2期。
    ②章百家:《对重庆谈判一些问题的探讨》,《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5期。
    ③邓野:《论国共重庆谈判的政治性质》,《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④杨奎松:《1946年国共两党斗争与马歇尔调处》,《历史研究》1990年第5期。
    ⑤汪朝光:《战与和的变奏——重庆谈判至政协会议期间的中国时局演变》,《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
    ①汪朝光:《简论1946年的国共军事整编复员》,《民国档案》1999年第2期。
    ②李宝明:《1945年国民革命军的整编》,《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
    ③王干国:《试论政治协商会议的由来》,《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④例如:范力:《国民党与旧政协关系探析——兼评国民党政府迅速崩溃的政治导因》,《山西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汪朝光:《1946年早春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顿挫——以政协会议及国共关系为中心的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石毕凡:《1946年政协会议“宪法草案案”的宪政模式辨析》,《公法研究》,商务印刷馆2002年第1辑。王丽华:《论1946年政协会议决议案中的宪政模式——与孙中山五权宪法模式比较研究》,《江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秦立海:《试论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对战后中国政治蓝图的设计》,《历史教学》2003年第5期;刘山鹰:《1946年政协会议与中国宪政设计》,《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第5期;秦立海:《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演变述论》,《党史研究与教学》2006年第4期;王新尚:《新旧政治协商会议内在关联的探讨》,《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8年第2期;常保国:《1946年政协会议简论——召开的动力、党派力量对比及各方对其评价》,《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朱分华、张炜、袁文峰:《协商民主的理想基础解读——以1946年中国政治协商会议为案例》,《东南大学学报》2009年增刊第2期;于秋兰:《制度变革与国家转型——1946年政协会议的政治学意义初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周叶中:《1946年政治协商会议前后民主宪政思想初探》,《武汉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等等。
    ⑤丁金平、卓兆恒、艾道明:《一九四六年政治协商会议纪略》,《四川大学学报》1980年第4期。
    ⑥王干国:《试论政治协商会议的由来》,《四川大学学报》1984年第1期。
    ①邓野:《一九四四至一九四六年间国共力量的“平衡”与政争》,《中国社会科学》1993年第3期。
    ②汪朝光:《1946年早春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顿挫——以政协会议及国共关系为中心的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
    ③汪朝光:《1946年早春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顿挫——以政协会议及国共关系为中心的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6期。
    ④汪朝光:《战后国民党对共政策的重要转折——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再研究》,《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⑤刘统:《华东解放战争纪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袁德金、刘振华:《华北解放战争纪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刘统:《中原解放战争纪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袁德金、刘振华:《西北解放战争纪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刘统:《东北解放战争纪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金立昕:《中南解放战争纪实》,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冷杰甫:《决战:解放战争实录》,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周宏雁等:《解放战争全记录》,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姚夫:《解放战争纪事》,解放军出版社2008年版;等等。《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系列丛书》,包括陈锡联、聂荣臻、粟裕、秦基伟、洪学智、杨成武、徐向前、宋任穷、吕正操和刘华清、杜平、张宗逊等12位将领的回忆录,其中亦有大量篇幅涉及解放战争,解放军出版社2007-2008年版,
    ①相关著作例如:湖北省鄂豫边区革命史编辑部湖北省军区中原突围史专题编纂室:《中原突围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等编:《辽沈决战》,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徐州市《淮海战役史》编写组编:《淮海战役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刘广志:《平津战役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林健民:《亲历辽沈战役:塔山狙击战》,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胡万成《烽火中的中原大军:解放战争革命斗争回忆文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年版;等等。相关论文如刘统:《解放战争中东北野战军武器来源探讨——兼与杨奎松先生商榷》,《党的文献》2000年4月;金冲及:《较量:东北解放战争的最初阶段》,《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陆旸:《重庆谈判前夕的舆论战与情报战》,《军事历史研究》2009年增刊;金冲及:《蒋介石是怎样应对三大战略决战的?》,《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1期;等等。
    ②金冲及:《毛泽东、蒋介石是如何看待三大战役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③汪朝光:《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1945-194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①王安中:《国民政府军事工业研究》,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②薛衔天:《战后东北问题与中苏关系走向》,《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第53页。
    ③著作如孟宪章:《苏联出兵中国东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中国中俄关系史研究会编:《战后中苏关系走向(1945-196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版;资中筠:《追根溯源——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与发展,1945-195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薛衔天《中苏关系史(1945-1949)》,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等等。论文如沈志华:《苏军出兵中国东北:目标和结果》,《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薛衔天:《战后东北问题与中苏关系走向》,《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牛军:《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四九年的美苏国共关系》,《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汪振友:《战后中苏关系中的东北问题》,《西伯利亚研究》2007年第4期;郑成:《国共内战时期东北地方层面上的中苏关系——以旅大地区苏军〈实话报〉为例》,《冷战国际史研究》2008年第3期;陈任远:《离合之间:战后国共美苏在东北的多边关系》,《求索》2009年第10期等;田步伟、李爽:《浅析1945年苏联对日作战及苏美在东北亚的地缘角逐》,《东北史地》2010年第2期;等等。还有一些相关的博士硕士论文,如王慧宇的博士论文《1945-1949年美国的中国东北政策》,吉林大学2010年。
    ④薛衔天:《战后东北问题与中苏关系走向》,《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
    ⑤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的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①牛军:《战后初期美苏国共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斗争》,《近代史研究》1987年第1期。
    ②王钦双:《战后初期苏联对话政策与中共夺取东北的战略》,《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第1期。
    ③刘信君:《东北解放战争研究中的三个重要问题》,《历史研究》2011年第2期。
    ④相关研究如汪朝光《战后旅大接收问题研究》,《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夏振铎:《苏联红军进驻旅大的十年》,《中共党史资料》第43辑;王真:《苏军进驻旅大与东北根据地的建立》,《党史研究资料》2000年第11期。还有一篇博士论文,李秀芳:《旅大地区苏联与中共关系的演变和发展(1945.8-1950.2),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⑤汪朝光:《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的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两书均有专门章节讨论东北问题。
    ⑥汪朝光:《东北停战与国共战略的调整》,《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2期。
    ①汪朝光:《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研究》,《历史研究》1995年第6期。
    ②汪朝光:《关于战后对苏外交及东北问题的激烈争执——中国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再研究之二》,《民国档案》2006年第3期。
    ③刘喜发:《四平保卫战是解放战争时期时局发展的枢纽》,《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5期。
    ④邓野:《东北问题与四平决战》,《历史研究》2001年第4期。
    ①杨奎松:《一九四六年国共四平之战及其幕后》,《历史研究》2004年第4期。
    ②相关研究如:朱瑞贞、单令魁:《苏联同国民党政府的一段谈判——关于合办东北工矿企业问题》,《苏联东欧问题》1985年第3期;汪朝光的《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与交涉研究》,《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6期;薛衔天:《苏联拆运东北机器设备述评》,《中共党史资料》第81辑,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蒋清宏:《苏军拆迁东北工矿业与战后赔偿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2期。薛衔天的专著《中苏关系史(1945-1949)》中,对于苏联拆运机器设备和中苏东北经济合作谈判过程以及中苏双方的策略有详细的论述。另外,关于东北经济合作交涉和国民政府战后对东北问题的处理,还涉及到一些重要人物的研究,例如1945年9月出任东北行营主任、主持东北接收和对苏谈判的熊式辉;出任东北行营经济委员会主任、负责接收东北经济的张嘉璈;1945年7月就任外交部长并随宋子文访苏、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的王世杰;当时的行政院长宋子文、副院长翁文灏等。对于这些重要人物的研究、特别是与东北问题相关的研究还比较薄弱。日本学者伊原泽周《战后东北接收交涉纪实:以张嘉璈日记为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西村成雄:《国民政府接收东北时“现场”的政治矛盾——以〈熊式辉日记〉来看1945年》,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民国史研究室、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合编:
    ③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的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④蒋宏清:《苏军拆迁东北工矿业与战后赔偿研究》,《抗日战争研究》2004年第2期。
    ①汪朝光的《战后中苏东北经济合作与交涉研究》,《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6期。
    ②邓野:《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研究》,《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
    ③文闻编:《抗战胜利后受降与接收秘档》,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
    ④陆仰渊:《民国社会经济史》(中国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第二十章“接收与复业”;中国银行总行、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合编:《中国银行行史资料汇编(1912-1949)》(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九章“复业与接收”;崔美明:《宋子文主持下的上海区敌伪产业处理局》,《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1期;汪寿松:《国民党政府对天津敌伪产业的接收》,《历史教学》1990年第3期;戴建兵:《浅谈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战时货币的整理》,《中国经济史研究》1995年第3期;翁有利:《国民党政府处理日本在华财产问题》,《松辽学刊》2001年第2期;等等。
    ⑤吕书额、吴子明:《试述战后国民党当局对北平敌产的争夺》,《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⑥包柱红、袁成毅:《国民政府战后对日伪财产的接收体制考察——以浙江省为例》,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①宋志勇:《战后初期中国的对日政策与战犯审判》,《南开学报》2001年第4期。
    ②渠占辉:《战后华北地区日侨的收容与遣返》,《抗日战争研究》2011年第3期。
    ③汪朝光:《抗战胜利的喜悦与对日处置的纠结——由蒋介石日记观其战后对日处置的两面性》,《抗日战争研究》2013年第3期。
    ④袁成毅:《战后蒋介石对日“以德报怨”政策的几个问题》,《抗日战争研究》2006年第1期。
    ⑤汪朝光:《关于官僚资本的争论与国民党执政的危机——中国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再研究之三》,《民国档案》2008年第2期。
    ⑥汪朝光:《危机中的因应——中国国民党六届三中全会研究》,《历史研究》2008年第3期。
    ①汪朝光:《简论1947年的黄金风潮》,《中国经济史研究》1999年第4期。
    ②汪朝光:《简论国共内战时期国民党的“戡乱动员”》,《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研究“戡乱动员”的论文还有周炳钦《关于1947年南京政府颁发“戡乱总动员令(案)”的两点辨正》(《民国档案》1997年第3期)等。
    ③王奇生:《派系、代际冲突与体制内的自省》,《划时代的历史转折——“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④例如:胡恩泽编著《回忆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上海学生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共青团上海市委编《上海学生运动史194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邵鹏文、郝英达:《中国学生运动简史1919-1949》,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于学仁:《中国现代学生运动史长编》(第十一章“第二条战线中的学生运动”),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施惠群:《中国学生运动史:194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张大中、宋柏、马句:《解放战争时期北平学生运动史》,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张海蒲主编:《第二条战线:解放战争时期湖南学生运动》,岳麓书社1997年版;何锡全主编:《第二条战线之歌——忆解放战争时期中山大学学生运动诗文选集》,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罗炳权,王慧君主编:《解放战争时期的南京学生运动》,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徐康编著:《青春永在1946-1948北平学生运动风云录》,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华彬清:《五·二○运动史:1947年伟大正义的学生运动》,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等等。
    ①例如:刘杰:《试析1945-1949年国民党当局对学生运动的策略》,《历史教学》1988年第7期;杨奎松:《国民党人在处置昆明学潮问题上的分歧》,《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严海建:《1946-1948年北平学潮:国民政府中央与地方处置的歧异》,《民国档案》2008年第1期;黄小艳:《国共内战时期(1046-1948年)流亡学生问题略论》,《江苏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贺江枫:《疏导与制裁的困境--国民党北平当局的”五·二○学潮对策研究》,《史林》2010年第3期;贺江枫:《从学潮走向政潮——1948年北平“七五”惨案研究》,《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王春林:《国共内战中的国民政府、地方当局与流亡学生——以1948年北平七五事件为中心》,《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廖深基:《国民党与1945-1949年的福建学生运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等等。
    ②王晴佳:《学潮与教授:抗战前后政治与学术互动的一个考察》,《历史研究》2005年第4期。
    ③闻黎明:《论一二·一运动中的大学教授与联大教授会——中国40年代的自由主义考察之一》,《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
    ④杨奎松:《国民党人在处置昆明学潮问题上的分歧》,《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5期。
    ⑤例如:邵维正主编《战略防御转守为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第11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胥佩兰:《沈崇事件和全国抗暴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沙健孙:《论抗暴运动》,《近代史研究》1984年第4期;王国华:《沈崇事件始末》,《北京文史资料》第51辑,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李凌:《从“一二·一”到抗议美军暴行运动》,《北京党史》1997年第3期;等等。
    ⑥左双文:《1946年沈崇事件:南京政府的对策》,《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1期
    ⑦严海建:《1946-1948年北平学潮:国民政府中央与地方处置的歧异》,《民国档案》2008年第1期。
    ⑧贺江枫:《疏导与制裁的困境——国民党北平当局的“五·二〇”学潮对策研究》,
    ①张、陈银屏的《从期望到失望:1948年北平“七五”事件再探讨》,《史学集刊》2012年第3期。
    ②王春林:《国共内战中的国民政府、地方当局与流亡学生——以1948年北平七五事件为中心》,《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③张东荪:《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再生》第118期,1946年6月22日。
    ④王波鸣:《中间路线为什么走不通》,联合图书出版社1950年版。
    ⑤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教研室编:《批判中国资产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1-4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1959年。
    ⑥王宗荣、王素梅:《略论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齐鲁学刊》1995年第2期。
    ⑦李蓓:《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间路线》,《上海大学学报》1990年第2期。
    ①顾关林:《论中间派的历史性转折》,《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3期。
    ②沙健孙:《论全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
    ③田武恩:《试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中间路线》,《史学月刊》1982年第5期。
    ④曲青山、田常春:《论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主同盟与中间路线》,《青海社会学》1987年第2期。
    ⑤左双文:《战后中间路线政治主张述评》,《湘潭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第1期。
    ⑥徐山平、赵凌宇:《战后中间道路评议》,《上海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
    ⑦研究战后中间势力的思想、路线和政治活动的论文还有:裴莘:《战后中间势力的崛起与分化》,《南开学报》2003年第3期;石毕凡:《抗战胜利前后中间党派对民主的诠释:以经济民主为中心》,《安徽史学》2003年第6期;叶兴艺:《现代中国第三势力的渊源流变》,《甘肃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陈永忠:《抗战胜利后民主人士内部关于“中间路线”的论战》,《浙江学刊》2006年第1期;付祥喜:《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党派对中间路线的论争》,《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等等。
    ①汪朝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中间党派的政治抉择》,《学术月刊》2009年第2期。
    ②卫春回:《理想与现实的抉择:中国自由主义学人与“中间道路”研究(1945-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③林建华:《1940年代的中国自由主义思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④李庆华:《抗战结束后中国自由主义政党意识形态研究——以中国民主同盟为中心》,《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⑤王德志、梁亚男:《中国民主同盟人权思想探析》,《山东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殷啸虎:《民盟与旧中国的宪政运动及其反思》,《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⑥许纪霖:《无穷的困惑——黄炎培、张君劢与现代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⑦魏宏运:《1948年12月国共争夺知识分子的搏斗》,《历史教学》2012年第12期。
    ⑧韩建敏:《从知识精英到民主同盟——从民盟历史看知识分子与民主党派之关系》,《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⑨曾景中:《中华民国史研究述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54页。
    ①例如:陈竹筠、陈起城:《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邱钱牧:《中国民主党派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姜平:《中国民主党派史》,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方庆秋:《中国民主社会党》,档案出版社1988版;李起民:《中国民主党派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张军民:《中国民主党派史(新民主主义时期),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俞云波等著:《中国民主党派史述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秦国生、胡治安主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政纲、人物》,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五四以来有关中国的文化趋向和发展道路论争文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窦爱芝编著:《中国民主党派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汪新主编:《中国民主党派名人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孙晓华主编:《中国民主党派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薛启亮主编:《中国民主党派史丛书》,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等等。
    ②例如: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1993年版;马勇:《梁漱溟评传》,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张东荪:《理性与良知:张东荪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年版;郑大华:《张君劢传》,中华书局1997年版;胡适:《胡适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陈先初:《精神自由与民族复兴——张君劢思想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张嘉:《中国农工民主党》,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宋亚文:《施复亮政治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左玉河:《张东荪传》,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林建华:《现代中国党派关系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齐卫平:《论施复亮与抗战胜利后的中间路线》,《近代史研究》1988年第3期;杨宏雨:《论施复亮抗战胜利后的中间路线》,《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宋亚文:《施复亮与20世纪40年代中间路线社会思潮》,《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宋亚文:《试论张东荪的中间路线思想》,《河北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陈永忠:《抗战胜利后民主人士内部关于中间路线的论战》,《浙江学刊》2006年第1期;陈红民:《蒋廷黻与夭折的“中国自由党”(1947-1951)》,《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等等。
    ③有关民盟的专著和文献汇编例如: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1-1949)》,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中国民主同盟文史委员会编:《我与民盟:中国民主同盟成立50周年纪念文集》,群言出版社1991年版;赵锡骅:《民盟史话:1941-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等等。
    ④例如:朱宗震:《民盟从筹建到1947年解散的历史定位》,《近代中国》第5辑,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秦立海:《中国民主同盟的组织演变述评》,《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6期;《民盟组织内部的分化与斗争》,《历史教学》1997年第3期;等等。
    ⑤王荣刚:《论民主革命时期的中国民主同盟》,《社会科学》1984年4期;王荣刚:《民主革命时期民盟与中国共产党的密切合作》,《近代史研究》1984年6期。
    ⑥金伟青:《中国民主同盟与中间道路评析》,《浙江学刊》1987年第2期;曲青山、田常春:《论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民主同盟与中间路线--兼评民盟历史研究中的两种倾向》,《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2期。
    ⑦唐长久:《论中国民主同盟性质的三次历史性转变》,《理论月刊》2005年第5期;王球云、刘大禹:《从旧政协到新政协:民盟政治态度的转变》,《求索》2010年第9期。
    ①刘大禹,王球云:《旧政协前后民盟的政治参与(1945-1946)》,《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年第4期。研究民盟在1946年中国政局中的作用的论文还有吴金华的《民主同盟在1946年之中国政局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党史博采》2006年第12期)等。
    ②闻黎明:《李闻惨案之善后》,《近代史研究》2011年第4期。
    ③汪朝光:《国共政争与中国命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的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④金冲及:《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①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中华书局2008年版。
    ②刘统:《中国的1948年:两种命运的决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③有关这次会议的具体内容,见徐秀丽《“1949年的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④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的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⑤陈谦平:《国际化发展:中华民国史研究的新视角》,《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
    ⑥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的国共政争·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